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銷售的心靈雞湯正能量小故事

  在銷售行業裡總是流傳這麼幾個經典的故事,不要嫌故事小,小故事總是蘊藏著大智慧的。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閱!

  :你的商品能賣幾遍

  你有沒有發現商業社會中一些有趣的現象:比如說故宮,北京有個故宮,臺北也有個故宮,北京的故宮是正宗的,遊客比臺北的多,門票也比臺北的貴,但臺北的故宮更賺錢。

  同樣是賣手機,在國外諾基亞、摩托羅拉的智慧手機賣3000多元,而本可以賣5000元的iPhone只賣一千多元,卻賺取了更大的利潤。這些現象何解呢?

  一個好的商業模式是雙贏的,並且要為利益的相關方創造價值,一個很重要的焦點就是:增值服務。

  有時候,同樣型別的企業,有的關係單一,就只有企業和客戶,結果難以提供增值服務,所以利潤源單一。而有的則相反,通過建立各種關係,大大提升了增值服務的範圍和廣度,從而建立了多方位的利潤源。

  就拿故宮來說,北京有個故宮博物院,臺灣也有一個故宮——臺北故宮博物院,當然臺北故宮的寶貝都是當年從北京運過去的。因為北京的故宮是正宗的,每年到北京故宮的人,比去臺北故宮的人多50倍以上,並且北京故宮的門票比臺北故宮的門票貴。

  用簡單的數學計算,北京故宮博物院比臺北故宮博物院賺錢。而事實上呢?大錯特錯,臺北故宮博物院更賺錢。

  你一定想不出來什麼原因,因為你只算到入場費,北京故宮收的是入場費,就是門票收入,而臺北故宮賺錢的重點不在這裡,它不是隻賺入場費,而是賺所有增值服務的錢。

  一是酒店服務。臺北故宮旁邊花4億元新臺幣蓋了一個餐廳,現在的臺北故宮是晶華酒店經營的,臺灣最好的酒店之一,走進這家酒店整個環境的感覺都是故宮。

  二是文化授權。人家牆壁的瓷磚可以是《清明上河圖》,瓷磚生產商為什麼可以生產這個?因為臺北故宮把《清明上河圖》授權給瓷磚生產商,收授權金,每一種產品可以授權給幾萬種行業。就像日本人,他們推出一隻叫Hello Kitty的卡通貓,授權產品到目前超過50萬種,每一種東西只要給他一百萬元,就是五千億元,還比如迪士尼的米老鼠也是如此。相比這些,北京的故宮就沒有做增值服務。

  類似的還有一個例子,製鹽產業。大陸和臺灣的製鹽業一樣,都是政府壟斷產業,不會賺很多錢,因為鹽的利潤很低,而且現代人的消耗量越來越少。

  臺灣製鹽業怎麼辦?因為製鹽跟化學、化工科技有一定關係,所以他們利用化工科技專家去研究化妝品,現在在臺灣製鹽廠可以買到面膜,買到很多很便宜的科技式美容產品。

  除了化妝品還有其他業務——滑鹽。鹽是從海水進來慢慢累積再晒,然後鹽堆積越高越像一座山。臺灣鹽場把它用來變成觀光的地方,創新推出一種旅遊專案,叫做“滑鹽”。

  臺灣是一個不會下雪的地方,鹽視覺效果跟雪一樣是白色的。本來製鹽的企業早就應該倒閉了,結果滑鹽變成一種流行。遊客們滑鹽之後全身都是鹽,再買鹽制美容化妝品回去洗掉。

  製鹽企業本是公有企業,這個產品出來的時候,還改變了原有的銷售通路。所以,這個公有企業完全變成一個不一樣的風格,變成公有企業裡面最賺錢的。其實,不管什麼性質的企業,只要去思考,改變模式,都能提升它的增值價值。增值服務就是把原來產品單一的價值分成了兩塊,產品本身的價值與增加的部分——也就是增值。如果產品的價值很單一,那麼你只能從產品上收取入場費,或者停車費,而過路費則很難收取。但是如果你能擁有額外的增值,那麼,你就可以降低入場費的額度,從而通過過路費賺取利潤。

  當下熱門的蘋果公司就是用此策略。

  iPhone的策略是什麼?它根本不把自己當做手機公司,它把自己當做電信公司,它在美國只跟全美國最大的電信運營商AT&T合作,到臺灣又是跟臺灣最大的電信運營商合作。這是蘋果公司很重要的策略組成,它只和當地最大的運營商合作。

  它的做法是,原本可以賣5000元的手機只賣1500元,因此顧客都搶著買,可是這個手機買到時就已經有編號,這個編號要去解碼才能使用,解碼之後消費者在美國的運營商就自動是AT&T,而只要一解碼蘋果電腦就跟這些電信公司連線,每打一通電話,蘋果就會跟電信公司收取話費10%到30%不等。

  蘋果是靠手機賺錢嗎?不是。它收取持續性的過路費,而且更恐怖的事情是它所看到的這個角度,突破了大陸所有電信法規的限制。

  簡單地講,中國大陸現在不允許外國電信公司進入市場,但在大陸只有蘋果根本不用新開一家電信公司就可以賺錢,依靠iPhone,蘋果會變成全世界最大的電信公司,全世界的電信公司都為它賺錢,為它打工。這就是商業模式。

  蘋果公司考慮的是什麼?是我在整個商業體系裡面扮演什麼角色,這個工作裡面就有一個價值鏈,在價值鏈裡要產生很多環節,哪個環節創造了財富?找到這個環節,和關鍵方發生關係,提供增值服務,這才是蘋果真正賺錢的關鍵。

  增值服務使得產品的價值分成了兩塊,這兩個概念很重要,一個是主要價值,一個是剩餘價值。

  蘋果公司做iPhone,基本上手機應該是它的主要價值,因為它現在主推這個產品,可是蘋果就硬生生地把它的主要價值變成了剩餘價值,跟別人產生連結之後,來創造自己的額外價值,現在要看的最重要東西是額外價值,而很多企業賺到最少的是這部分。

  蘋果手機把主要價值變成剩餘價值,而且就賺到了很大的額外價值,這是今天中國企業未來的出路。

  :最終價格

  羅伯特森是一位60多歲的農民。這天,他收到了一份銷售卡車的廣告,價錢很誘人,所以他決定買一輛。

  羅伯特森按照廣告上的地址來到卡車銷售處,一名銷售商熱情地接待了他。看過車子後,羅伯特森很滿意,馬上與銷售商簽了合同。簽好合同,羅伯特森接過賬單一看,生氣地說:“這不是騙人嗎?廣告上寫的不是這個價錢!”

  銷售商告訴羅伯特森,他得到了許多額外的配置,如電動車窗、特殊的輪胎等等,這些額外的配置使得卡車的價格大大提高了。羅伯特森十分需要這輛卡車,也就沒再跟銷售商爭辯。

  幾個月後,銷售商打電話給羅伯特森:“我的兒子是搞動物研究的,他需要一頭奶牛作研究物件。你那裡有奶牛出售嗎?”

  羅伯特森答道:“你找對人了,我有幾頭奶牛。如果你兒子確實需要,我可以賣一頭給你,價錢是500美元。你先來看一下是否滿意再作決定吧。”

  幾個小時後,銷售商和他的兒子來到了羅伯特森的農場,他們選中了一頭年輕力壯的奶牛。銷售商拿出支票簿,寫了一張500美元的支票給羅伯特森。

  羅伯特森接過支票看了看,說:“哦,先生,我想你還沒弄清楚,500美元不是這頭奶牛的最終價格。你得到了許多額外的東西,你也得為它們付錢。”

  “什麼額外的東西?”銷售商問。

  羅伯特森遞給銷售商那頭奶牛的最終價格清單:奶牛500美元,牛皮500美元,內臟400美元,四肢400美元,“自動蒼蠅拍”50美元,共計1850美元。

  :恐懼式營銷

  前天回家,發現家裡客廳角落裡多了一個家用滅火器。

  這是妻子買的。一個家用滅火器公司去她任教的學校做活動,現場展出很多照片。“全是火災現場,嚇死人。”妻子說。不怕一萬就怕萬一,於是很多同事都買了,她自然也買了一個。

  我們可以想象這家公司在活動現場所營造的恐怖氣氛:在一個相對封閉的會場裡,血淋淋的照片,滿目瘡痍的火災現場,痛不欲生的當事人,都告訴消費者發生在家庭的火災是如何的恐怖。相信沒有人不為這樣的場景感到恐懼,尤其是那些參會的家庭主婦。

  與此同時,營銷人員不失時機地向大家推薦這種家庭用的滅火器,他並不告訴你擁有這個家庭滅火器就可以避免一切火災,而是告訴你:有一個滅火器,總比沒有好吧,況且才100多元錢,100多元也就是兩口子出去吃頓飯的錢,用這個錢來避免火災,太超值了!於是,在恐懼的氣氛中,這個冷冰冰的罐子,被家庭主婦像搶購食鹽一樣搶購一空。

  我們仔細看一下整個購買過程:消費者為什麼會購買家用滅火器?是因為恐懼!是因為商家運用“恐懼營銷”,在現場營造了一種“只有購買這個產品才能安全”的氛圍。

  按理說,企業營銷自己的產品時,應當給消費者營造一種溫馨的氛圍,即“使用了我的產品之後,你會得到什麼樣的享受”,但現實卻是,商家頻頻使出“恐嚇”伎倆,我們的生活已經被商家所營造的恐懼氣氛所裹挾。

  比如說保險公司不停地告訴我,我應該購買某種保險,因為未來充滿了風險,一旦發生了意外,如果沒有買保險,我會處於多悲慘的境況;銀行的理財顧問頻頻向我暗示:通貨膨脹正在加劇,應該購買他們銀行新推出的某款理財產品,否則錢就會越來越少,甚至到最後我連基本的生活都無法保障;超市的售貨員也對我說,現在的果蔬上都有大量藥殘,為了避免農藥對我家人的危害,我應該購買他們超市新進的一臺可以給果蔬消毒的機器,花幾百塊錢買回全家人的飲食健康是很划算的;我在街頭會被促銷員拉住,推薦我購買某種給兒童排鉛的口服液,因為汽車尾氣、大氣汙染等因素,孩子們體內都有鉛毒,這會影響兒童的成長髮育……

  還有360和QQ大戰,騰訊“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後,便營造了一個“恐懼”:要麼解除安裝360軟體,要麼不能使用QQ,這便是最直接的“恐懼營銷”了。

  恐懼是最能左右人們情緒的要素之一,在與生活相關的商業廣告中,很多商家都加入了恐懼的元素,保險公司、銀行、醫藥保健公司,無一例外。

  除營造“恐懼”氛圍外,商家還把你的需求無限放大——或許你需要的僅僅是一口水,而商家則會利用恐懼讓你購買一缸水;或許你僅僅是想購買一袋洗衣粉,但商家會告訴你,為了“不傷手”,你可以購買他們推出的某款不傷手的產品;或許你只是想購買一支牙膏,但商家告訴你,現在市面上很多牙膏都是黑心商品,為了你的安全,商家推薦你使用他們原裝進口的某款牙膏……

  無論是顯而易見還是半抱琵琶,商家為我們的消費環境營銷了“恐懼”的氛圍,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我們的消費被“恐懼”所把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