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薩海戰的結果是什麼

  利薩海戰標誌著海上戰鬥已經從風帆時代過渡到了蒸汽鐵甲時代,那麼你瞭解利薩海戰嗎?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利薩海戰的結果,希望能幫到你。

  利薩海戰的結果

  利薩海戰是普魯士的盟友義大利和奧地利之間展開的一次激烈海戰,作戰海軍司令分別是佩爾薩諾和B·馮·特格特霍夫。

  利薩海戰結果是以義大利配備最新蒸汽動力的“義大利”號沉沒告終,義大利艦隊被迫向西撤退。因為奧地利艦隊在作戰中也有部分艦船受損,所以B·馮·特格特霍夫並沒有指揮海軍繼續追擊,並在大敗義大利艦隊後以民族英雄的身份回到了奧地利,而義大利海軍司令佩爾薩諾則被義大利政府解除了職務。

  這場海戰是鐵甲艦隊作為出戰主力在海上作戰的第一次正面交鋒,所以利薩海戰結果對之後的海戰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尤其是奧地利艦隊所採用的形似“V”字的楔形橫隊作戰方式引起了世界其他各國的廣泛關注,在幾十年後中國曾經採用相同方式在黃海戰役中對抗日本艦隊,但結果卻是截然不同。除此之外奧地利艦隊還採用了古老的撞擊戰術,而且效果頗佳,於是這種古老的作戰方式又被廣泛應用於海域作戰中,從這之後一直到二十世紀初,大多數國家都在艦船上安裝了撞角。利薩海戰結果再次向人們證明了採用火炮的作戰方式已經無法與裝甲軍艦相抗衡,而且將配備蒸汽動力的鐵甲艦優勢發揮的淋漓盡致,與傳統軍艦相比鐵甲艦更能快速的轉換隊形,使整個海軍團隊協同力更強,更能迅速的消滅敵人。

  利薩海戰的起因

  1866年發生在普奧戰爭期間的利薩海戰,對戰雙方分別是義大利和奧地利,發生地點是亞得里亞海利薩島附近。利薩海戰起因是,1866年普魯士與其盟友義大利相互聯合一起向奧地利發動進攻,普魯士的主要目的是想德意志內的各邦都劃分到自己境內,義大利的主要目的則是想收復被奧地利侵佔的失地威尼斯。

  利薩海戰起因記載中向人們介紹了作戰雙方的實力,當時的義大利海軍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海上霸主,涵蓋最新蒸汽動力快速艦船“迪波託加羅”號及最新炮塔和撞角的“鉛錘”號等共計十二艘鐵甲艦,這十二艘鐵甲艦都配備大口徑線膛炮,除此之外,還有十六條木殼蒸汽機艦船,但因為平時沒有受到嚴格的訓練致使義大利海軍上進心非常匱乏。與義大利艦船相比,奧地利只有七艘鐵甲艦,雖然都是快速艦船但略顯陳舊,在他們的木殼艦中只有一艘是配備最新蒸汽動力,而且只有少量的線膛炮。

  利薩海戰起因記載中強調了雖然奧地利的海上軍事力量遠低於義大利,但是不可忽視的是奧地利的艦隊司令B·馮·特格特霍夫,在他的嚴格訓練下,海軍不僅有強烈的上進心,對海上專業知識更是精通,這些恰恰是義大利海軍所嚴重缺乏的。而且義大利海軍司令佩爾薩諾最初只是將軍艦做一些無謂的調動,在義大利皇帝強制命令下,才準備措施爭取奪下利薩島。

  利薩海戰的經過

  利薩海戰發生於1866年7月16日,利薩海戰過程並不複雜。海軍上將佩爾薩諾率領義大利艦隊向利薩島發起進攻,接著義大利艦隊在18、19號向利薩島展開不斷炮擊,因為奧地利守軍的頑強抵抗,這次炮擊並沒有攻下利薩島。在義大利全力發動第二次進攻時,奧地利海軍上將B·馮·特格特霍夫帶領奧地利艦隊從一百六十五海里之外的波拉港晝夜奔波趕回利薩島,並在到達利薩島海域時馬上令海軍做好戰鬥準備,他意識到奧地利艦船火力不足,便採取了方便艦船隊形轉換靈活的“V”字形楔形方隊。

  利薩海戰過程記載讓人們瞭解到,佩爾薩諾艦隊繼續向利薩島岸邊的要塞炮臺炮擊,但結果沒有讓岸邊火力反攻停止,反而是奧地利艦隊過半彈藥損耗、傷亡慘重,彈藥僅能再維持兩天。在20日上午,當佩爾薩諾艦隊準備派先頭部隊登陸利薩島時,奧地利艦隊從西北方向馳騁而來,在這關鍵時刻,佩爾薩諾錯誤的將軍旗轉移到對戰隊形之外的“鉛錘”號上,特格特霍夫迅速指揮其艦隊穿過義大利艦隊隊形中的空隙,並將自己的木質戰艦向佩爾薩諾的“義大利”鐵甲艦號撞去。

  這也是這場海戰中最為壯觀的一幕,“義大利號”的左艦舷首先被撞並隨之失去了方向控制,在後退時又被“馬克西米蘭”號撞在右舷致使其右舷傾斜嚴重,接著因為缺口處被數噸海水倒灌又向左舷嚴重傾斜。利薩海戰過程最終以“義大利”號沉沒畫上了句號。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