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邑有什麼傳奇歷史

  “干邑”是法國西南部的一個小鎮。在它周圍約10萬公頃的範圍內,無論是天氣還是土壤,都最適合良種葡萄的生長。因此,干邑是法國最著名的葡萄產區,這裡所產的葡萄可以釀製成最佳品質的白蘭地。下面給大家介紹?

  干邑,或稱科涅克白蘭地,指在法國干邑或周邊地區一種用葡萄釀造的白蘭地。干邑白蘭地必須以銅製蒸餾器雙重蒸餾,並在法國橡木桶中密封釀製2年,才可稱作干邑白蘭地

  普瓦圖***Poitou***、拉羅謝爾***La Rochelle***和昂古莫瓦***Angoumois***地區的美酒,釀自品質上乘的葡萄,自十三世紀起就不斷被販運到北歐各國,並受到英國人、荷蘭人、斯堪的納維亞人***包括挪威、瑞典、丹麥、冰島***的青睞。

  到了17世紀,一些商人為了海上運輸方便,便將葡萄酒蒸餾後再運走***蒸餾之後的葡萄酒稱為“生命之水”***。這樣,葡萄酒的重量和體積減少,不僅節省了運費,而且因為經過蒸餾以後度數提高,在長途運輸中也不易變質。有些蒸餾酒一時運不走,就儲存在橡木桶裡。後來人們發現,這種蒸餾葡萄酒在橡木桶裡儲存一段時間後,變成清澈的琥珀色,而且更加香醇可口,干邑白蘭地就這樣誕生了,干邑地區也因此而成為世界聞名的葡萄酒交易中心。

  13世紀

  由於方便的航運條件,干邑地區成為繁忙的商港,從荷蘭、英國及其他北歐國家來的船隊紛紛到此採購食鹽。後來,這些商人又增加了從普瓦圖葡萄種植區***Vignoble de Poitou***販運葡萄酒的業務。這些早期的葡萄酒貿易促進了夏朗德地區***Charente***的經濟發展,葡萄種植區也逐漸向法國中部發展,延伸到聖東尼***Saintonge***和昂古莫瓦***Angoumois***地區。此時,干邑地區的葡萄酒貿易已經相當發達,成為其自十一世紀以來的鹽貨生意之外最重要的商業活動。

  16世紀

  荷蘭船隊來到干邑地區和夏朗德港口採購著名的“香檳地區“和“邊林地區”的美酒。為了方便海上運輸,荷蘭人便在文章來源酒之園干邑地區開設了蒸餾所,把葡萄酒蒸餾濃縮後再運回荷蘭。蒸餾後的酒荷蘭語稱為brandwijn,意思是“燃燒的葡萄酒”,英語稱為Brandy,直譯為白蘭地。到達目的地後,人們再兌水稀釋復原了飲用。

  17世紀

  17世紀初,干邑地區出現了二次蒸餾法,使得當地的葡萄酒可以先通過蒸餾變為“生命之水”,這樣在長途海運中便不易變質,同時,由於蒸餾濃縮後酒的體積和重量減少,這樣也可以節省運費。

  最初的蒸餾器是由荷蘭人帶到夏朗德***Charente***港口的,隨後,蒸餾器不斷改良,最後,法國人掌握了這種技術,並將之改進為二次蒸餾法。

  由於船期的延誤,有時候人們只好把蒸餾酒***“生命之水”***儲存在橡木桶***由利穆贊地區***Limousin***的木頭所制***裡。後來,人們發現這種酒在橡木桶中儲存的時間越久越香,甚至可以直接飲用。

  18世紀

  從17世紀末18世紀初開始,為了滿足市場需求,干邑地區的很多城鎮都建立了貿易中心***大多數都是盎格魯撒克遜人***Anglo-Saxon設立的***,有些至今仍然存在。他們收購蒸餾酒***生命之水***,然後出售給與荷蘭、英國、北歐甚至是美國和遠東的買家,並與這些買家建立長期合作關係。

  20世紀

  葡萄蚜蟲災害席捲歐洲後,由於白玉霓***Ugni Blanc ***對根瘤蚜更有抵抗性,因而逐漸取代了傳統葡萄品種如鴿籠白***Colombard***和白福兒***Folle Blanche***,如今白玉霓佔據干邑地區90%以上的葡萄生產。1909年5月1日,政府明確劃分了生產“干邑”的區域。從1936年開始,“干邑”這個詞只能用於干邑地區出產的白蘭地。二戰期間,為了儲存干邑,建立了葡萄酒與白酒分配局。戰後,該局被“法國干邑行業局”***Bureau National Interprofessionnel du Cognac***所替代,1948年Station Viticole歸於該局屬下。從此以後,干邑釀造過程的每個環節都要按照規則進行,以保證其品質,也使其知名度愈來愈高。

  21世紀

  干邑被出口到150多個國家。在世界的各個角落,從遠東到美洲,在歐洲各國,干邑都是精品的代名詞,是法國及其生活藝術的象徵。和所有奢侈品一樣,干邑的成功源自全球化的市場。面對來自全球的日益激烈的競爭,干邑生產商竭盡所能小心翼翼地保護著干邑無與匹敵的品質與獨特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