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手抄報橫版
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習俗中最重要的節日之一,具有歷史、自然、人文等多重文化內涵。它將莊嚴肅穆的基本格調與歡樂祥和的娛樂色彩相融合,從一個古代節日傳承發展壯大為全民族所共同關注的節日。下面是小編帶來的關於的內容,供大家學習參考!
資料1
清明祭掃:
哀愁的清明。
明代的北京,每至清明,人們帶著犧牲酒水、楮錢紙錠出城祭掃,一路上人流轎馬絡繹不絕。掃墓時,人們拜酹哭祭,為墳墓除草添土,焚燒楮錠,將紙錢壓在墳頭。宣洩完對逝者的哀思,百姓們並不在乎“子於是日哭,則不歌”的古訓,而要在這春意盎然的日子裡踏青嬉遊。《帝京景物略》卷二載:“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哭笑無端,哀往樂回也。”
古人清明好插柳。清人楊韞華有詩云:“清明一霎又今朝,聽得沿街賣柳條。相約毗鄰諸姐妹,一株斜插綠雲翹。”人們買回柳條,或插於門前,或編好戴在頭上。對於不戴新柳的人,有民諺調侃道:“清明不插柳,紅顏成皓首。”“清明不戴柳,來生變黃狗。”
明代北京人簪柳踏青,好遊高梁橋。此橋建於元代,位於西直門外,每逢清明,春色秀美。所謂“夾岸高柳,絲絲到水。綠樹紺宇,酒旗亭臺,廣畝小池,蔭爽交匝……”
吸引人們至此踏青的僅是詩畫般的景色,更有豐富多彩的表演: “厥有扒竿、筋斗、筋喇***彈撥說唱***、筒子***變戲法***、馬彈解數***馬術、雜技***、煙火、水嬉。”扒竿者“立竿三丈,裸而緣其頂”,人在高空如履平地般做著各種高難度動作。再看耍筒子者,置三筒在案,先示眾人以空,之後便是“見證奇蹟的時刻”,但見“發藏滿案,有鴿飛,有猴躍焉。”眨眼間,諸物“已復藏於空”。此外更有各式煙火,做成魚鱉等形狀,“燃而沒且出於溪,屢出則爆,中乃其兒雛,眾散,亦沒且出,煙焰滿溪也”***《帝京景物略》卷五***。這一切就如同一場盛大的嘉年華。
資料2
【說說清明氣候】
清明是表徵物候的節氣,含有天氣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常言道:“清明斷雪,穀雨斷霜。”時至清明,華南氣候溫暖,春意正濃。但在清明前後,仍然時有冷空氣入侵,甚至使日平均氣溫連續3天以上低於12℃,造成中稻爛秧和早稻死苗,所以水稻播種、栽插要避開暖尾冷頭。在西北高原,牲畜經嚴冬和草料不足的影響,抵抗力弱,需要嚴防開春後的強降溫天氣對老弱幼畜的危害。“清明時節雨紛紛”,是唐代著名詩人杜牧對江南春雨的寫照。
但是就一些地區而言,情況並非如此。特別是華南西部常處於春旱時段,4月上旬雨量一般僅10至20毫米,尚不足江南一帶的一半;華南東部雖然春雨較多,但 月上旬雨量一般也不過20至40毫米,自然降水亦不敷農業生產之需還須靠年前蓄水補充。此外,5-6月是一年之中冰雹最多的月份,應當加強對雹災的防禦。
清明時節,除東北與西北地區外,中國大部分地區的日平均氣溫已升到12℃以上,大江南北直至長城內外,到處是一片繁忙的春耕景象。”清明時節,麥長三節”,黃淮地區以南的小麥即將孕穗,油菜已經盛花,東北和西北地區小麥也進入拔節期,應抓緊搞好後期的肥水管理和病蟲防治工作。北方旱作、江南早、中稻進入大批播種的適宜季節,要抓緊時機搶晴早播。“梨花風起正清明”,這時多種果樹進入花期,要注意搞好人工輔助授粉,提高座果率。華南早稻栽插掃尾,耘田施肥應及時進行。各地的玉米、高粱、棉花也將要播種。“明前茶,兩片芽”,茶樹新芽抽長正旺,要注意防治病蟲;名茶產區已陸續開採,應嚴格科學採製,確保產量和品質。
以上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歡迎大家閱讀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