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公德教育演講稿6篇

  一個社會的公共道德水平,可以折射出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一個人如果不遵守社會道德,小的會影響自身形象,大的會影響國家聲譽。那麼關於社會公德怎樣通過演講來教育人們呢?下面小編整理了社會公德教育演講稿,希望對你有幫助。

  社會公德教育演講稿篇1

  今天要講的題目是:社會的公共道德。

  社會公共道德的主要內容包括:文明禮貌、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等等。它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個人道德完善,一是維護公眾利益、公共秩序。

  說到公共道德,我想起了我們學校師生對鄉中學的對口扶貧行動,資助貧困的同齡人完成學業,這不正是良好的社會公德的體現麼?

  再看一個外國的例子。

  有一次,列寧同志下樓,在樓梯狹窄的過道上,正碰見一個女工端著一盆水上樓。那女工一看是列寧,就要退回去給讓路。列寧阻止她說:“不必這樣,你端著東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現在空著手,請你先過去吧!”他把“請”字說得很響亮,很親切。然後自己緊靠著牆,讓女工上樓了,他才下樓。這不也是良好社會公德的體現麼?

  我這裡不想過多地舉偉人的例子,因為這很容易令大家產生一種錯覺:認為道德只是偉人、名人才具備,那麼我們將無需為自己或多或少的不道德言行而愧疚;或者認為即使踐行了道德的要求,也並不因之成為偉人、名人。我們不但要有講道德的大人物,我們更需要一群有道德的民眾。

  一個社會的公共道德水平,可以折射出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一個人如果不遵守社會道德,小的會影響自身形象,大的會影響國家聲譽。在清朝的時候,清朝大臣李鴻章出使俄國,在一公開場合,惡習發作,隨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國記者大加渲染、嘲弄,丟盡了中國人的臉。這是一個不遵守社會公德的歷史教訓。

  公共道德是社會意識的一種體現,而公共道德又建立在個人的道德修養水平之上。試想一下,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道德修養,他會有良好的公共道德嗎?不會!個人道德修養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道德,必先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做起。所以魯迅先生說:“中國欲存爭於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後凡事舉。”“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道德修養。人的道德修養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靠後天不斷完善的。要完善個人修養,首先要致力於讀書求學,完善自身的認知水平;認知到達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惡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態,不違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標準,自己的修養便得到完善。這就是古人所說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完善個人道德修養,便有了推進社會公共道德的基礎。

  而一個社會的道德氛圍對他的民眾亦有莫大的影響。為什麼這麼講呢?相信有的同學去過歐洲或日本,就很有親身體會。大的不說,只看看過馬路這樣的小事。只要亮起紅燈,縱使馬路一輛車都沒有,外國人絕不過馬路。他們認為這是必須遵守的公共道德。試問,在如此的氛圍中,有誰會肆無忌憚地衝紅燈呢?這就是社會氛圍的力量所在。但再想一想,如果我們不是從自身做起,這社會氛圍又從何而來呢?

  有記者訪問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教授,您人生最重要的東西是在哪兒學到的呢?”,“在幼兒園。在那裡,我學到了令我終身受益的東西,比如說,有好東西要與朋友分享、要謙讓、吃飯前要洗手……”我們完善自己的道德修養也是一樣,並非一定要有什麼了不起的舉措,而是要從身邊吃飯、洗手這些小事做起。養成文明的習慣,使文明的觀念從意識層次進入無意識層次,使文明貫穿我們的一舉一動。

  我們從小接受社會公共道德的教育,很多同學都可以滔滔不絕地大談社會公德。可是看見校園中隨處丟棄的飯盒、飲料瓶,聽著某些同學口中吐出的髒話,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難道我們都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麼?明代大學者王守仁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個本體、一個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們接受社會公共道德教育,自己卻吝於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這跟從來沒有接受社會公共道德教育有什麼區別!所以我們要實踐社會公共道德,就要從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從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別不文明的行為。

  我們不必埋怨這個社會的公共道德水平不高;不必怨艾自己的力量太單薄,對社會的影響不大。試想一下,麵包裡的酵母不是很少嗎?可是,單憑這一點酵母,不是就把麵包發起來了麼。我們每一位同學都應該做這個時代的酵母,讓自己的酵素,在這個社會起到應有的作用。

  社會公德教育演講稿篇2

  同志們:

  大家好!

  相信大家都記得鄧小平同志曾深刻指出:“風氣如果壞下去,經濟搞成功,又有什麼意義呢 會在另一方面變質,反過來影響整個經濟變質,發展下去會形成貪汙,盜竊,賄賂橫行的世界。”從這裡可以看出,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勢在必行。

  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是發展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和中心環節。在新世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步伐,實現第三個戰略目標的重要時期,我們必須加強社會道德假設,以德治國,把法制建設和道德建設,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結合起來。法治和德治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通過公民道德建設的不斷深化,逐步形成與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主義道德體系。這是提高全民族素質的一項基礎性工程。對於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形成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促進兩個文明的協調發展,全面推進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

  就目前而言,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初始時期,人們價值觀念多元化造成公民道德的多層次化。就整個社會而言在價值取向中以“講實惠”的價值觀念佔居首位。雖然我國公民道德建設的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著不少問題。譬如,社會上一些領域存在著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的現象;見利忘義、損公肥私行為時有發生;不講信用、欺騙欺詐成為社會公害;以權謀私、腐化墮落現象嚴重存在。

  針對這種情況,精神文明建設必須從以社會公德為核心的基礎文明建設抓起。不僅要重視社會道德建設中的認識功能,更要重視道德的實踐功能。

  中共中央頒佈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是貫徹落實***同志提出的把依法治國同以德治國結合文起來的重大舉措。《綱要》明確規定公民的基本道德,規範即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它把加強由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所構成的公民道德假設提高到一個戰略地位。要讓人們把社會道德規範付諸社會實踐,運用到自己的工作、學習和生活中去,運用到全部的社會生活中去,使社會道德的規範變成行為準則,使抽象的道德要求具有可操作性,可遵守性,可實踐性。

  那麼,如何切實增強公民道德建設呢

  首先,公民道德建設必須從“低起點,小視角”開始。“低起點”就是以社會道德的最低層次——社會公德教育為起點。社會公德是全體公民在社會交往和公共活動中應該遵守的行為準則,是社會共同利益的反映,是社會文明程度的表徵,是社會主義公民道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基礎,它直接關係到社會的穩定和進步。“小視角”就是社會公德建設必須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低起點,小視角”的道德建設,不僅使社會公德變得實在、具體、可評估、可操作,而且為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設奠定了堅定的基礎。

  其次,社會公德建設必須重視公約、行為準則等制度化建設和制度約束。公約、行為準則、制度是社會公德的具體化,並且引導著社會公德的向前發展。公德教育屬於正面教育,但屬於軟約束,而制度則是硬約束,前者是引導人們自覺去做,而後者則是約束人們必須去做,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再次,社會公德建設必須注重加強道德監督,道德監督的主要形式是社會輿論。社會輿論是一種強大的社會力量,它對於抵制不道德行為,提高全民的道德水平和素質,具有重大的推動作用。

  我們人們的活動總是由思想支配的。不同的人生觀、價值觀,使人們的行動各異。只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作嚮導,才能有效地實現人生價值,達到理想境界。公民道德建設正是提高人們自身素質,作出正確價值判斷和選擇的一種重要途徑。它反映了正確意識對改造世界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科學價值觀對人生具有積極的導向作用,必然會推動現代化建設的速度。

  同志們,道德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所以我們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而是要必須落實在行動中。請讓我們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吧。為公民道德奉獻一份力量吧!

  謝謝大家!

  社會公德教育演講稿篇3

  從誕生的那一刻起,我們就進入了這個絢麗多彩的世界,這也意味著我們將不再孤單。

  ***為了更好的融入這個社會,處理好人際關係,我們必須遵守社會公德。什麼是社會公德那?我認為,社會公德就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或者一個群體,在歷史長河中,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積澱下來的道德準則,文化觀念和思想傳統。社會公德作為一種無形的力量,約束著我們的行為。只有遵守社會公德的人,才會被人們所尊重。那些違反社會公德人,將被人們所不齒。社會公德的內容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歷史的演變也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為了更好的融入這個社會,處理好人際關係,我們必須具有良好的個人修養。什麼是個人修養呢?我認為,個人修養就是個體在心靈深處進行的自我認識,自我解剖,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個人修養作為一種無形的力量,約束著我們的行為。只有具有良好的個人修養的人,才會被人們所尊重。當然,個人修養的內容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隨著實踐活動也變得更加豐富多彩。關於個人修養的討論和研究,從很早的時候就開始了。古人曾經提出過“修身養性”,現在我國也把思想品德作為學生的必修課。***

  尊老愛幼,助人為樂,拾金不昧等這些傳統美德深深的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當然,我們也應當用與時俱進的眼光來看待社會公德,比如在當今社會,保護環境就應當成為每一個人的必修課。

  環境保護並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但是現如今卻成為我們國家的頭等大事。不可否認,環境保護是一個龐大的、系統性的工程,關係著千千萬萬人的命運,所以,這也需要所有人的配合與努力。我們知道,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地球已經存在了幾十億年,但是它非常脆弱,現在更是受到各種災難的威脅:水汙染、空氣汙染、江河斷流等等。看看98年的洪水和去年的海嘯吧,我們就會知道,地球其實已經千瘡百孔。如果有那麼一天,地球不堪重負,我們的命運又將何去何從呢?毫無疑問,我們別無選擇,只有死路一條。所以,作為地球上的一員,我們不能僅僅擔憂和抱怨,而必須加緊行動,像愛護我們的眼睛一樣愛護我們的地球。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首先,我們應該儘量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的用品:一次性筷子,一次性牙刷等等。雖然這些物品給我們帶來了短暫的便利,卻使生態環境付出了高昂的代價。

  其次,我們應當節約資源,減少汙染。具體來說就是,節約用水,節約用電,不亂扔垃圾,同時注意回收和迴圈再利用等等。只有這樣,我們才不會透支我們有限的資源,才不會給我們自己和我們的後代留下遺憾。

  然後,我們應當學會保護動物,保護植物,與其他生物和平相處。因為,其他生物也是地球上巨大生物鏈上的一個重要環節,缺少了它們,我們的生活也將受到影響!

  所以,在這裡,我要呼籲,愛護地球,愛護環境吧。這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而且也應該是社會公德或者個人修養的必修課。只有愛護環境,才會被人們所尊重;否則就會被人們所唾棄,成為歷史的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