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遺址簡介之樓蘭遺址

  引言:樓蘭,史載為西漢西域三十六國之一,東漢時成為西域長史府所在地,後為鄯善國所並,因位於塔里木盆地東部,成為中原通西域最便捷的通道。作為當時西域政治、經濟、交通的樞紐,樓蘭曾輝煌昌盛一時。

  

  樓蘭遺址

  樓蘭遺址位於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縣羅布泊沿岸,地理座標為東經89°55′22″、北緯40°29′55″,地處塔里木盆地最低窪地區。現今這裡大部分已為無情的流沙所湮沒,受風力侵蝕形成獨特的"雅丹"地貌,歷史上受塔里木河和孔雀河的恩賜,形成一片廣闊的河流沖積平原,加之地處中西交通咽喉,使其成為"絲綢之路"上的一顆閃亮明珠。


樓蘭遺址

  1900年瑞典人斯文·赫定首次發現樓蘭遺址,這一發現揭開了塔克拉瑪干沙漠探險的序幕,曾被譽為是"中世紀文明的曙光",1980年在羅布泊孔雀河下游的鐵板河三角洲地區出土了一具儲存完好的女屍,被世人稱為"樓蘭美女",震驚國內外,掀起了絲路考古的熱潮。樓蘭古城的面積達10萬平方米,城中有官署、民居、佛寺塔廊等遺蹟,城郊有乾涸的古河道、水渠田陌遺址,城北面分佈古墓群、佛塔、烽燧等。整個遺址區出土了大量漢文和佉盧文簡文書、漢代錢幣、銅鏡、一枚貴霜錢幣、華麗的漢代漆器、絲毛織品、精緻的木陶雕刻器皿等文物。織造精美的東漢織錦如"延年益壽大宜子孫錦"、"永昌錦"、"長壽光明錦"、"長樂光明錦"等,在繁縟的流雲攀枝卷葉紋和祥禽瑞獸紋中夾織吉祥語,實屬罕見珍品;出土的魏晉時期漢文木簡反映了當時西域長史府屯田官兵的社會政治生產活動;佉盧文則反映了鄯善國時期的社會面貌;眾多的文物透視著中西文化、物質交流的頻繁。

  樓蘭,史載為西漢西域三十六國之一,東漢時成為西域長史府所在地,後為鄯善國所並,因位於塔里木盆地東部,成為中原通西域最便捷的通道。作為當時西域政治、經濟、交通的樞紐,樓蘭曾輝煌昌盛一時,但東漢以後即隱沒於史籍記載,公元4世紀末已人去城空田地荒蕪,"上無飛鳥,下無走獸",被廢棄的最基本原因是孔雀河水的改道,致使下游地區水源枯竭。因此樓蘭遺址出土的各類文物,特別是木簡文書,不僅彌補了史籍記載的缺乏,更有助於我們進一步提示古樓蘭國的古代文明。

  漢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開通了絲綢之路。漢代早期絲綢之路,曾有過兩條路線:一條由陽關西行,經羅布泊西北岸至樓蘭南下,再沿絲路南道西行;另一條經樓蘭後,西行至焉耆,沿絲路北道前行。樓蘭扼守南北兩道之咽喉,漢使、商旅的頻繁往返,都要路經樓蘭。當年的樓蘭,駝鈴悠悠,商賈不絕,一派“七裡十萬家”的繁榮景象。

  然而到了公元330年前後,這裡城郭巍然,而人煙斷絕。一種被多數人認同的說法是:由於孔雀河改道,塔里木河斷流,其下游的樓蘭地區水源枯竭,屯田生產無法進行。沒有了水源的樓蘭,居民的生計也難以為繼,樓蘭人紛紛離開故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