初中生寒假作文素材

  多積累一些作文素材,對提高作文成績有很大的幫助。學生應該充分利用寒假的時間做好作文素材的積累。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些關於的相關資料,供你參考。

  1

  生活就在此時此刻,就在當下

  “生活在別處”是一種虛妄的追尋。“別處”的生活永遠值得我們去追尋,然而,它卻是不真實的。“別處”僅僅是用來調劑“此處”的,真正的生活不在“別處”,而在“此處”。生活就在此處,就在眼前,就在此刻,就在我們手裡。慢慢走,欣賞一路的風景,不為別的,只為“生活在此處”。當你有選擇的時候,不是選擇正確的,而是選擇不讓你後悔的。昨天已經成為歷史,翻過了就無須再遺憾;明天尚未到來,儘管它充滿著無限的可能,畢竟還是個未知數。過去如何痛苦,未來如何美妙,都不是最重要的。珍惜屬於你的每一個今天,用心地過好每時每刻,因為生活在此處,在此刻,在當下。

  19世紀,法國天才詩人蘭波創造了“生活在別處”這句話;20世紀,捷克小說家米蘭·昆德拉把這句話弄得世人皆知了。

  “生活在別處”是一種虛妄的追尋。“別處”的生活永遠值得我們去追尋,然而,它卻是不真實的。每個人都向往著“別處”的生活,其實,“別處”僅僅是用來調劑“此處”的,真正的生活不在“別處”,而在“此處”。

  有位帝王窮盡畢生精力,終於稱霸世界,但他也老邁於病床了。兩個孫子在床前嬉戲,其中一個問:“爺爺,您現在最想做什麼?”

  帝王望著窗外一望無際的疆土,悠悠地說:“讓我帶你們倆在夕陽西下的海邊,散步五分鐘,這輩子我就滿足了。”

  帝王在人生遲暮時終於明白了“生活在此處”,遺憾的是,他明白得太晚了。誰能在當下的生活中滿足,並享受其豐盈的蘊意,誰就是有福之人。無論“生活”在什麼地方,追尋和安享都只是一種方式,最重要的是生活本身。

  對我們每個人來說,自己的“此處”便是他人的“別處”,是他人憧憬和嚮往的地方;在他人眼裡,你的“此處”很美,但你卻渾然不覺,或根本不懂得去珍惜。

  這是因為我們總習慣以自己的想象去描述別人的生活,但當“別處”成為“此處”時,漸漸就會失去當初的感覺,繼而厭倦,又想尋找新的“別處”,永無止境,永不滿足。其實,生活就在此處,就在眼前,就在此刻,就在我們手裡。慢慢走,欣賞一路的風景,不為別的,只為“生活在此處”。

  花開不是為了花落,而是為了開得更加燦爛。人生是一個過程,而絕不只是一個結局。如果真的讓你一下子就得到你想要的那個結局,而讓整個過程不復存在,你會願意嗎?

  我們總是夢想著過自己理想中的生活,這本身也許並沒有錯,但如果過於執著於未來,而為現實苦惱,那就違背了自己的生活,我們的一生就註定只能在埋怨、牢騷和不如意中度過。

  明天將要發生的一切,我們誰也無法改變,所謂遠慮大多數時候是在杞人憂天,於事無補。你現在就生活在此處,而不是遙遠的“別處”;你就生活在此時此刻,而不是未來的任何一個時刻。

  印度有位著名的哲學家,迷倒了不少女人。一天,一位年輕的女子敲門說:“讓我做你的妻子吧!錯過我,你就找不到比我更愛你的女人了!”

  雖然哲學家很喜歡她,但他仍回答道:“讓我考慮考慮!”哲學家用他一貫研究學問的精神,將結婚和不結婚的好處與壞處分別羅列出來,才發現好壞均等,真不知該如何抉擇。他陷入了長期的苦惱中。最後,他終於得出一個結論:人在面臨抉擇而無法取捨時,應選擇尚未經驗過的那一個。

  2

  誰是勇者

  有個將軍兵敗躲進寺廟裡,賊寇將寺廟團團圍住。寺廟裡的武僧們奉大師之命,全力保衛將軍平安。

  大師也想借此機會,考察一下武僧中誰可擔當大任,待將軍解圍後,可以讓其貼身保衛將軍,助將軍戍邊衛國。大師最終將目標放在了慧能和慧遠身上。

  晚上,大師交代二人爬梯上牆,看一下週圍賊寇的情況。這是一項十分危險的行動,登牆眺望,很容易被賊寇的弓箭手射中,瞬間斃命。可越是危險,越能考驗人,大師打定主意,誰敢登牆,就推薦誰保衛將軍。

  慧能和慧遠領命,向著寺廟大門走去。二人剛走不久,外面亂作一團,大師跑出禪房一看,慧遠正和一個賊人扭打,並將賊人制服,可慧能卻倒在血泊中。

  慧能傷勢嚴重,好在並無生命危險。大師問慧遠是怎麼抓到賊人的。慧遠說:“師父,這個賊兵輕功了得,不知什麼時候悄悄登上了牆,舉刀砍向慧能,我急忙把他拉了下來,最後制服了他。”眾僧一聽,無不誇獎慧遠武藝高強,膽識過人,都覺得慧遠肯定會成為將軍的護衛。

  過了幾天,將軍部下率兵解圍,將軍準備返回大營。眾僧推薦慧遠給將軍當護衛,可大師搖頭不準。

  眾僧不解,大師對眾僧說:“慧遠把賊兵探子拉了下來,那說明他不在牆上,而是在牆下,真正的勇者是慧能,他在牆上。”

  3

  三塊巧克力

  有個孩子放學後,在客廳裡玩籃球,不慎打落書架上的一個花瓶。孩子慌忙用膠水把碎片粘起來,膽戰心驚地放回原位。

  當天晚上,母親發現花瓶有些“變化”,就問孩子:“是不是你打碎了花瓶?”

  孩子靈機一動,說:“有一隻野貓從窗外跳進來,碰倒了花瓶。”母親很清楚,孩子在撒謊,但她沒有說什麼。

  睡覺前,母親從抽屜裡拿出一塊巧克力遞給孩子說:“這塊巧克力獎給你。因為你運用神奇的想象力,杜撰出一隻會開窗戶的貓,以後,你一定可以寫出好看的偵探小說。”

  接著,她又在孩子手裡放了一塊巧克力:“這塊巧克力獎給你。因為你有傑出的修復能力,裂縫黏合得幾乎完美無缺。”

  母親又拿出第三塊巧克力,說:“最後一塊巧克力,代表我對你深深的歉意。作為母親,我不應該把花瓶放在容易摔落的地方,希望你沒有被砸到或者嚇到。”

  孩子聽了,羞愧地低下了頭。從此以後,他再也沒有撒過一次謊。

  這是比懲罰更深刻的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