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輪為什麼是圓形的詳解

  “車輪為什麼是圓的?” 這一問題引起了不同年齡段同學的關注和思考。以下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供大家參考借鑑。

  

  主要有兩個原因,省力和平穩.

  車輪的使用,是人類文明史的一個重大進步。

  車輪可以省力,因為圓形可以減少摩擦阻力,加快速度.

  提高效率,就是車輪的重大優點:

  以滾動來代替人類和畜力的體力負重。

  物體在運動中,重心保持不變,不會因為重心的起伏消耗動力***人力或畜力***。

  圓有這樣一個特性:圓心到圓周上任意一點的距離都是相等的,這個相等的距離,叫做半徑。也就是說:“在同一圓中,所有的半徑都是相等的。”因此,人們把車輪做成圓形的,並使車軸通過圓心,當車輪在地面上滾動時,車軸離開地面的距離就總是等於車輪半徑那麼長。這樣行駛起來才會平穩

  汽車輪胎的歷史

    在1895年隨著汽車的出現,充氣輪胎得到廣泛的發展,首批汽車輪胎樣品是1895年在法國出現,這是由平紋帆布製成的單管式輪胎,雖有胎面膠但無花紋。

  1892年英國的伯利密爾發明了簾布,1910年用於生產,這一成就除改進了輪胎質量,擴大了輪胎品種外,還使外胎具備了模製的可能性。隨著對輪胎質量要求的提高,簾布質量也得到改進,棉簾布由人造絲代替,50年代末人造絲又被強力效能更好、耐熱效能更高的尼龍、聚酯簾線所代替,而且鋼絲簾線隨著子午線輪胎的發展,具有很強的競爭力。

  1904年馬特創造了炭黑補強橡膠,大規模用於補強胎面膠是在輪胎採用簾布之後,因為在這之前,帆布比胎面在輪胎使用中損壞得還要快,炭黑在膠料中的用量增長很快,30年代每100份生膠中使用的炭黑也不過20份左右,這時主要在胎面上採用炭黑,胎體不用,已達50份以上。胎面中摻用炭黑以前,輪胎大約只行駛6000km就磨光了,摻用炭黑後,輪胎的行駛里程很快就得到顯著的提高。一組貨車輪胎大約可行駛10萬km,在好的路面上,甚至可達20萬km。

  1913-1926年,因發明了簾線和炭黑輪胎技術,為輪胎工業發展奠定了基礎。輪胎外緣的標準化,製造工藝的逐漸完善,生產速度比以前提高了,輪胎的產量與日俱增。

  隨著汽車工業的發展,輪胎技術一直不斷地改進與提高,如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轎車胎由低壓輪胎過渡到超低壓輪胎;40年代開始輪胎逐步向寬輪輞過渡;40年代末無內胎輪胎的出現;50年代末低斷面輪胎問世等等。許多新技術的出現都莫過於1946年法國米其林公司首創的子午線結構輪胎,這種輪胎由於使用壽命和使用效能的顯著提高,特別是在行駛中可以節省燃料,而被譽為輪胎工業的革命,在這裡簡略介紹一下當今發展的主要幾種輪胎特徵。

  早期的汽車使用木製或鐵製的車輪,汽車的懸架結構也不完善,再加上路面行駛條件不好,儘管汽車行駛速度不高,但還是顛簸得厲害。有位海軍上校對乘坐早期汽車的感受如下追述:“是我初次嘗試不用馬拉的交通工具。1886年,我乘坐鐵輪的汽車在高低不平的花崗石路上行駛,車子的劇烈顛簸使我聯想到藥水瓶上的說明--服前搖勻”。

  第一個空心輪子是1845年英國人羅伯特·湯姆遜發明的,他提出用壓縮空氣充入彈性囊,以緩和運動時的振動與衝擊。儘管當時的輪胎是用皮革和塗膠帆布製成,然而這種輪胎已經顯示出滾動阻力小的優點。根據這一原理,1888年約翰·鄧錄普製成了橡膠空心輪胎,隨後托馬斯又製造了帶有氣門開關的橡膠空心輪胎,可惜的是因為內層沒有帆布,而不能保持一定的斷面形狀和斷面寬。

  橡膠輪胎的出現是汽車進一步發展的先決條件。提到橡膠,人們自然會想到橡膠之父查爾斯·古德伊爾。1834年,他受焦炭鍊鋼的啟發,開始進行軟橡膠硬化的試驗。經過無數次失敗後,在一個偶然的機會,發現了硫化橡膠受熱時不發粘而且彈性好,於是硬化橡膠誕生了,橡膠輪胎製造業從此也應運而生。1895年隨著汽車的出現,充氣輪胎得到廣泛的發展,首批汽車輪胎樣品是1895年在法國出現的,這是由平紋帆布製成的單管式輪胎, 雖有胎面膠而無花紋。

  直到1908年至1912年間,輪胎才有了顯著的變化,即胎面膠上有了提高使用效能的花紋,從而開拓了輪胎胎面花紋的歷史,並增加了輪胎的斷面寬度,允許採用較低的內壓,以保證獲得較好的緩衝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