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的傳統習俗都有什麼

  提起元宵節,想必大多數的中國人都並不陌生,你知道元宵節的習俗嗎?相信不少人都不是很清楚吧,下面小編就給大家介紹元宵節的習俗,感興趣的一起來看看吧!

  元宵節的習俗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中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後稱“元宵” ,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 北方叫元宵,南方稱湯圓。

  2、觀燈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著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中國擴充套件開來。

  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中唐以後,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唐玄宗***公元685——762***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

  以後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髮展,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後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後加了兩日,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日期縮短為五天。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3、中國情人節

  元宵節也是一個浪漫的節日,元宵燈會在封建的傳統社會中,也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一個機會,傳統社會的年輕女孩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但是過節卻可以結伴出來遊玩,元宵節賞花燈正好是一個交誼的機會,未婚男女藉著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物件。元宵燈節期間,又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

  海南元宵節習俗

  【臨高】“人偶同演”鬧元宵

  臨高元宵節都有演木偶戲的習慣。木偶戲,又叫“公仔戲”,已有四百年曆史,以瓊劇唱腔與表演為基調,在人物上與瓊劇一樣也有生、旦、雜、醜等角色之分。臨高木偶戲的特點是“人偶同演”。舞臺不設布幛,演員化裝與木偶同時登臺合演,演員擎仗頭木偶化裝登臺,互為一體,合扮同一角色,人偶交叉表演,自古至今,自成一派,成為我國木偶藝術園地稀有的劇種。臨高木偶戲據說最早源於當地村民祈求平安而演出的一種戲。

  海南人民熱情踩高蹺,慶祝元宵佳節的到來

  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之稱的臨高,元宵的活動多姿多彩,除了演木偶戲,還有鄉土味濃厚的鼓樂。正月十五的晚上,文瀾江畔,一片歡騰,臨高城鄉群眾,唱漁歌“哩哩美”,對山歌“嚨麼哩”,舞龍舞獅,敲鑼打鼓,歡歡喜喜鬧元宵。

  【儋州】儋州調聲悠悠“鬧小年”

  每逢節日,儋州人喜歡成群結隊地調聲對歌。調聲起源於人們在田間勞作和喜慶佳節的娛樂,其曲調有100多種,歌詞韻律整齊、舞蹈歡快活潑。元宵這天,許多青年男女都盛裝打扮先上集市逛街,然後彙集到鎮外的調聲場,集體賽歌。三都鎮的共鳴坡、舊州坡,中和鎮的趕雞坡、來賞江口,木棠鎮的朗閭澇、王河澇等,都是儋州較有名的調聲場。這些調聲場節日裡往往彙集了成千上萬的調聲者和欣賞者,車水馬龍、熱鬧非凡。

  廣東元宵節習俗

  廣東的元宵節喜歡“偷”摘生菜,拌以糕餅煮食以求吉祥。

  新安縣民有於去年生男者,皆於元宵夜慶燈。南雄鬧花燈時,父母取龍燈上之龍鬚線給小兒繫帶,據說可保兒童無疾病。又取龍燈內殘存的蠟燭照床下,據說可以產貴子。文昌縣民元宵夜偷青時,偷中的以捱罵為吉祥之兆,偷不中者則以不捱罵為吉兆。

  元宵節吃湯圓是眾所周知的節日食俗,寓意“團團圓圓”。

  而除了湯圓,在東莞還有一種元宵必吃的食物——香丸。香丸圓圓的,直徑約一釐米,是用晚造旱地糯米浸7天后形成的冬至粉製作而成,空心,入嘴即化。在東莞,朋友親戚相互串門時,總會接到主人家的幾粒香丸,吃過表示與人結緣。

  除了食俗,廣東地區另一個獨特的過節習俗就是“逗利是”。按習俗,從大年初一到元宵節前,未婚人士都可向已婚人士“逗利是”,今天可是討要利是的最後一天了,大家可要抓緊時間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