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雹的介紹

  冰雹是怎樣形成的,又會給我們帶來怎樣的災難呢,下面讓學習吧小編來為您介紹。

  冰雹的形成原因是什麼

  首先,冰雹必須在對流雲中形成,當空氣中的水汽隨著氣流上升,高度愈高,溫度愈低,水汽就會凝結成 液體狀的水滴;如果高度不斷增高,溫度降到攝氏零度以下時,水滴就會凝結成固體狀的冰粒。 在隨著氣流上升運動的過程中,冰粒會吸附附近的小冰粒或水滴,而逐漸變大、變重, 等到上升氣流無法負荷它的重量時,冰粒便會往下掉,但這時的冰粒還不夠大顆,如果這時能再遇到一波更強大的上升氣流,把向下掉的冰粒再往上推,冰粒就能繼續吸收小水滴凝結成冰。 在反覆上升下降吸附凝結下,冰粒就會愈來愈大顆,等到冰粒長得夠大夠重,又沒有足夠的上升氣流能夠再將它往上推時,就會往地面掉落。如果到達地面時,還是呈現固體狀的冰粒,就稱之為冰雹,如果融化成水掉下,那就變成雨了。由此可知,如果空氣又暖又溼, 有足夠的水分,加上旺盛的對流狀態,就有可能產生冰雹。 有的冰雹鬆鬆軟軟的,就像是雪一樣,但有的冰雹,就像是冰塊一般,相當堅硬,如果降下的冰雹過大時,就有可能造成農作物、建築物甚至是人員的傷害,所以人們看到天降冰雹時,在驚喜之餘,最好還是要小心自己的安全。

  冰雹形成的條件

  在冰雹雲中強烈的上升氣流攜帶著許多大大小小的水滴和冰晶運動著,其中有一些水滴和冰晶併合凍結成較大的冰粒,這些粒子和過冷水滴被上升氣流輸送到含水量累積區,就可以成為冰雹核心,這些冰雹初始生長的核心在含水量累積區有著良好生長條件。

  雹核在上升氣流攜帶下進入生長區後,在水量多、溫度不太低的區域與過冷水滴碰並,長成一層透明的冰層,再向上進入水量較少的低溫區,這裡主要由冰晶、雪花和少量過冷水滴組成,雹核與它們粘並凍結就形成一個不透明的冰層。

  這時冰雹已長大,而那裡的上升氣流較弱,當它支託不住增長大了的冰雹時,冰雹便在上升氣流裡下落,在下落中不斷地併合冰晶、雪花和水滴而繼續生長,當它落到較高溫度區時,碰並上去的過冷水滴便形成一個透明的冰層。

  這時如果落到另一股更強的上升氣流區,那麼冰雹又將再次上升,重複上述的生長過程。這樣冰雹就一層透明一層不透明地增長;由於各次生長的時間、含水量和其它條件的差異,所以各層厚薄及其它特點也各有不同。最後,當上升氣流支撐不住冰雹時,它就從雲中落了下來,成為我們所看到的冰雹了。

  當雲中的雨點遇到猛烈上升的氣流,被帶到0℃以下的高空時,便液化成小冰珠;氣流減弱時,小冰珠回落;當含水汽的上升氣流再增大,小冰珠再上升並增大;如此上下翩騰,小冰珠就可能逐漸成為大冰雹,最後落到地面。

  ①大氣中必須有相當厚的不穩定層存在。

  ②積雨雲必須發展到能使個別大水滴凍結的溫度***一般認為溫度達-12~-16℃***。

  ③要有強的風切變。

  ④雲的垂直厚度不能小於6~8千米。

  ⑤積雨雲內含水量豐富。一般為3~8 克每立方米,在最大上升速度的上方有一個液態過冷卻水的累積帶。

  ⑥雲內應有傾斜的、強烈而不均勻的上升氣流,一般在10~20米/秒以上。

  冰雹災害的特徵

  ①局地性強,每次冰雹的影響範圍一般寬約幾十米到數千米,長約數百米到十多千米。

  ②歷時短,一次狂風暴雨或降雹時間一般只有2~10分鐘,少數在30分鐘以上。

  ③受地形影響顯著,地形越複雜,冰雹越易發生。

  ④年際變化大,在同一地區,有的年份連續發生多次,有的年份發生次數很少,甚至不發生。

  ⑤發生區域廣,從亞熱帶到溫帶的廣大氣候區內均可發生,但以溫帶地區發生次數居多。主要發生在中緯度大陸地區,通常北方多於南方,山區多於平原,內陸多於沿海。這種分佈特徵和大規模冷空氣活動及地形有關。我國雹災嚴重的區域有甘肅南部、隴東地區、陰山山脈、太行山區和川滇兩省的西部地區。

  ⑥季節性,冰雹大多出現在4月~10月。在這段時期,暖空氣活躍,冷空氣活動頻繁,冰雹容易產生。一般而言,我國的降雹多發生在春、夏、秋3季。

  ⑦時間性,從每天出現的時間看,在下午到傍 晚為最多,因為這段時間的對流作用最強。降雹的持續時間都不長,一般僅幾分鐘,也有持續十幾分鐘的。

  冰雹的預測防範

  冰雹是春夏季節一種對農業生產危害較大的災害性天氣。冰雹出現時,常常伴有大風、劇烈的降溫和強雷電現象。一場冰雹襲擊,輕者減產,重者絕收。氣象臺站根據天氣圖、衛星雲圖分析和雷達監測,雖能提前作出預報,但準確中仍然不是很理想。經過長期的觀察實踐,人們總結了一些常見的預測冰雹的經驗。

  常見經驗

  感冷熱:如果下雹季節的早晨涼,溼度大,中午太陽輻射強烈,造成空氣對流旺盛,則易發展成積雨雲而形成冰雹。故有“早晨涼颼颼,午後打破頭”、“早晨露水重,後晌冰雹猛”的說法。

  辨風向:下雹前常常出現大風而風向變化則烈。農諺有“惡雲見風長,冰雹隨風落”、“風擰雲轉、雹子片”等說法。另外如果連續刮南風以後,風向轉為西北或北風,風力加大時,則冰雹往往伴隨而來因此有“不刮東風不下雨,不刮南風不降雹”之說。

  觀雲態:各地有很多諺語是從雲的顏色來說明下冰雹前兆的,例如“不怕雲裡黑烏烏,就怕雲裡黑夾紅,最怕紅黃雲下長白蟲”,“黑雲尾、黃雲頭,冰雹打死羊和牛”,因為冰雹的顏色,先足頂白底黑,然後中部現紅,形成白、黑、紅亂絞的雲絲,雲邊呈上黃色。從雲狀為冰雹前兆的說法還有“午後黑雲滾成團,風雨冰雹齊來”,“天黃悶熱烏雲翻,天河水吼防冰雹”等,說明當時空氣對流極為旺盛,雲塊發展迅猛,好象濃煙股股地直往上衝,雲層上下前後翻滾,這種雲極易降冰雹。

  聽雷聲:雷聲沉悶。連綿不斷,群眾稱這種雷為“拉磨雷”。所以有“響雷沒有事,悶雷下蛋子”的說法。這是因為冰雹雲中橫閃比豎閃頻數高,範圍廣,閃電的各部分發出的雷聲和回聲,混雜在起,聽起來有連續不斷感覺。

  識閃電:一般冰雹雲中的閃電大多是雲塊與雲塊之間的閃電,即“橫閃”,說明雲中形成冰雹的過程進行得很厲害。故有“豎閃冒得來,橫閃防雹災”的說法。

  看物象:各地看物象測冰雹的經驗很多,如貴州有“鴻雁飛得低,冰雹來得急”、“柳葉翻,下雹天”山西有“牛羊中午不臥樑,下午冰雹要提防”、“草心出白珠,下降雹穩”等諺語。要注意以上經驗一般不要只據某一條就作定斷,而需綜合分析運用。

  氣象預報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天氣雷達、衛星雲圖接收、計算機和通訊傳輸等先進裝置在氣象業務中大量使用,大大提高了對冰雹活動的跟蹤監測能力。當地氣象臺***站***發現冰雹天氣,立即向可能影響的氣象臺、站通報。各級氣象部門將現代化的氣象科學技術與長期積累的預報經驗相結合,綜合預報冰雹的發生、發展、強度、範圍及危害,使預報準確率不斷提高。為了儘可能提早將冰雹預警資訊傳送到各級政府領導和群眾中去,各級氣象部門通過各地電臺、電視臺、電話、微機服務終端和災害性天氣警報系統等媒體釋出“警報”“緊急警報”,使社會各界和廣大人民群眾提前採取防禦措施,避免和減輕了災害損失,取得了明顯的社會和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