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巧妙運用作文素材
一提到作文很多同學就特別發愁,讓學習網來幫助大家吧!
作文時,為了更好地突出主題,就必須對材料嚴加選擇,不能有聞必錄。對於材料的選擇,要像茅盾說的那樣:“選用的時候,可就要像關卡的稅吏似的百般挑剔了:整整一卡車的‘貨’,全要翻過身來,硬的要敲一敲;軟的要捫一把;薄而成片的,還要對著陽光照一照——一句話,要盡心盡力,總想找個把柄,扣下來,不讓過卡。”茅盾先生這番話是非常深刻的,我們在選擇作文素材時,一定要嚴格要求。
一、基本原則
文章是作者思想觀點的展開,是作者將自己的思想、觀點、看法等主題思想賦形於具體的材料、內容之上。因此,文章的內容、材料就一定要能證明文章的中心思想,做到觀點和材料的天衣無縫,而不是割裂開來,使文章觀點是觀點,材料是材料。所以,圍繞文章中心選材,是選材的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原則。要做到圍繞中心選材,首先,必須保證文章的中心明確。其次,要十分了解你擁有的每則材料的性質、意義。只有清楚地分辨出每則材料的性質,牢牢地把握它們的含義,真真實實地佔有、掌握它們,瞭解它們,它們才能為我所用,選材時才能做到隨心所欲,信手拈來。總之,行文前你必須要先有一個明確的中心,這是選材的依據;同時還要熟悉每則材料的含義,弄清它與中心的關係,果斷捨棄與文章中心無關的材料。
如“魯迅”這個人物素材,包含的資訊十分豐富,可用來寫多種不同的話題。但假如用來寫“事業與親情”這個話題,魯迅的棄醫從文、橫眉冷對千夫指、創作艱辛等等素材細節都要果斷捨棄,因為它們與話題沒有什麼關係,而魯迅別母離開家鄉、與周作人絕交等素材細節則能闡釋話題,可以選用。
二、常用方法
1.一材精用
韓信將兵,多多益善,但文章選擇、使用素材卻相反,並不是越多越好。素材不在多而在“精”,能用最少的素材表達最豐富的內涵是作文中運用素材的最佳境界。怎樣做到“精”呢?就是一篇文章只選取一則素材,並用好這則素材。方法有二:其一,對材料由表及裡地進行挖掘,把它的意義充分挖掘出來,使之以一當十,其模式為:夾敘夾議;其二,以小見大,由普通的、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上發現其重大的社會意義,其模式為:故事+結尾議論點睛。
如一篇題為《腳步》的考場作文,考生先敘述故事:在今年清明節的時候,我和父親回故鄉拜祭祖先……我們開始登山了,父親走在前頭,我在後面……拜祭之後,我們開始下山……敘述完故事後,作者在文章結尾議論點睛道:走山路就像走人生之路——面對困難時,我要邁大腳步勇敢地跨過去,要迎難而上;面對另一些困難時,我要用巧妙靈活的腳步迂迴、側面解決。父親的腳步給了我很大的啟示,我以後要用勇敢、靈活、聰明的腳步走好我的人生路,去開創我的人生!本文考生選擇了一個大家熟悉的題材,從上山的腳步與下山的腳步應該有所不同的角度人手,從中得出感悟,有力突出了文章的主題。
2.舊材新用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這是蘇軾《題西林壁》中的名句。它告訴我們,站在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不同立場看同一事物或問題,得出的結論或者不相同。的確,任何一則材料都不止一種含義,就看從什麼角度來解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就看你怎麼說了。
比如,同樣是荊軻這個人物,我們可以寫他的“誠信”,可以寫他的“心靈的選擇”,還可以寫他的“勇敢”、他的“悲壯”、他的“友情”;同樣是屈原,我們可以寫他的“高潔”、可以寫他的“愛國”、可以寫他的“心靈的選擇”……說到這兒,聰明的你一定明白了,一個素材從不同角度看,會有不同的效果。
因此,在考場上,我們就可以選擇在平常作文練習中使用習慣了的、有相當熟悉程度的某一則素材。只是要根據題目和文章中心思想要求選好材料的使用角度,並在行文中對這個材料加以適當的分析,指出它與文章中心思想的關係,使材料與文章中心思想緊密扣合。這樣,就算你用老素材也一定能達到用材目的。
3.主次搭配
一篇文章,往往不止用一則素材,且每則素材在文章中的作用往往又是不相同的,因而有必要分清主次詳略。也就是說,在選擇材料時,既要選取主要材料,也要考慮選取一些次要材料,以次要材料來烘托主要材料。這樣選材,就會讓文章內容豐富多彩,極具說服力。
素材的主次要根據以下原則來確定:首先,要考慮它與文章中心思想的關係,對錶現中心思想作用大的,就是主要材料,要詳寫,反之就略寫;其次,相同性質的幾則材料並列使用時,新材料、生僻材料等詳寫,反之略寫。
這裡介紹一種點面結合法使用素材的技巧,即“點”上詳細交代主要材料,“面”上概述次要材料。寫“面”的材料時,可以適用排比句或排比段,或者古今中外兼顧,選擇不同側面的材料,那樣效果更好。注意,由“點”到“面”時,要注意過渡問題。
如一篇題為《我平庸,怎快樂》的議論文,開頭用一組排比句和抒情的筆調,用李白、范仲淹、陶淵明的材料從“面”上引出“快樂”沒有完美的定義,並用反問句“誰說平庸一定快樂”引出話題;然後舉事例反駁“追求為痛苦之源,平庸是快樂之本”,用李白、蘇東坡的事例從正面論證,舉方仲永反面事例論證“平庸,怎快樂”。一、二兩段的事例在論述過程中都較簡略,這是從“面”上使用材料,充實而緊湊。主體部分是“點”上的材料,文章重點突出部分,集中筆力用孫中山的事例,從正面闡釋孫中山追求的一生,以及他的追求對中國革命的重大意義,然後假設論證孫中山沒有追求會怎樣,強調追求是快樂之本。順勢進一步議論開去:人生短暫,豈能碌碌無為;心中有求,才能超凡脫俗,獲得真正的快樂。最後引用李白的詩句作結,借詩人的豪情和才情,情感強烈地宣稱“為快樂超凡脫俗”,點睛明旨。
4.正反結合
即舉一正一反兩個例子進行對比分析,還可以就一個事例中的正反兩個方面來對比。俗話說:“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有比較才有鑑別,才有真理。因此,在選擇材料時,我們可以有意識地選擇正反兩方面的材料,在材料的對比中清晰地闡明話題。
在運用正反對比的方法來選擇、使用素材時,有一種比較實用的素材運用方法,那就是用假設法活用素材。如以“山不過來,我就過去”為話題作文,一考生擬製的作文題目是“假如我是諸葛亮”。行文時,作者開篇說諸葛亮和劉備是千古罕見的君臣際遇,令人企羨和仰慕。然後筆鋒一轉說諸葛亮投劉備是錯誤選擇,“假設我是諸葛亮,我會投奔曹操麾下”。接著就從劉備和曹操的長相、性格和才幹方面進行分析,比較兩人誰是更可投奔之人——投奔曹操會如魚得水如虎添翼,而不會遺恨功名存兩表,三國的歷史也會從此改變。最後為諸葛亮的選擇而遺憾,“假如時光倒流,我會勸諸葛亮改換門庭,改弦易轍”。
有了正面事例,藉助假設可以找到反面事實;只有現在的事例,藉助假設方式可以推知未來可能發生的事實。假設的空間不受任何限制,這樣補充所需要的材料,不是一個很好的途徑嗎?
三、金題演練
1.閱讀下面材料。為話題選擇恰當的材料。
當自己是某件事情的主角時,人們往往很主動、很投入;反之,人們的心態和做法就不相同了。這時,你是積極參與還是袖手旁觀?不同的態度,不同的選擇,事情的結果是不一樣的,對自己和別人也會產生不同的影響。
請以“參與與旁觀”為話題,自選角度,自擬標題,自定主題,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提示
這是一個話題作文,話題“參與與旁觀”的提出有一個前提,即“反之”***當自己不是某件事情的主角時***。因此,當自己不是某件事情的主角時,你是積極參與,還是消極旁觀?二者必選其一。假如你選擇積極參與,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選材:
***1***自然界
與百花相比,小草不是主角,但它積極參與,用自己的綠色輝映豔麗的百花,才共同裝點出了美好的春天。
***2***書本
陶淵明,在當時的社會中不是達官顯貴,不是社會的主角。面對汙濁的社會現實,他不是積極參與到改變現實的洪流中,而是消極避世,冷眼旁觀。陶淵明自己是潔身自好了,可他的行為對百姓有什麼作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