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手抄報圖片設計整潔好看

  越是臨近春節,鞭炮聲就越大,我們就越高興,春節手抄報你會做了嗎?下面是小編帶來的春節手抄報素材,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漂亮的春節手抄報

  春節手抄報內容

  春節貼對聯風俗的由來

  在我國古代有一種帶有迷信色彩的風俗習慣,即掛“桃符”。據說桃木有壓邪驅鬼的作用。古人在辭舊迎新之際,往往都要用桃木板分別寫上“神荼”、“鬱壘”二位神仙的名字,或者用紙畫上二神的影象,懸掛、嵌綴或者張貼於自家門首,意在祈福滅禍。

  東漢學者應劭在其著作《風俗通義》中說:“《黃帝書》稱上古之時,兄弟二人,曰荼,曰鬱,住度朔山上桃樹下,簡百鬼,鬼妄榾入,援以葦索,執以食虎。於是,縣官以臘除夕,飾桃入垂葦索虎畫於門,效前事也。”桃符最初書寫二神的名字或描繪影象,後來逐漸演變為書寫吉祥祝語,進而發展成為對偶的詩句。這就是造紙術產生之前的對聯了。同時,也說明至少在東漢時期就已盛行春節掛桃符的風俗。也有人認為,對聯的起源應在距今2000年前春秋戰國時期,理由是儲存此時資料的《山海經》也有此類記載。

  北宋學者張唐英在《蜀檮杌》中記載:“蜀未歸宋之前,昶令學士辛寅遜題桃符版於寢門,以其詞非工,自命筆雲: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宋史 五行志》和《宋史 蜀世家》也是這樣記載的。因此,人們普遍認為五代時期的後蜀君主孟昶所題寫的這副楹聯當是中國第一副春聯。但我認為這個說法未免太絕對了。

  史料記載,晉代著名書法家王羲之有一年春節前夕曾先後寫過幾副對聯貼在自家門上,但都因他的字型妍美雅麗、內容新穎而被人悄悄揭走。除夕將至,門上仍空無一字。無奈之餘的王羲之又精心構思了副對聯,但攔腰裁斷,先分別貼出上半截,聯雲:“福無雙至,禍不單行”。這副不吉利的對聯自然沒有人去揭。大年初一的黎明,王羲之又將裁下的下半截分別接上,這樣就成了“福無雙至今朝至,禍不單行昨夜行”的妙聯。

  由此看來,春聯早在五代之前就已經出現了。

  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有一次去造訪朋友王文甫,應王之邀,就曾題贈對方一副“門大要容千騎人,堂深不覺百男歡”的獨特對聯。但當時的對聯還稱桃符。

  宋代另一位大文豪王安石曾寫有著名的《元日》詩: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桃符改成春聯則已是明代時候的事了。

  公元一三六八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今南京***時期,在除夕之夜,下令滿朝文武公卿士庶之家都要張貼春聯,過年時還曾親自微服出行,逐門觀看,以為樂趣,並乘興親筆題聯一副題贈高官陶安:“國朝謀略無雙士,翰苑文章第一家”;另題一副書贈某平民屠戶:“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從此,春聯就開始在城市和農村普遍盛行起來。

  看來,對聯究竟起源於何時,目前仍然是中國民俗史上的一個歷史之謎。

  春節的知識

  柯爾克孜族——每年第一個月出現時,柯爾克孜族人便歡度“諾若孜”節,這與漢族的春節很相似。過節時,每家都按自己的能力把飯菜辦得豐盛些,互相請客,以示慶祝。過節那天晚上,當畜群從牧場上回來的時候,每家氈房前都用芨芨草生一堆火,人先從上面跳過,接著牲畜從上面跳過,預示消災解難,在新的一年裡人畜兩旺。

  布依族——陰曆臘月底,家家戶戶薰肉、灌香腸,烤酒、做糯糧粑粑、米花、縫新衣、手帕。臘月二十三用麥芽糖等果品送灶神。請先生寫對子,貼門神、年畫。三十晚上全家老少圍火而坐,先祭祀祖宗天地,然後全家人互相祝福,吃團圓飯。大年初一在家裡扎彩燈,晚上一齊點燃,掛在大門口。過了初一,人們開始串門拜年。青年男女相約去“起表”,以歌聲表達愛慕之情;或聚在一起在嗩吶、月琴、洞簫、姐妹簫、銅鼓等樂器伴奏聲中跳“打花包”。有些地區正月十五過完年,正月三十還要過“小年”。

  土家族——從正月初一前兩天開始,第一天稱大年,第二天為小年。除夕夜,各家都燃起一根木柴,大家圍坐聆聽老人講故事,守歲到天亮。節日期間吃“紅曲魚”,以象徵富富有餘,還吃大鍋燴菜,稱合菜。初三舉行“擺手舞”會,參加者達萬人之多。此外,還有耍龍燈、舞獅子、燈會、戲劇、武術等活動。

  壯族——從年三十至正月初二,共三天。凡在外工作的都要在三十之前回家。除夕,家家殺雞殺鴨、蒸扣肉、粉精肉,製做叉燒肉等。晚飯有八道菜,其中有“白斬雞”、燉整雞。家家都要守歲到半夜,燃放鞭炮後就寢。正月初一、初二,凡來客必吃粽子,粽子有餡,由去皮綠豆、半肥不瘦的肉拌上面醬製成。男女多於此時對歌,或打陀螺、跳舞、賽球、演戲。

  獨龍族——居住在雲南怒江貢山縣的獨龍族,將每年11月12日之間第一次大雪封地為歲首,因無固定時間,由族長擇日而定,一般3到5天。節日期間,各家各戶互相邀請,友好往來,同時舉行娛樂活動。

小編精心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