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心理健康教學案例分析

  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的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為目標的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現代教育應有的內涵之一。下面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1

  一年級開學了,我班有一個小女孩,她小小的個子,每天來上學時,總是躲在媽媽的身後,不肯放手,她那大大的眼睛警惕地看著周圍的一切,流露出那份驚恐和不安。她不愛說話,課堂上也不發言,在學生齊讀齊唱時,她只是默默地坐著,課間操也不做,只是靜靜地站著,臉上絲毫沒有笑容。經過和她母親的交談了解到,這孩子從小膽子就小,在幼兒園時做操都不跟,在家依賴性強。

  個案處理:

  這時候家長和老師不聞不問,或批評責罵她,不僅不會消除這種不健康的心理,反而會增強這種心理。長此下去,其認識就逾片面,心理的閉鎖就逾強,最終將導致對任何人都以冷漠的眼光看待,更加孤立自己。

  一、尊重她,幫助她消除自卑心理,樹立自信。

  有人說孩子就是一本書,要想教育好孩子首先就要讀懂這本書。作為老師應該認識到從幼兒園到小學,這是一個過渡時期,學習上不適應,生活上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我把這個時期稱之謂“斷乳期”,作為班主任老師如何做好這個過渡我認為非常重要。孩子們的自我保護意識強烈,有些甚至到了過於敏感的程度。在學校,他們會用警惕的目光注視著老師和同學對自己的態度,只要稍稍挫傷了他們的自尊心,他們就會變得自我封閉。要糾正她的這種不良行為,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做到保護好她的自尊心,幫助她消除自卑心理,樹立起自信。我主要採取以下方式方法:

  1、在思想上開導她,對其進行正確的引導。

  如告訴她,老師和同學都很愛他。老師就是她的好朋友,遇到不開心的事就和老師說,老師會幫你的。她拼音學得不夠好,就鼓勵她說她很聰明,只要稍加努力,上課大聲讀就可以取得好成績。同學、老師都會幫助她,和她一起努力的。每次做課間操,我都會到她旁邊,告訴她,其他同學也和她一樣不會做,都是跟著領操的大姐姐亂做,沒關係的,只要動起來就好。

  2、注意多表揚,不“語罰”。

  用引導代替譏諷,用表揚代替批評可以使她看到希望,增強自信。在教育過程中我注意對她的進步即便是點滴進步也予以及時、熱情的表揚。想方設法創造條件,讓她體驗到成功的快樂,使她對學習、對生活、對自身逐漸積累信心。例如,當著同學的面表揚她看圖說話講得好;課堂提問回答的真棒;真聰明,課文背誦得流利等;歌唱得真好聽;廣播操做得很好,每當她有一點點進步時,就給獎勵一顆小紅星,滿十顆小紅星獎勵一個水滴章,滿五個水滴章就獎勵她好學生卡和一支鉛筆。滿十個水滴章就換浪花章。當她拿到第一個水滴章時,終於開心地笑了,上課也能積極舉手發言。此後,我還多次為她提供嘗試成功的機會,讓其體驗成功的喜悅和榮譽,增加良性刺激,使她擺脫自閉心理,激發起自信心和上進心。

  二、在師生間、同學間架起愛的橋樑,使她感受到集體的溫暖,恢復心理平衡。

  上課時,我總用鼓勵的眼神望著她,縮短心理距離。課間讓同學去找她玩耍、聊天,想用集體的溫暖來消除她內心的焦慮和冷漠。慢慢地,她的表情沒有那麼呆板,和大家一起做操、玩耍,常常帶著自信的笑容。

  我的思考:

  學生需要愛,教育呼喚愛。愛像一團火,能點燃學生心頭的希望之苗;愛像一把鑰匙,能開啟學生心頭的智慧之門;愛是灑滿學生心靈的陽光,能驅散每一片陰坦,照亮每一個角落,融化每一塊寒冰。作為班主任,一定要全身心愛學生,關心、尊重、理解、寬容和信任學生。用自己的愛去喚起學生的愛,用自己的心靈培養學生的心靈。

  篇2

  王琴,女,7歲,小學一年級學生,單親家庭。她和外祖母一起生活。開學一個星期還能正常完成各科作業,但是一週後作業經常少做,甚至不做,家長、老師批評後,就把自己反鎖在家裡,不說話,砸東西,逃避別人。

  原因分析

  經過和她外祖母的交談了解到,在她只有八九個月大時,母親是個腦膜炎後遺症患者,母親再婚後把她扔給外祖母,外祖母看她年紀小,過多的溺愛。養成了她膽大怕事又固執任性的性格。母親再婚後並不幸福,近期回孃家後常常在孩子面前談起她的不幸,這樣就使這個小孩情感更加脆弱,心理壓力更大,覺得自己在同學面前抬不起頭來,採取有意迴避的態度,壓抑自己。通過家訪,我明白了她不上學的原因是受到心理上的困擾。由於家庭的原因,使她失去原有的心理平衡,變得更加焦慮不安,感到孤立無助,繼而逃避,這是一種高度焦慮症狀的消極心境。我認識到這時候家長和老師不聞不問,或批評責罵他,不僅不會消除這種不健康的心理,反而會增強這種心理。長此下去,其認識就逾片面,心理的閉鎖就逾強,最終將導致對任何人都以冷漠的眼光看待,更加孤立自己,直至不可救藥。

  個案處理

  一、加強與其家庭的聯絡,說服其家長要盡到做自己的責任,使他擺脫心理困境。

  我認識到造成她心理不堪重負的原因主要在於家庭,因此,我加強與其家庭聯絡,讓其外祖母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責任感。我一次一次地用課餘時間進行家訪,做好他母親的思想工作,希望她承認現實,面對現實,樹立起生活的信心,儘量不要在女兒面前哭訴、埋怨,因為這樣於事無補,反而會增加她的心理負擔,影響她的健康成長。經過多次推心腹的交談,終於使他們接受了我的建議。由於家庭與學校共同努力,使孩子的心理髮生了微妙的變化,不再逃避,也願意跟同學們交往,漸漸地回到學校上課了。

  二、愛護、尊重學生。其實,學生的心靈是最敏感的,他們能夠通過老師對自己的態度來判斷老師是否真心愛自己。同時,他們也渴望老師能夠時時刻刻關心愛護自己。“羅林塔爾效應”告訴我們:只要教師真心愛學生,並讓他們感受到這種愛,他們就能以極大的努力向著教師所期望的方向發展。問題是,有些老師走進了“愛”的誤區,對“愛學生”的認識表面化,以為不諷刺不挖苦不歧視不體罰就是關心愛護,以為噓寒問暖為學生提供物質幫助就是關心愛護,以為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況、考試分數就是關心愛護,殊不知,真正的關心愛護,不僅是生活上“扶貧”,學習上“扶智”,更應該是精神上“扶志”,品行上“被德”,心理上“扶健”。有人說,對學生,可以沒有愛,但要尊重。我卻以為,尊重就是一種愛,真正的愛不能沒有尊重。很難想象,一個無視學生人格、漠視學生尊嚴的教師,會是一個熱愛學生的教師。一個善於愛的教師,他一定懂得尊重學生的自尊心,像保護自己的眼睛一樣保護學生的尊嚴,因為“只有教師關心學生的人的尊嚴感,才能使學生通過學習而受到教育”,蘇霍姆林斯基這樣告訴我們,“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質來說,就在於讓兒童始終體驗到自己的尊嚴感。”反之,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就會阻礙學生的進步和發展,甚至毀掉他們的前途。一個善於愛的教師,他一定懂得尊重學生的個性。

  三、給以較多的情感關懷

  教育是一項偉大的育人工程。人是具有情感的,所以情感關懷在教育中處於相當重要的位置。學生的過分冷漠實際上是一種精神情感的失調,教師給以較多的情感關懷,可以收到明顯的調節療治效果。

  1、多一些理解溝通的談話。抽一點兒時間,以平等的姿態,多跟學生談談心,能知道學生的心裡正在想些什麼,能知道他們最擔心的是什麼。不要盛氣凌人地訓斥學生,多表示一些理解,適當地給一些點撥,學生心頭的那點兒鬱結往往就化解了。

  2、多一些一視同仁的關心。這些有心理困境的學生,大多非常敏感,自尊心極強,性格內向。如果教師在對學生的態度上厚此薄彼,對他們有些冷淡,他們就會感到強烈的不滿。所以教師必須真正瞭解每一個學生,對每一個學生都要做到一視同仁,尤其對心理素質欠佳、單親家庭的學生,不妨格外表示自己的好感和熱情,這並不是虛偽,這是調控學生心態的需要。

  3、多一些寬厚真誠的愛心。心靈過分脆弱、缺少愛的學生大多有點偏執,脾氣或許有點“怪”,教師千萬不能因此而嫌棄他們,也不能硬要他們立即把怪脾氣改掉。青少年有點兒孩子氣是正常的,每個人的個性千差萬別也是正常的。教師如果能以一顆寬厚真誠的愛心去教育他們,必能便他們走出暫時的心靈陰影,而步入人生燦爛的陽光地帶。

  四、在師生間、同學間架起愛的橋樑,使他感受到集體的溫暖,恢復心理平衡。

  開始,她還不願上學,我去到她家裡時,老躲著不見,或是一問三不答。我知道這是防禦心理的表現,其實其內心還是渴望得到別人的同情和關心的,她極需要被愛的感覺。我不急也不燥,以極大的耐心和熱情給她講班裡發生的趣事,講同學們是多麼希望她回到學校,和他們一起學習,一起活動。我主動與之接近,縮短心理距離,想用集體的溫暖來消除她內心的焦慮和冷漠。同班級同學知道這種情況之後,主動利用放學後的時間,陪她聊天,給她講學校組織的各種各樣的活動„„慢慢地,她的表情沒有那麼呆板,漸漸地露出了一絲嚮往。此後,她弱小的身影也逐漸逐漸地出現在教室裡。但我並不滿足於此,一直尋找讓她重新振作的契機。上課時,我提出一個問題,很多同學不會答,竟意外地發現這孩子眼裡露出一點笑意,就抓住這個機會提問她。開始,她漲紅了臉,講得結結巴巴的,我用鼓勵的眼神望著她,親切地對她說:“老師相信你一定能行的!”結果她講得很流利,得到了全體同學的掌聲,她的臉上也露出了久違的笑容。此後,我還多次為她提供嘗試成功的機會,讓其體驗成功的喜悅和榮譽,增加良性刺激,使她擺脫自閉心理,激發起自信心和上進心。心靈的交往,熱情的鼓勵,溫暖著她那顆冷漠的失望的心,使她重新回到了班集體中。

  五、我們不能把學生的心理問題當作品德問題來看待。

  生存與發展是當今世界性的教育主題,而生存和發展有賴於優良的素質。人的素質結構由生理素質、心理素質和社會文化素質等構成,沒有健康的心理,很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但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們往往注視著學生學習成績的高低,品德的優劣,而忽略了對學生全面素質的培養,尤其甚少注意到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把心理問題當作品德問題來看待,把解決思想問題的方法來解決心理問題。這樣做,將使班主任工作的實際效果大打折扣,也培養不出學生對學習與生活的健康和積極的態度。班主任工作的成效,有時是取決於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程度和理解程度。加強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也是走出傳統德育困境的需要。要提高德育的實效性,必須要注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鮮內容。

  學生需要愛,教育呼喚愛。愛像一團火,能點燃學生心頭的希望之苗;愛像一把鑰匙,能開啟學生心頭的智慧之門;愛是灑滿學生心靈的陽光,能驅散每一片陰霾,照亮每一個角落,融化每一塊寒冰。願每一位教師、家長不光有愛,而且善於愛。

  篇3

  鄒德洋,男,小學五年級學生。成績較差,尤其是這學期以來,成績逐步下降。課堂上能遵守紀律,但注意力不集中,一直昏昏沉沉、無精打采,老是趴在課桌上,不肯寫作業。有時干擾同學上課,同學們不喜歡他。父親在外工作,無暇顧及他的學習,也沒有心思管他,對他放棄了。母親常常加班,即使想管他,也沒有能力管得動,因為他的母親說上去根本不聽。由於害怕學習,不想完成作業,又不願意接受同學的幫助,學習成績越來越差,導致惡性迴圈,沒有學習興趣,對學習越來越怕。他說,走進學校就討厭、害怕、無力。喪失了對整個學校生活的興趣。

  像這樣的現象呈現逐漸增多的趨勢。縱觀整個社會的學校,都普遍反映小學生的作業量較大,內容單調重複,作業時間較長,學生的書包越來越大,且越來越重。小學生厭學情緒隨年級升高呈上升趨勢。好多的學生感到學習累,心裡煩;對某些科目感到無興趣,對學習缺乏熱情,學習既不刻苦也不主動;還有的小學生常會找出“頭疼”、“頭暈”等藉口逃避學習。做起作業來,不是找本子就是找鉛筆,幾個字要寫半天,磨磨蹭蹭的,學習總是沒有效率。

  產生這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學校方面,老師為追求教學質量,對學生的要求過高,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並且,老師以成敗論英雄的考核標準,不但容易讓孩子喪失繼續追求成功的熱情,也為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埋下了禍根。2、家長方面,家長都較為信奉高標準、嚴要求這一信條。這樣,不但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而且容易讓孩子產生挫折感。對於有的孩子來說,儘管自己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可還是不能達到家長和教師的要求。但在教師和家長的眼裡,只看到成績不理想、沒有達到他們的期望這一結果,卻沒有看到孩子為此所付出的努力。長此以往,學生的學習興趣蕩然無存。3、學生方面,學生純樸、善良固然是其優點,但同時也存在少人管教,懶散的缺點。放學後自由的時間較充足,活動的空間大,自有他們的自由天堂,所以學習上的事常常因為現而忘了。有的孩子對於挫折的歸因總是傾向於外界或者他人,從來沒有意識到自己所應該承擔的責任。久而久之,很容易養成推卸責任、怨天尤人的不良習慣。

  而針對上面學生的案例,我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展開教育教學活動。1、個別談心:經常與其個別談心,以全面瞭解其心理狀況、問題行為產生的心理原因。2、注意多表揚。讚揚可以對兒童產生奇蹟,過多批評則塑造自卑、怯懦的“綿羊”;懲罰易使孩子產生逆反和報復心理。在教育過程中注意對他的進步即便是點滴進步也予以及時、熱情的表揚。想方設法創造條件,讓他體驗到成功的快樂,使他對學習、對生活、對自身逐漸積累信心。3、與家長溝通與協調。通過家訪,電話聯絡,家長到校面談等多種方式,對家長的教育態度表示理解,同時指出這樣的教育方式不但得不到效果,反而會令孩子產生逆反心理。要求家庭多給孩子溫暖,共同做好轉化工作。指導家庭對策。***如定期檢查孩子的作業;指導學習,幫助孩子解決學習中的困難,多抽時間與孩子交流,對孩子的進步給予及時的鼓勵。

  教育孩子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責任,我們不僅僅只停留在孩子的學習成績上,更要關注孩子的心理髮展,發現問題及時教育、疏導,使他們成長為具有健康人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最後,鄒德洋能完成家庭作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