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同步第四單元作文人教版

  關於高一時候我們在第四單元中看到的精神求助的寫作,不知道大家是如何寫的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閱!

  1

  天色漸晚,一位知名的慈善家還在路上游蕩著。他的車壞了,手機也丟了,他感到很無助,很想回到自己溫暖的房子,看看自己的妻子……

  走到一個陰暗的街口,他開始有些瑟瑟發抖了——因為這寒冷的天氣和恐怖的街燈。

  突然,他感覺有腳步聲緊跟在他身後,可一回頭,什麼也沒有。他走的更快了,身後的腳步也加快了節奏。他開始奔跑,想要離開這條巷子,卻撞到了一堵牆似的硬物。他摔倒了。有一個人從背後扶起他,他習慣性的說了聲謝謝。可當他回頭一看,立即縮了幾步--一個衣衫襤褸,面板粗糙,渾身髒兮兮的老頭兒在對他笑。但作為一個慈善家,他已經習慣了與這些人接觸。於是,他又向前挪了幾步,改用溫和的語氣問道:“剛才一直是您跟著我嗎?“

  老人憨憨地點了點頭,繼續對他笑。

  “那您為什麼跟著我呢?“慈善家繼續用溫和的語氣問老人。

  老人並沒有回答,只是盯著慈善家手裡的手裡的麵包圈,一動不動。

  慈善家立即明白了,趕緊把手中的麵包圈遞給老人。

  老人很高興,顧不得說謝謝就一溜煙兒跑了。

  慈善家看著遠去的老人,欲言又止。他本想帶著老人一塊兒回家,送他幾件衣服,讓他免受寒風的襲擊。“呼--“,慈善家長嘆了一聲。也許他已經習慣了同這些窮人接觸,心裡的愛也被他們平分的所剩無幾了。

  第二天晚上,慈善家在電視上看到了那位老人,不過,只是老人冰冷的軀殼。而他躺在那裡的原因,竟是餓死的。他覺得很奇怪,難道那一袋麵包,也不能使老人飽腹?

  他又來到了那條一森的小巷。他聽見了一個小女孩的哭聲。尋這著聲音,他找到了小女孩,旁邊正是那個老人的遺體。小女孩也是髒兮兮的,凌亂的頭髮下是一雙澄澈的大眼睛。眼神裡滿師絕望與悲哀。他發現了小女孩手中的麵包圈,立即明白了。

  他對小女孩說了聲對不起,便轉身走了。背對著小女孩,他流下了淚水:為什麼自己那天晚上沒去追那個老人,也許這樣他就不會死了;為什麼一個下流社會的乞丐都能做到為別人著想,而我不能?

  之後,他把小女孩領回了家,撫養她長大。就算是為了不辜負老人的期望,也給自己的靈魂得到救贖吧!

  2

  我一直自以為,是個善解人意的人,在別人需要的時候,能解囊相助。。可是,有一個沒有在現場看過真正的演唱會,只聽過CD的歌迷,竟對作為歌星的我的印象非常深,且非常崇拜我。

  那年,我開很多演唱會,到過廣州、上海、北京、臺北、香港等城市。為了讓歌迷們聽了我的歌表演後,能有一種歡快愉悅的心情。每次在演唱前我都要花費很多時間去排練和寫歌,遇到一些小事情,很少有時間接受記者的採訪。

  我在上海演唱的時候,演唱了幾天後,就休息一二天。在休息的那段時間裡覺得無聊,就上上網和看看電視。在看電視時,隨手亂選節目,突然看到一則報道:“一位小男孩得了白血病,他非常崇拜一位歌星,而且有一個願望。就是能見那位歌星一面,並簽名。令我意想不到的是他所說的歌星竟會是我。”

  那時,有一種力量促使我去探望他。在這種力量的促進作用下,我就在當天的晚上去他所在的醫院探望他。我真是不知道是什麼力量讓他堅持到現在。我走到他的面前時,令他很訝他竟然問:“我是在做夢嗎?”我回答,道:“你不是在做夢,我真的來看你了。”此時此刻,他非常興奮,好像沒病似的。

  我去看望那位小男孩時,不知道被那位記者看到並拍了照片。這件事第二天就被登上報紙。許多群眾看到後,紛紛為他捐款。由於有了群眾的捐款和專業醫生的幫助,還有志願者捐的合適骨髓,就這樣救了他的性命。

  現在的我突然感覺到底是我從精神上救助了他,還是他救助我。

  3

  “禍不單行”用在她的身上最合適不過了,學習上的多次失敗,生活中沒有父愛的呵護,年僅十六歲的她自此認為自己是個不幸的人,生活的彩虹在哪裡?

  中考迫近之時,她的成績一落千丈,到辦公室的次數逐漸增多,班主任老師十分擔心,並給予她很大的鼓勵,可那心裡的苦誰又能理解、幫助她呢?那段時間她落到了谷底,看到別人成功時,她更加傷心難過。淚水遮不住太陽,第二天陽光依舊燦爛,而她的心情更加泛爛。

  當她還未走出學習低谷時,命運又一次把她推向了萬丈深淵。

  地球不再轉動,從母親患病開始,她失去了母親的關愛。病越來越重的母親住進了醫院,留下了孤獨的她,每天一個人睡大房子,很黑很怕,被子的一角溼了又幹,幹了又溼……她內心在大聲呼喊:媽媽,你快回來!

  “天降降大任於世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她承受了人生最大的痛,但她在學校裡卻顯得什麼事也沒有一樣。考試的日期一天天臨近,她除了對著黑夜流淚,就是打海題戰術。希望中考的驚喜能安慰自己和生病的母親。

  太陽露出了腦袋,母親的病稍有好轉,但情緒波動很大。醫生的囑咐她銘記在心——讓母親快樂一點。她知道成績很重要,但母愛才是最珍貴的。她每晚下自習後,回到家裡,坐在母親身旁和她聊天,談心,說說學校裡的奇聞怪事,母親也漸漸習慣和女兒在一起,聽一段完美的故事,舒展一下額頭的五線譜。

  每天必要的口語練習,每天必要的古詩概述,每天必要的開心一笑,使這個感到不幸的女孩兒——她,寫作水平直線上升,演講能力芝麻開花——節節高。中考結束了,她微笑著說:“在那段艱苦的磨練中,我成熟了。我幫助母親戰勝病魔,更多的是母親在精神上支援了我,讓我又充足的信心迎接中考!”

  再次回首那時,那真的是一杯苦咖啡,因為母親的一點糖,才散發出濃濃的香味,這才是人生。

  4

  2008年9月6日晚上,北京殘奧會拉開了帷幕。

  9月8日,在400米自由泳S十三級別決賽時,發令槍響了,7名選手都躍入了池中。但是岸上還站著一位姑娘,她就是來自澳大利亞的泰甘魯斯馬倫,眼看著對手都遊走了,她傷心地捂住臉,哭了。在場觀眾都在問,發生了什麼事情?原來,在泰甘所屬的S十三級別中,運動員都有著視力上的殘疾,唯獨澳大利亞姑娘同時存在聽覺障礙,由於聽不到發令槍響,比賽中那盞特殊的“訊號燈”便成了泰甘十分重要的“裝備”。然而,由於訊號燈的罷工,泰甘無法與其他選手一起躍入水中。獲悉了這一情況後,已遊了75米的其他運動員被裁判員放下的召回線止住了前進的勢頭,紛紛上岸休息,等待15分鐘後的重賽。雖然泰甘最終未能在殘奧會上獲獎,但她說:“我知道,這場比賽對我來說是決賽,成績並不重要,我只願參加了,就足夠了。”最後的25米,泰甘與其他選手的差距越來越大了,甚至在整個畫面中都很難找到她的身影,但她依然在奮勇前進。對泰甘來說,她今天只是在跟自己比賽。

  是啊,跟自己比賽!

  跟自己比賽,只要努力,只要儘自己的最大的力量去拼搏,那麼,即使輸了也沒有遺憾。殘奧會運動員讓我們懂得了如何用艱辛去換取心靈的快樂。

  “和夢一起飛翔,捧一縷陽光,溫暖所有人的胸膛。”這首優美的會歌依然迴盪在我們的耳畔。回首殘奧會,我們依舊能想起許多如泰甘般身殘志不殘,努力拼搏的身影。

  大家可曾記得中國五人制足球的小夥子們?他們來自各行各業,有的是學生、有的是按摩師、有的在酒店勤工儉學,他們就像《少林足球》裡散落在各個角落的“高手”,最終組成了這支與眾不同的足球隊。可他們的對手呢?哪個不是身經百戰。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的小夥子個個高昂著頭,雄赳赳氣昂昂地走進比賽現場。從3∶0完勝世界亞軍英國隊,1∶0力克強敵阿根廷隊,再到1∶0戰勝韓國,中國隊小夥子們的表現在盲人五人制足球小組賽中真是帥到家了。每當終場哨音結束的剎那,全場掌聲雷動,不少觀眾激動地跳起來,金屬搭建的看臺被觀眾跺得像雷鳴一般響徹雲霄。不為勝利,只為精彩;不為贏球,只為他們的頑強拼搏。我被深深地感動著:他們面對強敵,不退縮,不逃避,他們的韌勁遠遠超過了我們。我為他們感動,我要為他們吶喊助威:你們是最牛的國足!

  殘奧會,已非體育競技的勝負之戰,更是一場精神的決戰。在無限的精神力量對生理缺陷的完勝中,我們看到了太多的奇蹟,殘奧會運動員讓我們懂得了即使身殘依然可以在人生的畫卷上抹上絢爛色彩,只要我們的意志夠堅定,拼搏夠頑強。

  奧運,我為你感動!

  5

  永垂不朽的精神

  ——讀《魯迅散文》有感

  他,為了中華民族的崛起而棄醫從文;

  他,用辛辣的筆墨怒斥著社會的鄙陋;

  他,消瘦的身軀下藏著一顆熱忱的心;

  他,用文字為世人揭示了生命的真諦。

  一張方方正正的臉,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隸體“一”字的鬍鬚,構成了他——一代文豪魯迅先生。這個寒假,我有幸閱讀了《魯迅散文》,深深地感受到了魯迅先生的錚錚鐵骨和愛國熱情。他的作品內涵深刻,文筆尖銳,有力地批判了封建社會的落後和封建思想的愚昧,揭示了生命的真正意義所在。他用紙和筆寫下了一頁頁瑰麗的篇章,為世間留下了永遠寶貴的精神財富。

  渴望自由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一篇膾炙人口的佳作。“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寥寥幾個短句,一下子把我帶到了一個神祕有趣的樂園。圍牆、高樹、昆蟲、鳥兒,幼年的魯迅生活在一個如此妙趣橫生的樂園中,他的心是多麼自由和快樂啊!可是隨後的私塾生活卻是完全不同的。告別了蟋蟀、覆盆子和木蓮的他,在私塾中不時地感受到嚴厲的氣氛,他又是多麼的無奈!當先生瞪起眼大聲喊道:“讀書!”時,沒有一個孩子敢吱聲,他們的自由被剝奪了,他們的快樂從此消失了。

  在閱讀《從》的過程中,我讀出了作者對自由的渴望和對束縛教育的批判,也與他產生了深深的共鳴。我很慶幸在新世紀的今天,我們在學習上有了很大的自主發展,能做自己學習的主人。每當看著同學們忙碌但愉快的身影,我都會想到魯迅先生那顆渴望自由的心和對教育事業的殷切期望。

  堅定信念

  魯迅先生的文章向來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這與他在日本學醫的經歷是分不開的。《藤野先生》為我們呈現了當時的一幕。那時作者清楚地看到了中國人的醜陋與無知。頭髮油光可鑑的清國留學生,給俄國人做偵探和圍觀槍斃的中國人,以及外國學生對中國的歧視,一切的一切都給魯迅帶來了太多震撼。只有藤野先生,他對魯迅的諄諄教導和正直高尚的人格,使魯迅一生難忘。愛憎分明的他當即明白了只有拯救人的精神才能拯救國家的道理。於是,他毅然棄醫從文,走上了追求真理,揭示社會鄙陋的文學之路。

  讀著這篇震撼人心的文章,我被作者的愛國精神深深地感動了。為了祖國的進步,毅然放棄自己的理想,這需要多麼大的勇氣!這種精神又是多麼難能可貴!從魯迅的身上,我聯想到了當今社會,這樣的愛國者同樣不計其數。抗戰“非典”的白衣天使,赴西部支教的志願者……的確,魯迅先生的愛國熱情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使他們永遠心存祖國,願為祖國利益獻出自己的一切。

  永不放棄

  在經歷了五四運動等政治變革後,魯迅先生仍以他孜孜不倦的身影訴說著對祖國的滿腔熱忱。在《雪》中,他寫道:“在無邊的曠野上,在凜冽的天宇下,閃閃地旋轉升騰著的是雨的精魂……”頑強的精神,光輝的靈魂,這朔方的雪的形象,不正是當時魯迅形象的真實寫照嗎?《秋夜》一文同樣如此。“而最直最長的幾枝,卻已默默地鐵似的直刺著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閃閃地鬼目夾眼;直刺著天空中圓滿的月亮,使月亮窘得發白。”那兩棵棗樹,儘管落盡了葉子,但仍頑強地抵抗著,不正象徵著魯迅先生與惡勢力永不磨滅的抗爭意志嗎?……

  捧著魯迅先生用心寫出的著作,從字裡行間,我不難看出他強烈的愛國精神和堅韌的意志。那消瘦的身影背後,蘊藏的是一股多麼強大的力量啊!這股力量不但打擊了社會的黑暗與罪惡,同樣也告訴了世人生命的真諦:愛國、正義、堅定和勇敢。這種不朽的精神,激勵了太多的人,它將會永遠流傳於人世。

  合上書,我再一次震撼了。魯迅先生筆下那個個錚錚有力的黑字時時撞擊著我的心靈,他那張充滿正義的臉龐浮現在我的腦海中,久久揮之不去。

  看,他又來了,帶著一顆憂國憂民、為祖國奉獻的心緩緩地走來了,那顆心,咚咚有力地跳躍著,似乎還在抨擊著社會的黑暗與腐朽;那雙腳,堅定有力地踩踏著,彷彿將要邁向新的人生之路……

  

看過的人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