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外國名著讀後感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讀後感800字(1)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前蘇聯作家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的一部長篇小說,作者通過主人公保爾柯察金從小到大以及從軍的道路告訴人們要堅持,只有在困苦中戰勝自己的人才會有奇蹟發生。只有在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國、人民的利益聯絡在一起的時候,才會創造出奇蹟,才會成長為鋼鐵戰士。

  當我讀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時,我不禁感動得熱淚盈眶,心中彷彿有數千個波濤在一浪接一浪地衝擊著我的心。記得高爾基有一句名言:我覺得當書本給俄羅列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人物感情、思想和態度時,似乎是每一本都在我面前打開了一扇窗戶,讓我看到了一個不可思議的新世界。而這本書不僅給了我一個新世界,更給了我一片屬於我的藍天。

  這本書的主人公保爾,出生在烏克蘭一個貧困家庭當中。他11歲時就到車站食堂當童工,在1919年加入了共青團,隨即參加國內戰爭。1923年~1924年,保爾擔任烏克蘭邊境地區共青團領導工作,1925年加入了共產黨。但由於他長期參加艱苦鬥爭,使他的健康受到了嚴重的損傷,可是他最終還是頑強地與病魔做鬥爭,後來他不僅以自己比鋼鐵還要堅強的意志戰勝了病魔,還寫出了世界文學名著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聯絡生活實際。現在的小孩別說是讓他們去當童工,補貼家用,就算讓他們在家洗洗碗,做做飯,他們也不願意。在他們的“帳戶”中一直以來都是沒有進,只有出的狀態。這不是因為國家的快速發展,而是因為父母的溺愛。孩子們在家都像小公主、小皇帝一般,只會花錢買一些中看不中用的東西回家,更是把家長當成奴隸使喚。餐桌上沒有大魚、大肉或沒有自己愛吃的菜,就發脾氣,又哭又鬧,不吃飯。像我們父母那一代,有飯吃就不錯了。而孩子會說時代不同,但現在山區的孩子只吃地瓜和地瓜幹,照樣考全班第一。而我們這裡的孩子要風是風,要雨是雨,天天都吃大魚大肉,想要的東西應有盡有,可為什麼成績一直提不高?這是因為他們沒有上進心,整天泡在糖水裡,都忘了苦是什麼滋味。

  保爾他雙目失明,四肢癱瘓,可他照樣寫出了一部文學名著。我們這代的孩子就算讓他寫一篇作文,也會皺起眉頭,說到上網、玩遊戲、看電視,就會眉飛色舞地講,根本不願意做作業、看書,整天就知道玩,我真希望能把山區的孩子和我們這裡的孩子一調換,讓我們這裡的孩子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這本《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使我受益非淺,我想這本書一定可以不斷地激勵我勇往直前。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1400字(2)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代表作品。小說通過女主人公安娜的追求愛情的悲劇結局,和列文在農村面臨危機而進行的改革與探索這兩條線索,描繪了俄國當時美麗的圖景,共描描寫了150多個人物,是一部社會百科全書式的作品。

  安娜臥倒在了佈滿砂土和煤炭的枕木上,一顆曾經那麼動人的、真摯的、生氣勃勃的生命之星劃過天際,終極隕落在她愛恨開始的鐵軌上。

  《安娜卡列尼娜》的電影版本很早以前便看過了,但總是懷疑那不是真正的安娜,因此始終渴看讀到列夫.托爾斯泰筆下的安娜,可認真的捧上書本來品讀時,內心卻始終不得安寧。當安娜與渥倫斯基在火車站臺第一次相見時,“但是感到他非得再看她一眼不可…當他回過頭來看的時候,她也掉過頭來了,她那雙在濃密的睫毛下下面顯得陰暗了的、閃耀著的灰色眼睛親切而留意地盯著他的臉、似乎是在尋找什麼人似的”一見鍾情固然以悲劇結尾,可浪漫的邂逅卻讓我沉醉在美妙的、沉靜的境界中。

  賽馬場上安娜的失控表露了他們的戀情,安娜生下了他的孩子,卡列寧的宗教寬容讓安娜感謝又憤怒,安娜與渥倫斯基出國了,又回來了,安娜遭到了社交界以及家庭的拋棄,而渥倫斯基卻重新踏進社交圈,醉心於自己美好的前途,懸而未決的離婚協議、肝腸寸斷的念子之情、自私深沉的愛情獨佔心理,這一切既讓安娜體會到了八年的無愛婚姻裡喪失已久,又讓她平靜的心靈經歷了一場喜怒哀怨的風暴。而我也隨著安娜的故事沉浮時而興奮,時而憂傷,時而掙扎。尤其到了後面,安娜被孤獨與嫉妒折磨得生不如死,沒有人傾述、沒有人理解時,我終於能稍微明白為什麼安娜選擇死亡,她太痛苦了,死亡才能擺脫一切。

  渥倫斯基愛安娜,而且他的愛並不膚淺,也許剛開始他對安娜的愛戀有著虛榮的成分,但安娜患上產褥熱即將死往時,“他在她患病期間真正熟悉了她,瞭解了她的心靈,所以他覺得以前就似乎從來沒有愛過她,現在,在他了解了她,真正愛上她的時候,他卻在她眼前顯得非常低下”甚至列文也為她傾倒,由於“她除了聰明、文雅、美麗之外,她還非常老實…”我也愛安娜,從書中瞥見她的第一眼,我便愛上了這個“彷彿有一種過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整個的身心,違反她的意志,時而在她的眼睛的閃光裡,時而在她的微笑中顯現出來”的生氣勃勃的女人,而她鼓起勇氣與情人遠走高飛時,我更是不可抑止的迷戀上了她,這種迷戀不在是站在讀者的角度喜歡她、欣賞她,我甚至想自己就化身為她,讓我能分享她生命力的一切迷人品質。

  可愛的安娜還是自殺了,當看到她在自我折磨中苦度人生時,我甚至希看她早點結束生命。她的死亡始終是一個悲劇,吉蒂獲得了幸福,多麗依舊安穩度日,卡列寧照樣平步青雲,可只有安娜,由於她選擇了自由,選擇了真誠,選擇了勇敢,最後卻不得不死亡,她違反了貴族社會的遊戲規則,做了冷酷自私者中的一個叛逆者,由於“我只是想活,除了自己,不會傷害任何人,我有權利這樣”。這是她的咎由自取嗎?這是她成為一個所謂的墮落的貴族婦女而理應遭到的報應嗎?安娜在姑母的安排下,嫁給了年長的、迂腐的、虛偽的卡列寧,八年時間裡,他壓抑了她一切的熱情和生氣,當我們知道排除了愛情以權力地位為基礎的婚姻是不公道的,分歧人性的,當我們肯定了個人追求自由與幸福的價值,又有何權利指責她的選擇呢?

  然而安娜的死亡是必然的,這並非由於她道德敗壞,自私善妒,只是由於她是女人,是一個真誠的女人,是一個貴族社會真誠的女人,是一個男權社會下貴族社會裡還保持著真誠的女人,因此她只能自殺。假如她是多麗,忠信老實地守著家庭,在懷孕生子,再懷孕生子中耗費青春,而且不得不苦嚥下風騷丈夫到處拈花惹草帶來的痛苦,她就會繼續如困獸般維繫無聊的婚姻,假如她是培特西夫人,私下放蕩荒***但表面道貌岸然,她就不會在賽馬場上失聲而起,而且隨著渥倫斯基離開了家庭,或者假如她能有一份自己的事業,她就能發揮自己的才智,充實自己的生活,不再是隻要愛情,一切都不重要的小女人。但她的命運註定她無法生存。

  《呼嘯山莊》讀後感2000字(3)

  《呼嘯山莊》是英國女作家勃朗特姐妹之一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今天讀後感大全網為大家準備了關於呼嘯山莊的讀後感2000字。此書描寫了主人公吉卜賽棄兒希斯克利夫被山莊老主人收養後,因受辱和戀愛不遂,外出致富,回來後對與其女友凱瑟琳結婚的地主林頓及其子女進行報復的故事。

  對於愛的理解,我僅限於對親人之間,朋友之間的愛的理解,對於愛人之間的那種愛,我並不是很理解,但看完《呼嘯山莊》之後,我感受到了那是一種非常強烈的感情,因為我感受到了主人公希刺客厲夫對凱瑟琳的那種深沉的愛。

  因為希刺客厲夫是流浪兒的緣故,他的性格有點孤僻,但是凱瑟琳的天真開朗,讓他漸漸開啟心扉,他接受了凱瑟琳這個玩伴,甚至在長大一些後,他發現自己對凱瑟琳的深深的愛,並且毫無疑問,凱瑟琳也同樣愛著希刺客厲夫,他們一起度過一段相當愉快的日子,當然要在辛德雷·恩蕭不搗亂的情況下,這種愉快才能成立。辛德雷是凱瑟琳的哥哥,他討厭希刺客厲夫,因為他覺得希刺客厲夫奪走了他父親的愛,所以他欺壓他,處處找他的麻煩,而就是這些點點滴滴,讓希刺客厲夫對他產生了恨意,並且隨著他的長大而一發不可收拾……

  他為自己的身份地位感到懊惱,羞恥甚至是痛苦,因為他因為這個而失去凱瑟琳,雖然沒有失去她的愛,他依然是凱瑟琳最愛的人,但是他卻得不到凱瑟琳,娶不到她,因為凱瑟琳那可悲可憐的虛榮心,因為她顧及到當時社會強烈的等級觀念,使她放棄了真愛,轉而選擇了畫眉山莊的少主埃德加·林惇,她發誓她愛埃德加,我也相信她是愛他的,但是我相信每一個讀者都會明白,她違背了她的心,她背叛了她的最愛——希刺客厲夫。希刺客厲夫為她的這個決定感到悲痛,所以他選擇離開三年,用這三年的時間,他變了一個樣,他變成一個帶著紳士面具的惡魔,並且開始了他的復仇之計……

  希刺客厲夫,他像魔鬼一樣,傷害了幾乎每一個人:他使辛德雷變得一無所有,使他失去了呼嘯山莊,自己則取而代之地成為了山莊的新主人,使辛德雷在痛苦和悔恨中度過了自己的餘生;他不顧凱瑟琳的堅決反對,熱烈地追求已對他產生強烈愛慕之情的伊莎貝拉·林惇,並且帶著她私奔了,但並不是愛她,而是為了自己的復仇計劃,而伊莎貝拉則可憐地成為了希刺客厲夫手中的棋子,當她發現時,已為時已晚,最後可想而知,他毀了一個原本可以在家過舒適生活的貴族小姐,讓她變成了一個要為生活拼命工作的勞作婦女,讓她也在悔恨和恐懼中度過餘生;他不計後果地一次又一次地見凱瑟琳,讓凱瑟琳原本已經平穩的病情,出現了惡化,就這樣,他的出現間接地導致了凱瑟琳的離去,終於在生下女兒凱瑟琳·林惇後,就永逝長辭了;他使埃德加失去了最愛凱瑟琳和親人伊莎貝拉,甚至傷害了他唯一的親人凱瑟琳·林惇,使他的性情變得陰鬱而不再開朗;他殘忍地利用了他唯一的親人,他的兒子林惇·希刺客厲夫,逼凱瑟琳嫁給林惇,為的只是得到畫眉山莊,但當他的兒子死後,他卻一點也不難過;他使凱瑟琳度過了一段痛苦難捱的日子,並且對她拳打腳踢;他甚至害了辛德雷的兒子哈里頓,讓他從一個紳士變成滿嘴髒話的粗人……

  希刺客厲夫的恨很極端,他將惡魔的手伸向了所有人,即使這些人中有一部分是無辜的。而他的愛同樣也是極端,我想他的恨與他的愛是成正比的。他在凱瑟琳死後以及在他自己快要死的時候,他說他看到了凱瑟琳,並且在他的房客洛克烏德先生說做夢時看到了凱瑟琳是,他居然對著開啟著的窗,哭著呼喊著凱瑟琳的名字,可想而知,他對凱瑟琳的愛已經深入骨髓,是任何情感都無法取代的,這也是為什麼,到最後的時候那麼孤單,沒有人敢親近他,因為他拒絕了所有人,他把所有的愛都給了凱瑟琳,雖然凱瑟琳已經離他而去了……

  希刺客厲夫將愛與恨當成了他的全部,但可悲的是,最後他得到了他想要的一切,他得到了呼嘯山莊和畫眉山莊,他讓他恨的人都得到了悲慘的代價,但是那一刻他卻覺得空虛,他沒有了恨,他失去了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意義,他的心中存在的應該就只有對凱瑟琳無盡的愛,所以他選擇去找凱瑟琳,當他的生命開始倒數的時候,那四天有時他會展現出真心的笑容,也許那一刻他想到並且看到了他的最愛凱瑟琳,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希刺客厲夫停止了呼吸……

  希刺客厲夫的愛是極端的,他的恨也是極端的,而這兩種感情都是折磨他的源頭,折磨了他一生,但是我覺得作者是仁慈的,在最後的時候,將希刺客厲夫和凱瑟琳葬在一起,這也算是對希刺客厲夫最後的安慰與救贖吧……雖然或許有很多人都會說,希刺客厲夫最後的下場是他的自食其果,但是我想沒人能否認他對凱瑟琳的愛的執著,這也許就是他身上惟一的閃光點,雖然顯得蒼白無力,但是它是真實存在過的,這也成為了希刺客厲夫黑暗苦澀人生中的唯一亮點了……

  當然在這本書中,除了希刺客厲夫和凱瑟琳苦澀愛情外,還有幾段令人印象深刻的愛:埃德加終生愛著凱瑟琳,但是他的可悲之處就是永遠的不到凱瑟琳完整的愛;哈里頓和小凱瑟琳之間那種年輕人之間簡單的愛;以及在聽完丁耐莉敘述的故事之後,對小凱瑟琳產生愛慕之情的洛克烏德先生的這種隱密之愛……

  全文由見證所有事發生的老管家丁耐莉之口來講述,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去敘述,而聽眾就是房客洛克烏德先生,以一種講故事的形式向讀者展現這個跌宕起伏,情感複雜的成年舊事,整件事發生在幾十年中,但是每一件事都讓人印象深刻,每一段感情都讓人為之唏噓,這種細緻的寫作手法也許就是作者艾米莉·勃朗特的魅力所在。

  讀完這本書之後,我覺得愛是神聖的,不要讓任何利益,金錢,權利這樣的字眼去褻瀆它,愛是需要好好經營的,因為只有堅持心中的真愛,無論結果是什麼,起碼過程是幸福的,並且你也曾真心的幸福過;而恨是邪惡的,但是我不能指望每個人心中都不存在恨,因為每一個人的內心都充滿善意,那是不切實際的,而且恨有時候都能成為某些人心中的一種信念,但是我希望那些心中有恨的人,將你的恨壓制住,不要讓它一發不可收拾,因為到最後你就會像希刺客厲夫一樣,內心變得很空虛,變得一無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