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感恩節黑板報文字素材

  2016年感恩到啦,學校要宣傳製作關於感恩節的黑板報慶祝感恩節啦!下面是為大家準備的,歡迎大家檢視!

  範文1

  感恩名言

  “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蠟燭,而是我們暫時拿著的火炬,我們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燦爛,然後交給下一代人們。”——簫伯納《名言》

  生活需要一顆感恩的心來創造,一顆感恩的心需要生活來滋養。——王符

  父母之恩,水不能溺,火不能滅。——前蘇聯諺語

  不管一個人取得多麼值得驕傲的成績,都應該飲水思源,應該記住是自己的老師為他們的成長播下了最初的種子。——居里夫人

  養兒方知娘艱辛,養女方知謝娘恩。——日本諺語

  範文2

  哪些國家過感恩節?

  加拿大人:無關宗教的歡慶節日

  加拿大和美國的感恩節不在同一天,因其緯度比較高,穀物成熟的季節比較早,其與美國人緬懷清教徒 先輩定居新大陸的傳統不同,加拿大人主要感謝上天給予的成功的收穫。感恩節主要為以慶豐收,感謝大自然、感謝上蒼賜予豐沛的陽光與甘露,讓穀物生長為感恩主題,並無任何宗教色彩,因此,加拿大的感恩節早於美國,定於慶祝活動是在十月的第二個星期一。

  火雞

  加拿大人也會一家人團聚一堂,享用烤火雞和南瓜派是最經典的感恩節畫面。傳統的烤火雞,是在雞腹中塞滿以麵包丁、洋蔥、芹菜、鼠尾草為主的作料之後,放入烤箱中充足地烘烤即可上桌。一般的主婦喜歡選購個頭大的火雞,因為如果當天吃不完,巧手就可變化成火雞派、火雞餡餅。至於南瓜派,加拿大最傳統的吃法是淋上盛產的蔓越莓醬汁,而做南瓜派的小心得,是以罐頭南瓜製作會比新鮮得來的香醇順口。

  埃及人:假裝為玉米哭泣

  古埃及的收穫節是為了紀念他們的莊稼神Min而舉行的。他們的收穫季節是春天,所以這個節日在每年春天舉行。節日中,古埃及人首先舉行遊行,過後便是節日宴會。同時,音樂、舞會、體育競技等也是他們的慶祝專案。

  古埃及人在慶祝玉米收穫時,常常假裝哭泣而且悲痛欲絕,這是為了欺騙他們認為存在於玉米中的“精神”,他們害怕收割後仍在生長的玉米會使這種“精神”發怒。

  猶太人:建小屋在星光下舉行宴會

  猶太人也要慶祝收穫,他們的節日叫“結茅節”,這是猶太教的收割節。每年秋天舉行的“結茅節”已經有3000多年的歷史。“結茅節”開始於希伯來月曆中提市黎月,即猶太教歷7月的第15天,猶太人贖罪日後的第五天。

  在為期8天的“結茅節”節日中,猶太人用樹枝架起小屋,以此來回憶他們祖先禮拜的聖壇。這些小屋都是暫時的,樹枝沒有插入地下,屋頂用茅草覆蓋著,便於光線進入。屋裡懸掛著水果和蔬菜,包括蘋果、葡萄、玉米還有石榴。節日的第二天,猶太人便在星光下的小屋中舉行他們的節日宴會。

  希臘人:蛋糕水果供奉農業女神

  古希臘人信奉很多神,其中有一位掌管農業、結婚、豐饒的女神叫得墨忒耳,希臘人每年秋天舉行的“Thesmosphoria”節就是為了紀念這位女神的。節日的第一天,由已婚婦女搭起一座座蓋滿樹葉的小屋,裡面放上用植物做的長椅。第二天是齋戒日,第三天便舉行宴會,並以玉米種子、蛋糕、水果和豬為禮物供奉女神。

  英法等歐洲國家:與感恩節絕緣

  法國、英國等歐洲國家與感恩節的絕緣。英國人不過感恩節,對他們來說,唯一一個最重要的節日是聖誕節。歐洲人沒有美洲大陸的那些經歷,沒必要感謝遠在另一大洲的印第安人,所以他們沒有感恩節。因為這個節日有著深厚的美國曆史由來,並且涉及當時的宗教。很多人以為感恩節是歐美地區都流傳的節日,其實這是錯誤的。一般來說,在感恩節這天祝賀歐洲人“感恩節快樂”是一個很不禮貌的行為,很可能會招來反感。

  範文3

  心存感恩,永不言棄

  感恩節是一個舶來詞,但感恩的心卻沒有國界。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聽,用心靈去感受,讓感恩成為一種發自內心的情感。無論對待父母或者老師,朋友或者對手,快樂或者悲傷,都能以一顆感恩的心去面對。

  對父母心存感恩,因為他們給予我生命,讓我健康成長,他們的一次次教誨,讓我在遠離父母的時候,放飛理想;對老師心存感恩,因為他們給予我教誨,讓我拋棄愚昧,懂得思考,在學習的過程中實現自我。

  對兄弟姐妹心存感恩,因為他們讓我在這塵世間不再孤單,讓我知道有人可以和我血脈相連;對朋友心存感恩,因為他們給了我友愛,讓我在孤寂無助時傾訴、依賴,看到希望和陽光。

  感謝曾幫助過我的人,他們用溫暖的心燈讓我發現生命是如此的豐厚而富有;感謝肯接受我幫助的人,他們用淡淡的柔弱讓我可以把這份善良延續。

  心存感恩,會讓一句簡單的話語充滿神奇的力量,讓那些瑣碎的小事一下子變得無比親切。感恩是積極向上的思考和謙卑的態度,它是自發性的行為,當一個人懂得感恩的時候,便會將感恩化作一種充滿愛意的行動,實踐在生活中。

  生活是一面鏡子,你哭她也哭,你笑她也笑。當你心存感恩,生活也將賜予你燦爛的陽光。


看了的人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