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藝的相關知識介紹
現如今,陶藝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那麼,關於陶藝,你瞭解多少呢?以下是有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陶藝的概念
陶藝,廣泛講是中國傳統古老文化與現代藝術結合的藝術形式。從歷史的發展可知,“陶瓷藝術”是一門綜合藝術,經歷了一個複雜而漫長的文化積澱歷程。它與繪畫、雕塑、設計、以及其他工藝美術等有著無法割捨的傳承與比照關係。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後期,隨著西方現代藝術的介入,西方的“當代陶藝”觀念對中國陶瓷藝術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陶藝”的概念也一度成為了陶瓷藝術界的新時尚。它所體現的仍然是一種東、西方文華的矛盾與碰撞,諸如“何謂陶藝”,“陶藝與陶瓷藝術的關係如何”等一系列看似不是問題的基本的問題,直到如今未能取得統一認識和標準 。陶瓷藝術在中國發源年代久遠,分為傳統陶藝和以個人藝術創作為特點的現代陶藝兩大部分。
環境陶藝的生態特性
火是陶藝的另外一種語言媒介,經過火的燒造使泥土產生化學變化,由一種軟介質變成一種堅硬的、持久不變的陶或瓷的材質,呂品昌在《陶藝特質論》中稱之為“變質的泥性”。①使其本身的自然肌理變為永恆,再由於它的變幻莫測,更賦予環境陶藝以豐富多變、自然天成的色彩。這裡的色彩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指泥土本身所具有的肌理色彩,這一點在上面的論述中已有討論。另一方面指陶藝作品各種千變萬化、生動淋漓的釉色。陶藝作品燒成之前的釉面效果與燒成之後的釉面效果是截然不同的,這一特點使得作品最終的色彩效果帶有一定的不可預見性,但也正是由於其釉色燒成的變幻莫測,能達到許多難以預料的天然美感,因其深深體現了中國古代道家思想的“自然天成”“、順乎自然”,所以當作品置於室外空間環境之中時,無形中就體現了古代人的“天人合一”的和諧生態觀。同時也體現了環境陶藝區別於其他藝術形式的那份自然、真摯、樸拙和神祕的藝術魅力。
巧奪天工的技藝特性
環境陶藝的技藝特性也具備著源於自然的獨特魅力。唐英在其《陶冶圖說》中對古代制瓷技藝劃分為二十個步驟“:採石制泥、淘煉泥土、煉灰配釉、製造匣缽、圓器修模、圓器拉坯、琢器做坯、採取青料、揀選青料、印坯乳料、圓器青花、制畫琢器、蘸釉吹釉、旋坯挖足、成坯入窯、燒坯開窯、圓琢洋彩、明爐暗爐、束草裝桶、祀神酬願。”②根據以上這一系列制瓷步驟可以將古代陶瓷藝術的技藝特性可分為原料加工技藝、製作技藝、燒成技藝三部分。古代農耕時代的制瓷技藝在於自然及其資源的巧妙利用,降低對自然的消耗,儘可能保持生態的平衡,充分體現了古代人對自然的敬畏與依戀。在原料加工方面,首先是舂碎原料“。土人籍溪流設輪作碓,舂細淘淨。制如土磚,名曰白不。”③意即本地人藉助河流水力安輪作碓,把資石舂細淘淨,製成土磚狀,叫作白不“。舂碎是利用碓嘴對瓷石的衝擊力克服瓷石的結構內聚力而將瓷石粉碎的。今景德鎮附近的進坑、湖田、勝梅亭、三寶蓬和南港等瓷石礦場仍在沿用水碓舂細瓷石淘洗制木。景德鎮各瓷廠均愛用碓奏淘洗工藝製成之瓷石白不,問其故則日此種瓷石白不成型效能好、飽水率高、生坯乾燥強度高。瓷石春細後,淘工用鏟子將春臼中瓷石粉鏟入淘洗池中進行淘洗、濾水,此時泥巴已經可以捧起來,就送入泥房、栽磚進一步陳腐,最後陶工還要將陳腐過一段時間的泥巴赤腳反覆踩煉。”④在制瓷技藝方面,藝人們各盡其職,實行原始手工業生產。他們利用原始的力學原理進行轆轤拉坯,利用自然界採集來的原料畫坯,利用天然的光照晒坯。無論是造型還是彩繪,其形式內容也是對自然的描繪與提取。古代原始手工業時期小範圍內的批量生產,始終以滿足人自給自足的生活需要。一切來源於自然的恩惠。
相較之工業社會,人們對於自然資源的開採,尤其是不可再生資源的開採始終是剋制的、愛護的和可持續的,因此沒有工業社會帶來的過度的能源消耗。在釉色加工方面,無不體現了陶瓷對自然的追求與依戀。在古代,青釉追求玉石般的瑩潤,而最初青釉的出現正是源於人們對於天然玉石的熱愛;宋代鈞瓷的胎色灰白淺黃,底刷漿釉,釉色有天青、月白、灰藍、海棠紅、玫瑰紫等色,出色的作品乃天青與玫瑰紫、海棠紅交接在一起,給人以變幻無窮的色彩美。借用宋人詩句“:紫翠夕陽煙漠漠”①來形容它,形容其釉色美如朝暉晚霞,朦朧中一抹轉瞬即逝的絢麗。明代永樂年間燒製的鮮紅釉,瑩潤透亮,有如初凝的雞血。由此看出,古人對於釉色的追求也是源於自然的,體現了古人對自然的依戀與崇敬之情。
迴歸自然的人文情懷
身處於科技高速發展的資訊時代,當科技成為社會的主導因素,人的情感因素往往就被忽略了。未來學家《大趨勢》作者約翰•奈斯位元說“:我們的社會裡高技術越多,我們就越希望創造高情感的環境,用技術的軟性一面來平衡硬性的一面。”②所以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人們內心深處更加渴望情感的力量,即高科技與高情感的平衡。“情感,是人的意向和意志活動中較活潑熱切的活動,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滿足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它反映了客觀事物與個體需要之間的關係。”③陶瓷這種天然的材料屬性和原始的、手工的帶有情感因素的藝術形式正是這種情感需求的物化形式之一。此時陶土的質感、手工的痕跡、自然的裝飾變成了情感的物化符號。因此,陶藝介入公共空間對人情感層次的關懷較之其它工業材料的公共藝術,更具備一份天然的歸屬感和生命力。早在20世紀70年代初,比利時生態學家迪維諾就提出了“精神汙染”的概念。現代社會中,過分注重物質文明的發展對人精神世界的構築造成了嚴重的侵擾,使現代人缺乏心靈的棲息地,迷失了對人生價值的追求。恰恰環境陶藝這門獨特的視覺藝術形態,介入公共空間為其注入了生命的活力,抒發了現代人內心的情感,滿足了現代人的審美需求。如此看來,陶藝對其公共空間的參與反映了現代工業文明中人們對人文精神的追求。
環境陶藝作為現代公共藝術形式之一,不是滿足人使用需求的毫無生氣和令人窒息的機械性構建,而是一個提供著某種舒適氛圍的,富有審美情趣的,最終帶給人人文關懷的精神空間。環境陶藝是人們尋求視覺審美、環境建設與平衡自然的公共藝術形式之一,是人——自然——社會這三者關係的和諧與平衡的橋樑,是其未來重要的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