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腎中藥有哪些有什麼好推薦

  補腎,中醫名詞,指通過飲食、藥補、健身運動、氣功、鍼灸、按摩等手段達到改變腎虛的狀態。補腎的中藥都有哪些呢?下面就跟小編來了解一下吧!

  補腎中藥

  1、枸杞子

  性平,味甘,具有補腎養肝、益精明目、壯筋骨、除腰痛、久服能益壽延年等功用。尤其是中老年腎虛之人,食之最宜。如《本草通玄》記載:“枸杞子,補腎益精,水旺則骨強,而消渴、目昏、腰疼膝痛無不愈矣。”《本草經疏》中也說:“枸杞子,為肝腎真陰不足,勞乏內熱補益之要藥,老人陰虛者十之七八,故服食家為益精明目之上品。”

  2、黃芪

  是一種古老的中藥。黃芪的主要治療作用為補中益氣,固表止汗、託毒排膿、利水消腫四大功能。以治療中氣不足,如胃有下墜感,上氣不接下氣等症狀較好。它還能健脾和胃,所以有開胃進食的作用。

  3、鹿茸

  中藥裡的鹿茸是補腎,益精血,強筋骨的佳品。對腎陽不足,精血虧虛的陽痿早洩有很好的效果。另外,婦女出現宮冷不孕,小便頻數等症狀時也可以適量食用。

  成藥中蔘茸三腎粉、龜齡集、龜齡丸等,鹿茸均為主要成分。根據現代研究,鹿茸含激素、膠質、磷酸鈣、碳酸鈣等,有雄性激素樣作用,可增進性腺功能,增強機體代謝,消除疲勞;促進潰瘍和創口的再生,加速癒合,並能促進骨折的癒合。

  4、肉桂

  補元陽,暖脾胃,除積冷,通血脈。治命門火衰,肢冷脈微,亡陽虛脫,腹痛洩瀉,虛陽浮越。

  5、山藥

  清熱,解毒。治溫病發熱,熱毒血痢,癰瘍,腫毒,瘰癧,痔漏。

  6、淫羊藿

  補腎陽,強筋骨,祛風溼。用於陽痿遺精,筋骨痿軟,風溼痺痛,麻木拘攣;更年期高血壓。

  7、杜仲

  補肝腎,強筋骨,安胎。治腰脊痠疼,足膝痿弱,小便餘瀝,陰下溼癢,胎漏欲墮,胎動不安,高血壓。

  8、海蔘

  海蔘裡面含有豐富的精氨酸、鋅、酸性粘多糖、海蔘素等活性物質,對於改善男女的腎臟功能有強效。可以改善腦、性腺神經功能傳導,減緩性腺的衰老,激發雌激素,抑制排卵和刺激宮縮。食用海蔘補腎要按照療程食用,堅持早晚各吃一個海蔘,可以改善腎虛,性冷淡等症狀。

  9、肉蓯蓉

  有補腎壯陽,潤腸通便的作用,用於陽痿早洩,婦人宮冷不孕,帶下血崩,小兒麻痺後遺症以及老年虛弱,病後、產後腸燥便祕者。根據現代研究,肉蓯蓉含有微量生物鹼和結晶性中性物質,有提高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功能的作用,並能促進抗體形成。本品煎湯內服一日量10克--30克。

  10、菟絲子

  有補腎益精,養肝明目的作用,用於腰膝痠痛,遺精,糖尿病,小便不禁,目暗不明等症。成藥中滋補健身丸、五子衍宗丸等,菟絲子均為主要成分之一。根據現代研究,菟絲子含糖甙、維生素A樣物質,動物實驗有收縮子宮和抗利尿的作用,本品煎湯內服一日量10克--15克。

  11、何首烏

  有補肝腎、益精血的作用,歷代醫家均用之於腎虛之人。明·李時珍說過:“何首烏,能養血益肝,固精益腎,健筋骨,烏髭發,為滋補良藥,功在地黃、天門冬諸藥之上。”清代名醫黃宮繡亦云:“何首烏,諸書皆言滋水補腎,黑髮輕身,備極讚賞。”凡是腎虛之人頭髮早白,或腰膝軟弱、筋骨痠痛,或男子遺精,女子帶下者,食之皆宜。

  12、芡實

  性平,味甘澀,有益腎固澀、補脾止洩的雙重功效。《本草經百種錄》稱之為“脾腎之藥也”。《本草從新》亦說它能“補脾固精”。《本草新編》中還說:“芡實不特益精,且能澀精補腎,與山藥並用,各為末,日日米飯調服。”凡腎虛之人遺精、早洩、帶下、小便不禁或頻多者,宜常食之。

  服用中藥的禁忌

  1.服中藥時,宜少吃豆類、肉類、油膩生冷及一些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增加患者的消化負擔。平時小孩、老人由於脾胃弱、消化功能差,在服中藥期間更應少吃這些食物。

  2.在服用治感冒的中藥時,不宜吃生冷及酸性食物,因為它們有收斂作用,會影響藥物解表發汗。

  3.在服用清熱退燒的中藥時,要禁用酒類、肉類、魚類和辛辣食物。因為酒類及辛辣食物性熱,而魚、肉類則有膩滯生熱生痰的作用,一旦食後會使病情加重。

  4.服用溫補類中藥時,需要忌吃綠豆、蘿蔔;不飲茶,因為綠豆、蘿蔔、茶皆為涼性,能降低藥物溫補的作用。

  中藥一定要喝熱的嗎

  雖然許多中藥都要求溫服,但並非都是如此,有不少湯藥是要放涼了再喝的。

  傳統的中醫理論對口服湯劑的溫度是非常講究的,光服法就有十多種,具體到藥水溫度就有三種:溫服、熱服和涼服。

  溫服、熱服和涼服

  溫服是將煎好的湯劑或送藥的水等放溫後再服用。一般的中藥湯劑應該“溫服”,即藥湯煎煮後立即濾出,在常溫下晾至30℃~37℃時再喝;丸、散類的中成藥應該以溫開水送服,這也是溫服的一種。

  熱服是將剛煎好的藥液趁熱服下。常見於寒證用熱藥,宜熱服,如發散風寒的中藥,應該“熱服”,並且可在服後吃些熱稀飯、熱水,以助藥力。

  冷服是將煎好的湯劑放冷後服下。常用於解毒、清熱的藥,尤其是夏天解暑的中藥,“冷服”效果更好。嘔吐病人或中毒病人服藥均宜冷服。

  在我國南方,夏天經常服用的一些“涼茶”,實際上也屬於中藥的一種。顧名思義,很多涼茶都是晾涼了喝,清涼解暑效果才更好。但是,對於不應冷服的湯劑,在冷服後會引起胃腸刺激,出現腹痛腹瀉或嘔吐。

  在複雜的病理過程中,疾病發展到嚴重階段時,有特殊的服藥方法以適應病情的特殊需要,如“真熱假寒”證,應以“寒藥熱服”的方法來適應病情的變化;如屬“真寒假熱”則應以“熱藥冷服”的方法來適應病情的轉化。否則,往往會發生藥汁下嚥而嘔吐的格拒抗藥現象,達不到治療效果。

  從中醫辨證來看,熱證多表現為周身發熱、口渴、大便乾燥、小便短黃、舌質紅、舌苔黃、脈搏快等;而寒證,出現畏寒、無汗、脘腹冷痛、肢冷神靡、舌淡、苔薄白等。

  就方劑的名稱來看,也可以對服藥的溫度作一個初步的判斷。一般情況下,叫做“湯”***如“桂枝湯”等***的中藥方劑多數應熱服,而叫做“飲”***如達原飲***的多數需要涼服。因為古語中湯和飲本身就是由溫度的區別的。

  總之,中藥應當涼服還是熱服,應根據情況具體分析,治療熱病的藥可涼服,而治療寒證宜熱服。患者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掌握服藥的溫度。不過,為謹慎起見,患者最好在開完藥後,具體再問一下中醫師相關的服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