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羚飛渡課後反思
《斑羚飛渡》中斑羚在危難中所表現出來的智慧、勇氣和自我犧牲的精神,會讓每一個讀者受到精神的震撼,會啟發人們重新認識這個萬物共生的世界。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希望大家喜歡!
篇1
學生真正獲得了時間和空間,才能真正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才有可能使學生自主學習。那麼,在教學中如何把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呢?
1、合作學習前要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沒有獨立思考就進行合作學習,合作學習將流於形式,質量不高。有準備的討論交流,才有可能是高質量的交流。在課堂上討論各種斑羚身上體現的精神品質時,我採用了合作學習,每次教師都給2分鐘獨立思考時間,然後合作討論學習,最後組內代表彙報發言,效果非常好。
2、提出一個探究性問題,給學生思維空間。如《斑羚飛渡》中,我請同學們小組合作學習,找出你們認為本文的哪一點最能打動你們?為什麼?或者說你們認為本文哪個地方寫得好?為什麼?教師設計這樣一個探究性的問題,學生便閱讀思考探究,最後回答出四個答案。如果老師不給學生思維的空間,答案只能是老師灌給學生,這很不好。
3、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如書要讓學生讀、內容要讓學生概括、看法要讓學生講、難點要讓學生議、知識規律要讓學生找等方法。
篇2
課後靜下心來對本課教學進行了深入反思:教師如何在貫徹“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同時收放自如,如何在交流時合理安排時間,進行適當調控。這是一個重要問題。《斑羚飛渡》這篇文章中,有些問題是必須明確的:鐮刀頭羊、斑羚群、第一次試跳、“彩虹”。我在“研討賞析”這一環節中設計了一個大問題,即“文中什麼地方最讓你感動?為什麼?”師點撥“文中哪些藝術形象和情節是最重要的?”期待著在學生自由交流的同時能引出一系列有關問題,但有時學生先說出的不一定是教師所期待的,或先談出了適合總結性歸納的部分,這時該怎麼辦?課後我想,若在交流之前適當地限定範圍,比如說可以問學生:“文中哪些藝術形象和情節是最重要的?”學生說出後再說:“誰找出的是有關鐮刀頭羊的句子?”教師再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適當提示和追問。這樣就會大大降低教師調控的難度。
在新的教學理念貫徹中,還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作為教師的我們,不應只是一個“教書匠”,而應成為一名研究者,這樣我們的工作才會充滿樂趣。
篇3
應該說《斑羚飛渡》一課的教學效果比我預料的要好。課後老師們的反應,讓我感覺到大家對新課程及其帶來的一些新思想、新實踐也多了理解與寬容,多了躍躍欲試的期待。
《斑》此課,作為課堂的組織者,我設定“利用《斑羚飛渡》一文和相關文字探究‘敬畏生命’這一人類哲學命題”作為此課的對話內容與方向,在教學中也有明確的價值引導,但在大多數具體問題上卻不僅老師沒有給出答覆,而且還引導學生尊重各種不同的聲音――包括歷史的錯誤聲音,和在今天的道德標準看來是非道德的聲音。但是,作為課堂和對話的意義,恰恰在於通過一定的價值引導來幫助學生者生成、建構他個體的言語-精神***他個人的閱讀意義***,所以我又提出了一個“臨時性共識”的概念,使得不同的觀點有一個對話的基礎,有一個基本的共識。如在此課上,這個“臨時性共識”可以理解為:對“延續群體生命是一種社會性必須”的理解,對“生命個體”的珍惜與對“犧牲精神”的感激***而非傳統意義上的讚美***。
在設計與推進中,我力圖避免陷入一種“旁觀者”的人文教育誤區。文章中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只有在同閱讀者的精神意識產生碰撞、對話時才是真實的。文章向讀者提問,讀者向文章提問,並共同尋求解答,文章的意義只在閱讀者向文字提問的過程中呈現。閱讀者如果把自己排除在場景之外,穿著一副客觀性的盔甲,通過分析語句、段落、中心進行人文精神的學習,這顯然只是在自欺欺人地操練一些人文精神的術語,離真正的人文精神是十分遙遠的。因此在課堂上,一方面,我小心小心翼翼地避免進行道德的拷問***讓學生無條件獻身,為一切雜念――儲存自己的生命――而羞愧,等***;另一方面,我又拒絕客觀化地“冷讀”課文,避免上成冷冰冰地將道德與意義標籤貼在相關的文字上的偽人文教育。在左右為難間,難免有失當之處,這從實錄中也不難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