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冬季景色的美文:冬天的樹
那時我二三十歲,在一個鄉村中學教書。生活的苦惱,事業的不順,讓我內心很是鬱悶和灰暗。
上課之餘,我喜歡看書寫作。特別是在寒冷的冬夜,許多人已經入睡,只有風醒著,沒頭沒腦地一個勁地亂吹。在窗外的亮光中,是一排排脫光了葉子的楊樹,它們通常默不作聲,在地面上拖出一個個黑黑長長的影子。一篇得意的文稿完成,我會到外面走走,順便看望一下窗外那些樹。我會孩子似的踩在影子的樹梢,原來高不可攀、也只有輕盈的鳥兒們蹦跳的指頭,現在居然在我的腳下。我會放浪形骸舉著兩條胳膊,像揮動鳥兒的翅膀,在枝頭翩翩試飛。我也和它們說話交流,也正是它們陪我度過了一個個寂寞難捱的夜晚。
也就是從那時起,我開始喜歡上了樹,冬天的樹。
它們是那麼清秀疏朗。
一棵樹高高地站在天地之間,偉岸高直,枝幹分明,疏疏朗朗,模樣比原來清俊多了。不像盛夏,巨大的樹冠,濃密的枝葉,體態肥大而臃腫,負重的樹枝隨時就有被大風折斷的可能。而現在卸去了一樹浮華的葉子,凜冽的寒風對它也沒有太多的辦法,只好打一個無奈的呼哨遠遠走開。此時的樹再也藏不住一隻鳥,遮不住一滴雨,卻在清冷曠遠中站出了一處卓然不群的風景。在中國傳統的審美里,那些鮮花指頭、綠葉披拂的春夏景色遠比不上這空曠淡遠的境界。
它們是那麼從容與淡定。
樹身通體是銀灰色或者是歷盡風雨後的暗黑色。在陽光下,陰雨中,粗壯的樹幹,球形或者傘狀的樹冠不聲不響,默然肅立。樹幹的粗細和樹冠的大小通常是成正比的,勻稱而協調。粗壯的樹幹必然頂著一個碩大無朋的樹冠;瘦弱的樹身舉著的也必然是少得可憐的枝條。你能從一棵樹的樹幹看出樹的年齡、閱歷,也能看出自然的刻刀是如何的無情和鋒利。不比往昔的繁盛,盛夏裡密不透風的樹冠,現在樹葉早已隕落殆盡,那些分分叉叉的枝,細細碎碎的枝尖,在天空下完全敞開。此時的樹更像一個歷經滄桑、閱盡人世的長者,沒有了那麼多的浮躁與虛榮,而是繁華落盡後的淡然與超脫。面對天上的雲霓,氣定神閒,寵辱不驚。不再顧念鮮花指頭的榮耀,綠葉滿枝的繁華,淡然地迎送雨雪風霜,接受自然的洗禮。
它們是那麼素樸真實。
處理完一天的作業、家務。我要放鬆一下自己,順便去看望它們。不像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在樹的面前,我完全舒心自在。可以不用設防,不用保持距離。我會用手摸一摸它粗糙的樹皮,感覺一下它的體溫,感受風霜雪雨在一棵樹身上留下的印痕。我有時會放肆地抱它一下,用雙手丈量一下它的腰圍,把我的溫度傳給這些裸露在寒冷中的樹身。有的樹上有鳥巢。我曾好奇這些鳥兒們居住的家園,也曾想過爬樹參觀一下它們的家,體會一下端居在高高樹枝上的感覺到底和住在幾十米的高樓有何不同。但我迅速放棄了這個念頭。更多的是,我已長成大人,不再是孩子,我會不自覺地在意別人對我的看法、評判。就從這一點看,我們可能遠沒有鳥兒活得輕鬆自在。
它們是那麼忍辱負重。
站在樹下,你會看到它們某次生病留下的一處蟲眼,幾處受到的無辜刀傷;你也會看到它朽掉的幾根樹枝和被風摧折的殘枝。人們總是活在自己的故事裡,很少人會想到它生存的不宜與艱難,它歷經的寒冷、風雨、霜凍、病痛。在遠離人群之外,在孤寂的夜晚,在寒風中,在冰雪裡獨自療傷。就像我,像我們,在逆境中,坎坷裡,忍受誤解與非議,承受挫折與打擊,但又時時在積蓄能量,期待在來年春天迎接下一季的吐芽、花開與繁榮……
門外的樹默默地肅立著,我真想和它們並肩而立,站成一棵冬天的樹。
【本文作者:社旗縣實驗學校 李作群】
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