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餐廳成功的典型案例_特色餐廳成功案例分析
如今,有不少特色餐廳有很大的客流量,很值得一些商業人士去學習借鑑。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特色餐廳成功的典型案例,歡迎大家閱讀。
特色餐廳成功的典型案例一
孫劍濤是山西太原市人,父親在一家星級酒店當大廚。從小他就對老爸的廚藝頗為崇拜,不過據他爹說,憑兒子的天賦,充其量也就成個“二流廚師”,因此更鼓勵他學外貿。但是,在北京經貿大學讀書時,孫劍濤常常到一家川菜館兼職當廚師,過過癮。
2002年大學畢業後,他和一位同學結伴去了俄羅斯,據說在那裡做小商品生意很賺錢。到了莫斯科才知道,5年前確實是這樣,那時物美價廉的中國服裝和日常生活用品,在當地十分搶手。可是後來的惡性競爭再加上各種稅收,這類生意已經“黃”了。
要強的小孫不甘心灰溜溜回家,放下架子到一家臺灣人開的中餐館打工。2002年12月,一位當地朋友約他到北冰洋沿岸的摩爾曼斯克旅遊。在當地不僅看不到中國人,連一家中餐館都沒有。小孫眼睛一亮:中國菜在世界各地大受歡迎,何不在這裡開一家中餐館!
也許是相對封閉的原因,摩爾曼斯克的房租非常便宜。小孫租了套20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稍加裝修,2003年1月8日,一家名為“中國龍”的餐館便面世了。門口懸掛兩盞極富東方神韻的宮廷燈籠,餐廳迴盪著悠揚柔曼的中國古典音樂,當地人紛紛跑過來看熱鬧。
也許是他們久吃麵包、黃油的原因,一吃中餐就著迷了。就拿最簡單的蛋炒飯來說,火紅的辣椒、碧綠的蒜苗相映其間,看一眼就讓人食慾大開。又如“荷花獻福”,雪白的細瓷盤盛著淡綠的黃瓜汁,象徵一池碧水,上面漂著紅菜頭刻出的“荷花”,黃瓜皮削的“荷葉”,白果組成的“蓮藕”,還有冬瓜雕的“龍船”,船上滿載著由橄欖和茭白油燜的“全家福”,簡直就是一件美侖美奐的藝術品!
特色餐廳成功的典型案例二
2003年,王勇在清華西門外開了一間叫竹魚坊的烤魚店,這在當時的北京還是一個新鮮事物。這道新菜在當時根本無人賞識。“開業初期的情形,簡直是慘不忍睹。有時候,一天沒一個人進店,連一條魚都賣不出去。”
王勇的竹魚坊與其他店不同,人家的門是大開的,他家的門是關著的。王勇說竹魚坊每家店都是這樣,關著門做生意。最讓人想不到的是,到了夏天,周圍的飯館都在外面支上大排檔,
只有他家關門閉戶,兩臺空調大開著,每個月的電費高得嚇人。“之所以關門,其實這是逼出來的。當初開著門,根本沒人進,我們乾脆把門關上。我們的生意是捂出來的,從2003年一直捂到2005年。”
做生意講究“來的都是客”,可對竹魚坊來說,來的未必都是客。“竹魚坊有自己的客戶群,以白領居多,基本上是回頭客,很少有生客,即便是新客,也是老客帶來的,像我店裡70%以上的客人我都認識。”
竹魚坊的每家店都是訂餐制。“你相信嗎?我們每天都是限量賣魚,不是敞開口子賣,每天每家店由最近的市場送兩次魚,你要是晚上8:30以後來,就吃不上魚了,因為我們就不接客了。你看見那個小黑板了嗎?客人的訂餐都寫在那兒,幾點鐘到,要多大的魚。”
2005年,烤魚風靡京城,京城一下開了100多家烤魚店,但別家店都有其他的菜,只有竹魚坊只做烤魚這一道菜,“我們的口號是:要吃特色菜,就到竹魚坊。”
“只賣一道菜”決定了竹魚坊的市場寬度。竹魚坊每家店的規模都不大,最小的9張桌,最大的也才17張桌,“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歡這道菜,我們做的就是一個小眾市場。”
特色餐廳成功的典型案例三
北京簋街美食街經營8年建立了良好口碑的獨一味萬州烤魚的成功之路,則與他們似乎有那麼一點不同之處。這不同之處,正在於獨一味萬州烤魚的“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