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學會思考

  前幾天,在和幾個朋友一起聊天,有對夫妻孩子小學在中國讀,初中去了美國,還有孩子在中國讀公立學校的夫妻,不自覺的就聊到了小朋友的教育問題。從美國回來的夫妻說美國的學校課業負擔輕,功課不緊張。數學課,一學年下來也沒有幾次作業,確實不具太高挑戰性。但是,美國學校有一個作業天天都有,那就是讀書筆記。這個作業要天天寫,老師每週都要檢查。


 

  開始的時候,這對夫妻的孩子以為可以用國內語文課上的“讀後感”模板來應付讀書筆記,也就是一般先把書中內容梗概寫一下,再寫幾句心得便可。

  哪知道,美國老師的“硃筆御批”總是問題一大堆。幾乎在每一篇批語中,都寫著“我需要你的感受”,“你的想法呢”,“請給我你的觀點”……孩子的媽媽和批改這個作業的老師進行了溝通,希望老師多在用詞、語法上給孩子更多的指導。老師卻說不要擔心英語語法,書看多了,錯誤自然就少了;然後老師告訴這位媽媽:“看書是為了讓孩子去思考,去形成他自己的觀點。不會說話的人少,不會思考的人多……”原來美國老師每天佈置的作業,其實就是在教孩子們如何思考,啟發他們思考,“逼迫”他們思考。

  在中國讀書的那些家長們馬上感慨道:啊呀,這樣教孩子思考的作業在中國太少了。在中國除了寫作文,其他作業或者考題基本只有一個標準答案,閱讀理解都不會有你的想法和我的想法,只有“作者想表達的是……”這一個標準答案。這兩種教育模式下培養出的孩子,如何在將來這個一切皆有可能、沒有標準答案的社會裡競爭啊?!

  其實孩子的教育10%靠社會,30%靠學校,60%靠父母。如果父母足夠智慧,每一天在家裡,都有機會可以來引領孩子去觀察、去思考。在HFC我們教父母們運用啟發式提問的工具來引領自己和孩子去觀察和思考。

  古人云“智者每日3省”。在HFC我們鼓勵學員們每日都用魔力4問的工具來和自己的孩子和家人進行連結,培養孩子積極樂觀的心態,同時啟發孩子們每日都有反思和覺察。“寶貝,今天最快樂的事是什麼?”“今天讓你覺得最有趣的事是什麼?”“今天你最大的收穫是什麼?”“有什麼需要爸爸媽媽的支援/幫助嗎?“這樣的對話,不僅可以每天讓孩子來分享,爸爸媽媽們每天也可以來分享和孩子或者家人有關的最開心的事情和最有趣的事情,以及自己在這個過程中的收穫。言傳身教,讓孩子覺得每一天都不是得過且過,每一天都有收穫,每一天又都過的非常的開心和有意義!當然每天或者每週如果還有親子閱讀時間,那就更棒了!大家可以一起分享對一本好書,一個段落或者一句話,甚至一部電影、一首歌、一件事情的感受與覺察,這樣的對話,不知不覺中,孩子就會有自己的思考,對事情會有自己的觀點。

  有時魔力4問還可以轉換主語,父母每天回家都可以用放大鏡找找寶貝身上的優點,然後用第一人稱來開啟這段對話:“寶貝,媽媽今天最開心的事情是……” 比如,媽媽回家可以和寶貝說“寶貝,媽媽今天最開心的事情是寶貝已經連續一週自己按時完成作業,而且質量也特別高,老師今天都在班級家長群裡表揚我的寶貝了!我的寶貝真是一個說到做到、對自己負責任的孩子!媽媽很好奇,我的寶貝自己管理學習堅持一週下來,感受怎麼樣?”“這個過程裡寶貝最大的收穫是什麼?”“有什麼需要媽媽幫助嗎?”“寶貝,繼續加油奧!”這樣的對話,不僅可以讓孩子從養成一個好習慣的過程中有思考有收穫,這樣的4問還能給孩子賦能,讓他繼續堅持正確的行為。

  而當我們的寶貝在學校遇到問題、挑戰或者做錯事情的時候,現在更多的父母用的是說教或者批評、指責甚至打罵,因為父母為了讓孩子少走彎路,恨不得將自己所有的經驗傾囊相授,直接灌輸到孩子的腦子裡。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很少有自己的思考和反思,或者即使有,家長們也未必有機會讓他們說,說了家長也未必願意聽或者聽的進去,孩子只是被動的接受、執行。而在HFC我們鼓勵父母們用上魔力8問的工具,去啟發孩子自己思考,自己想解決方案,自己去踐行。實踐出真知!孩子們只有通過自己思考、踐行過後,從錯誤中學習得到的經驗,才會是最寶貴的,這個學習過程才是真正的學到、得到,而且他行動起來也會更有動力,因為那是他想要去做的,而不是爸爸媽媽要求他去做的。將來面對類似的問題,他們也會更有自信的去面對。

  經常會聽身邊的家長抱怨自己的孩子沒想法,或者表達自己想法時不自信,甚至不願意表達。 家長們,有沒有想過是什麼原因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如果父母在家裡能經常運用啟發式的提問,智慧的引領孩子去觀察去思考,同時樂於分享自己的觀點和覺察,這樣環境里長大的孩子,何愁會沒有想法,不會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