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至吃什麼食物

  冬至的飲食習俗多,不同地方有自己的飲食習慣,那麼對於北京冬至吃什麼,你瞭解多少?其實有很多“小北京”都不知道北京冬至吃什麼,今天就讓小編來告訴你北京冬至的飲食習俗!

  北京冬至吃什麼?

  明清時期冬至有“肥冬瘦年”之說,四九城內外每逢冬至日祭祀祠堂之風盛行。自古以來北京城內傳承著吃餛飩、餃子、吃火鍋、吃狗肉、吃豆腐、吃年糕、吃湯圓、赤豆粥等食俗。

  舊京時就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俗語,古今冬至日北京百姓家最愛食的就是餛飩,舊京時百姓家像過“除夕夜”那樣在冬至日前夜晚全家包制多種餡的餛飩,並準備節日要食用的“冬至肉”、“年糕”、菜餚等,其情景很似除夕守歲,故稱為“冬至夜”。

  1餛飩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凶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另有一種說法:冬至之日,京師各大道觀有盛大法會。道士唪經、上表,慶賀元始天尊誕辰。道教認為,元始天尊象徵混沌未分,道氣未顯的第一大世紀。故民間有吃餛飩的習俗。《燕京歲時記》雲:“夫餛飩之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混沌之象,故於冬至日食之。”實際上“餛飩”與“混沌”諧音,故民間將吃餛飩引伸為,打破混沌,開闢天地。後世不再解釋其原義,只流傳所謂“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諺語,把它單純看做是節令飲食而已。

  2餃子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冬至餃子在選用各種蔬菜的基礎上,搭配富含脂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及鈣、磷、鐵等成分的多種營養食物,這不僅補充因寒冷而過度消耗的熱量,還能益氣養血,對身體虛弱者尤為適宜。

  3火鍋

  在我國北方的京津一帶自古便有冬至後食用火鍋的習俗。火鍋分為很多種,大體有四類,既涮肉鍋、菊花鍋、滋補鍋和什錦鍋。“涮肉鍋”流傳於蒙古族,據考證是成吉思汗發明的。

  這種食用火鍋的方法在明朝時傳入北京,後來盛行於清代,因為清代時滿蒙實行聯姻大多數王爺的福吉們都是來自蒙古族很盛行這種吃法,清朝的官宦家幾乎家家都備有紫銅火鍋和烤肉炙子等。

  4狗肉

  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現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專家提醒市民,並不是人人都可以吃狗肉羊肉的,例如高血壓、糖尿病、嚴重心臟病、冠心病等患者就不宜吃狗肉和羊肉。雖然以上兩種肉類吃了可以起滋補身體的作用,但吃其他的肉也能夠替代,如牛肉、雞肉、鹿肉、蝦、鴿、鵪鶉、海蔘等。這些肉類有益腎壯陽、溫中暖下、補氣生血的功能,達到禦寒效果。

  5赤豆粥

  冬至之日吃紅豆粥之俗,早在一千六百多年前已有,據說是為了預防瘟疫。南北朝時樑人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說:“共工氏有才子,以冬至日死,為疫鬼,畏赤小豆,故冬至作粥以禳之。”

  赤豆100克,粳米500克,二者洗淨,加紅糖少許,以水同煮制粥。赤豆被李時珍稱為“心之谷”,此粥具有清心養神、健脾益胃、利水消腫、減肥美容功效,適用於心煩不安、脾虛水腫、下肢溼氣、小便不利、大便溏薄、身體肥胖、產後乳汁不足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