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泥塑木雕作品介紹與欣賞
木雕是一種民間傳統工藝,它廣泛用於吐蕃時期的建築裝飾和器物裝飾。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在拉薩紅宮內有座卻傑札普,意為“法王巖洞”,俗稱觀音堂,是7世紀建立布達拉宮惟一的遺址。堂內有松贊干布、文成公主等的重彩泥塑,從神情、肌肉、姿態、衣飾等方面均顯示出吐蕃時代的風格。松贊干布神采飛揚而剛健英武,文成公主端莊美麗而智慧安詳,造型生動、逼真、古樸,開創了西藏泥塑的新篇章。
在山南地區乃東縣境內有赤德祖贊時期始建的古寺吉如拉康。其釋迦牟尼佛堂內共有13尊塑像,全部為泥塑彩繪。主尊塑像釋迦牟尼,餘為八大弟子、二力士及供養人夫婦。釋迦牟尼佛像位於佛堂後部正中佛壇上,壇座高1.18米,下部為須彌座,上部為仰覆蓮瓣。須彌座原普遍覆一層彩繪。佛像通高3.2米,身寬2.85米,胸部體厚1米;螺髻,身著右袒式大衣,結跏趺坐;右手垂右膝做“觸地印”,左手捧缽置於腹前腿上,衣褶垂拖於蓮座;佛面頰較豐滿,長眉高鼻,面容端莊,沉靜中略帶威嚴。佛像頂部有鵬螺龕門,由大鵬、法螺、摩羯魚、寶蓮、寶柱、寶瓶等六種神化形象組成,造型古雅生動。八大隨佛弟子和二力士分立於主尊前邊兩側,此10尊立像因形體高大,身後都有固定木楔。主尊對面門南一側是菩薩裝的供養人夫婦立像。造像生動勻稱,五官端正清秀,神情虔誠恭順。八大隨佛弟子中右列上首弟子塑像蛾眉鳳眼,嫻靜高貴,手勢文雅,儀態溫柔。供養婦人容顏娟秀,乳房突出,體態勻稱。13尊塑像皆作菩薩裝,手戴鐲,臂飾釧,佩瓔珞,高髻花冠,袒胸露臂,著綠色或藍色披帛,紅色長裙曳地。東側四弟子及供養人在長裙外又加藍色短裙,富有質感。二力士著虎裙、長靴,袒露的上身和臂膊纏蛇5條,森嚴威武。塑像風格古樸典雅,服飾衣褶線條簡潔有力,多為隋唐時期所流行。這些塑像的彩繪是該寺最後一任翁則旺扎任期內重塗。
木雕是一種民間傳統工藝,它廣泛用於吐蕃時期的建築裝飾和器物裝飾***例如寺廟、房屋的樑、柱、門樓和屋內的藏桌、藏櫃***,更廣泛用於宗教用品製作***例如雕刻壓經板、模具、像、法器等***。
壓經板,顧名思義,為壓經書之板,起保護經書的作用。木板做成,西藏特有,到處可見。以昂仁縣秋窩鄉魯姑寺中《吉東》壓經板為例,這個木雕壓經板是用整塊木板雕成,木質為桃木。整個壓經板長90釐米,寬30釐米,厚4釐米。四周邊緣有多道紋飾邊框,最外緣為卷葉紋,寬約5釐米,內緣有連珠紋和覆蓮紋各1道。紋飾邊框內刻有繁縟的圖案,橫排有“三世佛”坐像各1尊:正中為釋迦牟尼像,結跏趺坐於蓮臺之上,臺基為須彌座式的獅子禽獸座,頭戴蓮花冠,上身赤裸,佩有項飾,背光上有神鳥大鵬,其兩側各雕護法獅1頭,雄踞主尊之左右;左側為西方阿彌陀佛,亦結跏趺坐於蓮臺之上,臺基亦為須彌座式的獅子禽獸座,頭戴蓮花寶冠,結排定印,背光上部為神鳥大鵬,兩側分立護法獅子;右側為藥師佛,頭頂為寶髻螺發,袒右肩,結跏趺坐於蓮臺之上,背光上部為法螺,左右分立護法獅子。在“三世佛”之間雕刻有豎向的“化佛”小像數十尊,皆坐於蓮花座上,或手持不同的法器,或結各種印相,姿態各異,表情豐富。佛像四周佈滿渦形捲雲紋和鳥獸動物等裝飾圖案;須彌座下雕刻出仰蓮、如意雲頭及承座力士像等。初步計算在整塊木板上共雕有各類人物、動物形象100多個,各類裝飾紋樣10餘種,其中最小的單元圖案大小僅l~2釐米。這塊壓經板並不算大,但卻雕刻出如此豐富精緻的圖案,足見雕刻技藝之高超和圖案佈局之巧妙精確,堪稱西藏木雕藝術中的上乘之作。
在寺廟殿堂則廣泛使用了各式木雕。以大招寺中心佛殿為例:殿門和部分小室室門的立頰、門額多雕雲氣,門楣有的分段雕佛傳、因緣或供養天人,門額下面的券隅部分雕飛天。廊柱多斫成所謂金剛橛狀,即將柱身斫飾成斷面形制不同的3段:下段斷面方形,各面浮雕蓮輪或人物,其上緣雕連珠、束葉。中段斷面八角,每面上下緣皆分2格,格內浮雕花飾。上段自下向上斫出方形、八角、圓形、方形依次疊置之塊飾;方形塊飾各面雕珍寶或花葉,八角塊飾各面雕花飾,圓形塊飾雕重層仰蓮,上層仰蓮與其上之方形塊飾頗類內地建築中之櫨鬥,此頗類櫨鬥構件之上置扁長皿板,上承若內地替木狀之拱形託木,藏語名“修”,其意為弓。託木兩側端部浮雕飛天、動物或花草,正中則多雕人物。託木上方設枋、椽。託木枋椽之上置出簷之木質臥獅一匝,以承荷內出之簷椽。臥獅面部間有雕作人頭者,各獅皆胸飾鈴圈,下垂銅質圓鏡一面。石泰安說:“當我們在一幅照片中,發現了簷下柱頭上的一系列圓雕刻品的時候,簡直是驚呆了,這些圖案中都是臥獅,長有人類或動物的頭,人們認為這是由於受到古代伊朗的影響。我們在尼泊爾,在加德滿都河流的古老城市中和在不丹也發現過類似的藝術。”《五部遺教·王者遺教》載:“大招寺是以天竺嘎摩羅寺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