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雞的食譜

  雞的做法有很多,那麼有哪些呢?下面小編給你整理了,一起來了解吧!

  有哪些?

  1、佤族雞肉爛飯:

  佤族人非常喜歡吃雞肉,雞肉爛飯是他們最喜歡的食品,也是招待賓客的佳品。佤族的雞肉爛飯,以手撕雞肉爛飯最為講究。雞殺好以後,整個地放進鍋裡用清水煮,煮熟後撈出來,將淘洗好的大米放進雞湯裡煮,煮一陣後,抓一把酸筍放進去再煮,一直到大米煮爛為止。煮熟了的雞,不用刀砍,而用手撕,撕得越細越好。撕碎的雞肉集中在一隻小盆裡,把薄荷葉、茴香、鮮辣椒等切細撒在雞肉上,再把花椒麵、鹽和辣椒麵撒在雞肉上,仔細攪拌,攪拌好了,倒進爛飯裡又攪拌,攪拌越透越均勻越好,這樣,手撕雞肉爛飯就製作出來了。佤族人認為,1公斤左右未下過蛋的小母雞最好。如果作為待客,還不能用白羽毛雞。用白羽毛雞,是對客人的不禮貌,以後客人就不喜歡來了。

  2、雲南汽鍋雞:

  汽鍋雞歷史悠久,用嫩母雞和火腿蒸制而成,雞肉酥爛,湯汁鮮美,味道香醇。汽鍋雞最早起源於雲南楊林、建水,當地原用名貴藥材冬蟲夏草煨子雞,叫“楊林雞”,煨制雞所用陶製火鍋叫“楊林鍋”。楊林鍋產於建水,建水陶器已有千年以上歷史,清末,陶工向逢春繼承祖傳的手藝創造了烹飪用的汽鍋。用這種汽鍋烹雞,成熟快、香味不易走失,能保持原汁原味,鮮味甚佳,所以汽鍋雞逐漸取代了楊林雞,並著稱於世。

  3、常熟叫化雞:

  江蘇常熟的地方傳統佳餚叫化雞,有500多年的歷史。相傳清朝年間,在常熟虞山腳下,有一個叫花子,一天得到了一隻雞,因無鍋灶,就把活雞宰殺,取出內臟,用幾張荷葉包起來,外面塗上一層黃泥,放在石塊壘成的灶上烘烤,熟後去泥,食用時香氣撲鼻,異常鮮美。行人聞其香而視之,覺得這種烹調方法獨特,雞肉鮮嫩味美,從此這種燒法便流傳開來,人們稱它為“叫化雞”。叫化雞後來登上大雅之堂,又有了一個“富貴雞”的名稱,製作方法也就不像原來那麼簡陋了。叫化雞色正香味、濃香撲鼻、鮮美可口、營養豐富,吃後讓人回味無窮。

  雞的食用禁忌:

  1.雞肉+芹菜=元氣損傷。

  2.雞肉+鯉魚=雞肉性溫,有補中助陽之功效,而鯉魚性平,可利水下氣,兩者同容易引起身體不適。

  3.雞肉+芥末=雞肉性溫,有溫補功效,有芥末性熱,若兩者同食容易引起上火,有損人體健康。

  4.雞肉+芝麻=同食會導致中毒。

  5.雞肉+菊花茶=同食會導致中毒。

  6.尾脂腺:含有致癌物,不能食用。

  雞的基本資訊:

  雞肉別名燭夜,為雉科動物家雞的肉。全國各地有飼養。家雞分為蛋用、肉用和兼用3類,目前市場上的雞,一般都是人工選育、飼養的。雞肉所含的蛋白質,比豬、羊、鴨、鵝肉高1/3,比牛肉高33%;所含脂肪比上述肉類低得多,而且所含的不飽和脂肪酸為動物性脂肪之冠。對人體健康非常有益,雞湯含膠質蛋白、肌肽、肌苷和各種營養成分,不但其味鮮美,易於消化吸收,而且可增強體質和免疫力,是預防疾病的良藥。雞湯裡含有一些特殊物質,可加強鼻咽部血液迴圈,有助於保持呼吸道通暢,抑制細菌和病毒,對防治呼吸道疾病有一定療效。557烏骨雞,不但營養好,而且保健醫療作用超過家用雞。烏雞體內的黑色物質,不但含黑色素,而且還含有豐富的鐵、銅等元素,因此,對缺鐵性貧血、病後貧血患者有補血作用。烏雞湯還有增強男子性功能的效果。據研究證明,雞的胃囊有抑制癌細胞生長的作用。由此可見,雞肉對人體非常有益處,體弱多病、孕婦、產婦、老年人,病後恢復期,多用雞來補養,輔助治療。

  營養成份:每100克雞肉中含熱量698千焦,蛋白質19.3克、脂肪9.4克,糖類1.3克,維生素A4.8微克,維生素B10.09毫克,維生素B20.09毫克,煙酸5.6毫克,維生素E0.67毫克,鉀73l毫克,鈉63。3毫克,鈣9毫克,鐵1.4毫克,鋅1.09毫克,磷156毫克,硒11.75微克。

  藥用功效:雞肉性味甘、溫,有溫中益氣、補精添髓的功效。雞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多含不飽和脂肪酸,是老年人、心血管疾病者良好的高蛋白質食品,尤以體質虛弱、病後或產後更為適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