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有熊氏的傳說

  有熊氏是有隰氏之子,有熊國國君,在位九五年。有熊北遷於熊,改國曰有熊,為有熊國國君。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希望各位看官能感興趣哦。

  :

  很早很早以前,具茨山***在今河南新鄭市西南***姬水河一帶,住著一個少典族部落。少典部落的首領叫少典。這少典個頭又大又壘石,有一張強硬的好弓,又射得一手好箭,經常獨自一人攜弓帶箭,出入深山密林,射獵鳥獸。

  有一次,少典往西邊深山裡奔走了半日,只獵獲了幾隻山雞野兔。狩獵人有條規矩,前半天往外走,日到中午就得往回走,一般不在山野過夜。少典坐在一棵大樹下,吃了點乾糧,想休息一會兒往回走,不知不覺就睡著了。朦朧之中,他覺得有什麼東西輕輕推他的手臂,一驚躍起,原來是一隻大熊站在面前。

  這隻熊簡直是頭大牛,比普通熊大得多。獵人們都知道這是熊群的領袖,人們都稱它熊,平時是很少見到的。

  熊見少典醒來,連忙跪在地上叩頭。少典以為它乞求獵物充飢,拾起一隻山雞扔給它。它卻不理,只是叩頭。熊見少典不懂它的意思,就調轉身子臥伏在少典胯下,擺擺頭,輕聲吼叫著,示意少典騎在它身上。少典見熊反覆這樣做,眼裡似乎還流著淚,猜想定是有急難事求他,就背起弓,拿著箭,騎上了熊的脊背。

  熊馱著少典在山中也不知奔走了多少路,進入了一條陰森的大峽谷,才漸漸地放慢了腳步。它全身也戰慄起來。

  這峽谷裡盡是參天古樹,密密麻麻,陰陰森森,不見天日。熊一邊走,一邊四處張望,似乎怕什麼會一口吃掉它。

  熊慢走了約有三五里路,來到一片平坦的青石上停了下來。青石旁有一棵白果樹,高十數丈。熊靠在大樹上,靠靠樹,擺擺頭,輕聲叫叫,示意少典爬到樹上。

  少典揹著弓箭,攀援樹幹而上。熊站在樹下抬頭仰望著他。當他爬到樹脖想停下來時,熊搖搖頭,舉起前掌直指樹頂,示意他再往上爬。少典又往上爬了爬停住,騎在一個樹杈上。熊圍住大樹走了一圈看看,又跪下叩頭,然後離去。

  太陽落山了,少典就在樹上歇宿。一夜無事,直到第二天黎明時分,少典看見平坦的青石上有兩道亮光閃爍,也看不清是什麼怪物,又過了一會兒,才看清那是一頭巨獸。它身軀龐大,全身毛色烏黑,正靜靜地站在那裡,似乎在等候著什麼。

  又過了一會兒,天大亮了,從峽谷那頭走出一群熊來,有百餘隻。最前頭的那隻特別大,一望便知那就是昨天馱他來這裡的那個熊,正領著熊群慢慢向這裡走來。

  它們排隊走到巨獸面前,一齊趴在地上,聽從擺佈。巨獸走進熊群,撲殺了兩隻,當場吃掉。之後,熊群才戰慄而去。

  少典目睹了獸中這一悽慘景象,終於領悟了熊的心意:請求他除掉這頭巨獸。他取弓抽箭,拉滿弓,居高臨下,連發三箭皆中。巨獸負傷,環顧四周,不知箭從何處來,大聲狂吼。樹木被震得嘩嘩作響,如颳了一陣大風。

  少典見三箭未中要害,就從樹葉中露出身子,朝巨獸連喊兩聲,引它走近前來。巨獸看見少典,瘋狂撲到樹下,朝他吼叫。少典急忙拉滿弓,對準巨獸喉嚨嗖地一箭。巨獸中箭後狂蹦亂跳,折騰了好大一陣,才氣盡死去。

  過了片刻,熊走來,一步一望地走到巨獸身邊,用爪觸觸屍身,得知它確實死了,才仰天大吼。頃刻間,熊群從谷底奔來,有數百頭之多,它們齊聲大吼,像似歡呼勝利!聲震峽谷,遠傳數十里。

  之後,熊群一齊下跪,朝大樹叩頭。熊走到樹下,再次朝少典下跪,並示意少典從樹上下來。

  少典會意,忙從樹上下來,騎上熊背。

  熊馱著少典在前,熊群列隊隨後,送少典又回到他歇息的那棵樹下。熊再次跪地叩頭,熊群也都伏地叩頭,然後才依依別離而去。

  從此,少典成了熊的救命恩人,與熊交上了朋友。只要有用到熊的地方,走到那棵大樹下學熊大吼三聲,馬上就有熊出來供他役使。有一年,居住在箕山***今禹州市南***的狼部落向北擴充套件。與少典部落發生了衝突。少典部落被狼部落打敗,失去了不少土地,損失慘重。後來,少典到那棵大樹下學熊叫三聲,幾千只熊從深山密林中奔來。少典帶著這些熊趕走了狼部落人,奪回了土地。因為熊幫助少典部落重建了家園,熊最勇猛,少典就把少典部落改名為熊部落。熊部落的人,感到自己有熊相助,很安全,經常對外部落人誇耀說:“我們有熊。”這樣久而久之,大家都稱少典部落為“有熊氏”或“有熊部落”。再後來,這個部落逐漸強大,發展成為有熊國,少典就成了有熊國的國君。

  有熊氏簡介:

  有熊氏居軒轅之橋山,號軒轅氏,因治理洪水,故稱為河伯。娶胡謝夫之女宓妃,又稱娶洛神河伯之女,生子少典氏。故稱有熊氏少典自治。建國於嵩嶽東偏裴裡崗,即今許昌石固故城遺墟。

  根據記載,黃帝來自有熊氏一個分支。祝融之墟又名有熊之墟。黃帝被認為為中華民族的始祖,生於軒轅之丘,號有熊氏、軒轅氏,是有熊部落首領,傳說中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中的第一個。黃帝也被道教尊為道家之祖,在道教中有特殊的地位。

  有熊氏稱謂見於戰國的《世本》:"少典生軒轅,是為黃帝,號有熊者,以其本是有熊國君之子故也。"可見黃帝是出於有熊國少典之後。根據《國語·晉語》載:"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可見炎黃都是少典部落的分支。

  有熊國的疆域,文獻沒有明確的記載。但是我們可以看看有關黃帝活動的記載,或後世的傳說,或有紀念性建築的分佈情況,對我們瞭解其疆域或許是有幫助的。

  根據傳世史書,五帝時代的框架大致為:公元前2100~前2150年為帝舜代;公元前2150~2550年為帝嚳***包括堯***代;公元前2550~前2900年為顓頊代;公元前2900~前4420年為黃帝時代。黃帝10世1520年,顓頊9世350年,帝嚳10世400年***包括摯和堯***,帝舜1世50年"。

  古本《竹書紀年》說:"黃帝至禹為世三十。"禹與舜為同時,也可以說黃帝至舜為世三十。黃帝10世、顓頊9世、帝嚳***包括堯***10世、帝舜1世,合起來正好30世。這樣把五帝的積年在中國歷史長河中定位在公元前2100年到公元前4000年之間,大體上延續了約2000年。有了這一個巨集觀的概念,五帝時代在中國歷史階段上的位置就比較清楚。黃帝時代約1000多年是與仰韶文化相對應,具體說即與仰韶文化廟底溝型別和大河村型別相對應。

  《中國文物地圖集·河南分冊》提供了一個大河村型別的分佈情況,鄭州市地區發現71處,其中市郊11處、滎陽14處、新鄭10處、登封9處、新密8處、鞏義17處、中牟2處。與鄭州轄區臨近的還有禹州4處、長葛4處、尉氏6處,總共85處。應該說明的一點是,各市縣的數字並不很準確,如果認真進一步調查肯定還有不少發現。大河村型別已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近20處,經過發掘的主要有鄭州大河村、後莊王、林山寨、西山古城遺址、滎陽青臺、點軍臺、長葛石固、新鄭唐戶、禹縣谷水河等。在新鄭重點發掘了唐戶遺址,這處遺址54萬平方米,位於新鄭城南13公里的唐戶村,潩水河和九龍河匯流的夾角臺地上。遺址的中部和東部主要是大河村型別仰韶文化堆積,早於大河村型別的廟底溝型別仰韶文化遺物也有發現,同時還發現有大汶口文化遺物。說明這處遺址在大河村型別之前已有人居住,在大河村型別時期大汶口文化也流傳到這裡。就在這唐戶遺址的附近,傳說稱為"黃帝口"是值得思考的。

  依據《中國文物地圖集·河南分冊》公佈的資料,把鄭州地區大河村型別仰韶遺址組合了4個聚落群。滎陽聚落群:共29處聚落遺址。鄭州市郊與滎陽市連為一體,其聚落遺址主要分佈在枯河、賈魯河、索河、須水河區域內。鄭州市郊與滎陽市16個鄉鎮分佈著27處遺址,中牟縣有2處仰韶遺址,距市郊很近,可以劃歸同一聚落群。鞏義洛河沿岸聚落群:據《中國文物地圖集》記載,共有聚落群遺址17處,通過近幾年的調查又發現了許多同時期遺址。這些遺址主要分佈在洛河兩岸的臺地上。登封、禹州潁河上游聚落群:共有聚落遺址13處。其中登封境內9處,禹州境內發現4處。新鄭、新密雙洎河聚落群:共21處聚落遺址。其中新鄭9處遺址,新密12處遺址,均在雙洎河及其支流域內,其中最大的遺址是唐戶遺址。為什麼把新鄭和新密的聚落遺址組合為一個聚落群?因為新密的聚落遺址多在市境的東部,新鄭的聚落群遺址多在市境的西部,雖然行政區劃不一,但聚落遺址緊密相接,形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聚落群整體。由此我聯想到那麼多的傳說故事都集中到新鄭、新密或許是有一定歷史緣由的。

  從大河村型別仰韶文化聚落群分佈情況看,可以說它西不過洛陽,東不過開封,南可達許昌地區,北部以黃河為界,大體這就是有熊國疆域的輪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