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風水的知識

  在中國,特別是在南方,風水是非常重要的,這並非都是封建迷信。以下是由小編整理,提供給大家參考和了解,希望大家喜歡!

  風水的知識

  風水始於黃石,古代的黃石公,就是授張良兵書的黃石公。黃石公在授張良兵書之前,第一次讓張良早晨5點鐘來等,結果張良遲到了,就遲到了兩分鐘兵書就不給他了;第二次又讓他5點鐘到,結果又遲到了。到第三次,張良早早到了,黃石公才把兵書給他,張良後來成為大將。黃石公在某種意義上是個道士。孔子有幾本書叫《錦囊經》,我有一本書叫《理想景觀探源》,我講的東西都在裡面。什麼是錦囊呢?塞在袖子裡的經叫《錦囊經》,《錦囊經》裡面就講風水,就講如何仰觀天象俯察地形。所以說風水起於黃石公,盛於楊公,楊公是楊筠鬆,江西人,是個窮秀才,中不了進士,所以只好到鄉下去幫別人治病、看地、看風水,靠這個來掙錢,同時寫了一系列的書--關於風水的書,所謂的《易龍經》、《漢龍經》。在楊筠鬆之前還有一個人叫郭璞,是古代專門註釋經典著作的,郭璞就註釋了黃石公的這本《錦囊經》,還寫了一本《葬經》,就是如何來埋葬死人的。從郭璞到楊筠鬆形成了三個風水發展理論上的最主要的人物。到了明清以後就偽書雜出,假冒名公。中國古代寫書老用名人、用古代的黃帝、古代最早的那些人來寄託,所謂《黃帝內經》其實不是黃帝寫的,是後來那些人託黃帝的名字來寫古代的那些書的。風水也是這樣,都是託古代的人來寫,所以說就出現了《錦囊經》、《葬經》、《易龍經》、《漢龍經》等一系列的風水著作,但是都是假託於古代的哲人來寫的。這就是風水在理論上的發展。實際上是從先秦開始,最盛的時候在明代,理論奠基是在唐末,最盛時在明代和清代的早期。那麼現在東南亞看的風水實際上都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這是風水的大概情況。

  那麼,風水到底是一個什麼東西呢?我把它分成兩種層次的結構,一個是風水的深層結構,一個是風水的表層結構,加起來有五層。第一層是生物遺傳層次,就是說人天生下來就有對環境的集中感應,就有集中的觀念。找一塊地方,他就知道這塊地方對他好,他就在這兒住下了,在這兒生活、在這兒活動。人天生就有這種對環境的感覺,所謂第五感、第六感。第二個層次叫文化層次,文化的積澱層次。生物遺傳層次是整個民族、整個人類、整個物種共同的,東方人和西方人在遺傳基因上幾乎沒有什麼差異,現代人類基因工程已經發現差異是沒有的,從生物遺傳基因上來說是一樣的,所以中國人有風水,西方人也有風水。

  第二個層次是什麼呢?就是隨著民族、地域文化的不同,中國人對環境的感覺和西方人對環境的感覺是不一樣的。同樣是一種顏色,在西方可能是吉祥的,在東方就可能是不吉祥的、凶的,這就是文化差異,這種文化差異是怎麼來的,要根據文化的發展、文化的積澱、從文化在整個地域中從生長到發育的整個過程來看。這個我放在後面來講,這是理論問題。

  以上兩個層次我認為是最重要的,一個是生物層次,一個是文化層次。我有一本書叫《生物文化基因上的圖示》,把風水解釋成生物文化基因上的圖示,他是生活在這個民族,生活在這個氛圍裡面的人,他不可逃避的有生物方面的基因,還有文化方面的基因,是後天學習的結果,是通過生活、通過和一群人的交流,不斷積澱在頭腦中,積澱在行為中的結果。這是兩個層次。

  後面有三個層次我把它稱為表層結構,就是風水。你選擇一塊地,它有不同的解釋體系,中國人有中國人的解釋體系,西方人有西方人的解釋體系,這個解釋體系就是我要講的,是一個理論,是一個技術。還有迷信的解釋體系,共有三個層次。

  首先是一個哲學的解釋層次,即中國人對風水是怎樣解釋的,同樣是景觀,同樣是十三陵,同樣是故宮,中國人有一整套的解釋體系。同樣是中國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中國人來解釋和西方人來解釋是不一樣的。當時中國割讓香港的時候,問身邊的大臣,大臣們告訴說香港這塊地方風水不好,你就割讓給他,沒有關係。所以頭幾年,英國人到香港的時候非常苦,確實是很殘酷,亞熱帶地區,蚊蟲、瘧疾、各種沼澤,確實死了不少人。但是香港也確實發展起來了,也就是說,這僅僅是一個解釋體系。中國人解釋體系不同於英國,英國人看中的是它港口的重要性,是一個跳板。兩套體系就因為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信仰,就有完全不同的解釋。那麼中國人的解釋體系是什麼樣的?第一是哲學的解釋體系,這個結構大家知道了,就不要瞎聽風水先生講,那些講的太神了,實際上就是很簡單的東西。

  首先我要講的是哲學的解釋層次,中國的哲學解釋體系。中國哲學大家都知道基本是一個陰陽哲學,以儒家為統治地位的,有儒家思想,但是儒家思想是一個社會性的。中國有兩套體系,一個是道教體系,一個是儒家體系,儒家體系是幹什麼呢?是解決人與人之間關係的,主要是解決怎麼治理這個社會,怎麼治理國家的,解決臣子和皇帝之間的關係,解決女人和男人之間的關係,解決丈夫和妻子之間的關係、兒子和女兒之間的關係,等等。這就是說,儒家思想是治理社會的。而風水主要是解決人與自然的關係,所以它用的是另一套體系--道家體系,主要是陰陽哲學,主要是關於世界觀的,是關於世界是怎樣來源和形成的一套陰陽哲學。

  風水的陰陽哲學我把它歸為三段論,這是一套哲學邏輯的方法。一個就是化始、化機、化成。化始是什麼呢?是關於世界的本體論,世界的來源問題。世界來源於什麼地方?中國哲學就是世界萬物始於陰陽,這是個解決本體論的問題。陰陽又來源於一種氣,這種氣是混沌,當時沒有陰陽之分的時候,就是道,道就是混沌,即世界是混沌的,道分出陰陽,陰陽為二氣,一個是陰氣,一個是陽氣,陽氣上升為天象,這是中國的宇宙觀。陰氣下降成為地形,所以說這個氣,陰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所有的萬物都是因為這兩種氣的交融、組合,這兩種氣的交媾形成了萬物、地形、天象、生物鳥蟲,最後包括人,人是其中的一種。所以說這個解釋體系就把人和自然融為一體了。中國哲學就在這兒把人和天地和宇宙一開始就放在一個體系中來認識,這有什麼好處?這就為下面如何把人與自然融為一體奠定了一個哲學基礎,人是陰陽構成的,植物是陰陽構成的,山川也是陰陽構成的,這個哲學就告訴你,如果你能將人的陰陽的東西和大自然陰陽的東西處理好,那他就會融為自然,成為宇宙的一個分子,這是一種和諧。萬物始於陰陽,這叫化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