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傳統文化手抄報圖片

  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淵遠流長。如何做一份傳統文化的手抄報呢?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了,供大家閱讀和參考。

  欣賞

  1

  2

  3

  4

  5

  小學生傳統文化手抄報資料1

  詩歌的傳承去年年底,一場特別的詩歌朗誦會吸引著人們的關注。這場主題為“日常生活,驚心動魄”的朗誦會之所以特別,是因為朗誦者不失朗誦家,而朗誦的詩歌亦不是來自詩人的手筆。

  平凡的百姓們在臺上朗誦著它們自己的詩歌,令我不禁想起詩歌的源頭。《詩經》作為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其中不少詩歌就是從民間收錄而來的。它們或是農民們勞作的號子,或是祭祀時對天神的祝詞,是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的創作亦表達著百姓的心聲與願望。

  是從何時起,詩歌成為了一個高遠而不可及的事物?不知何時,詩歌再不是日常交談間的常客,也不是酒桌上興起之時助興的言辭,它離我們的生活是那樣遙遠,遙遠到只能在書本與卷子上勉強分辨著字間的含義,遙遠到我們會在身邊人做出詩時感到驚奇。在生活中,且不提對音韻用字要求甚多的古詩,就連近代白話詩都很少見。會讀詩的不敢寫詩,會寫詩的不敢當眾拿出來給大家評賞,而愛好賞詩的不知能有幾人。千年的詩歌傳承到此彷彿已有斷裂之像,而我們,眼睜睜地,無能為力。

  幸甚,詩歌之魂並未從我們心中真正消失,而一場別開生面的朗誦會就是一個見證。陽春白雪也許已經失傳而不可聞,“下里巴人”卻依舊在百姓的心間流承。詩歌從浮華又歸於最初的模樣,重新自文人墨客手中迴歸到百姓的生活。農婦、理髮師、工人……它們的語言也許粗糙他們的詞文也許幼稚,但他們將生活凝成了詩歌,而這正是詩歌最本質的奧義。

  詩歌並未遠離我們,當我們歡喜時,我們要歌唱,而我們的言語,就是詩歌的傳承;當我們悲傷時,我們要吶喊,而這情感,是千年的共鳴。詩歌從酒宴中,從集會上隱去,隱藏在我們日常的生活裡。這裡才有著詩歌真正的傳承,遠離那華麗辭藻下,是生活的真諦。

  小學生傳統文化手抄報資料2

  中國傳統禮儀文化的傳承

  上下五千年,中國一路風塵僕僕走來,腳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蘊。但在今天,一提及中國傳統禮儀,大多數人並沒有什麼清晰概念,甚至則一位這種傳統禮儀人化是過時的東西。因此,中國禮儀文化正在遭受著史無前例的以往與不屑。

  然而,中華民族傳統禮儀文化是中國人民幾千年來處理人際關係的實踐結晶,是人與人之間行為規範的準則。

  楊時與他的學友遊酢為求的正確答案一起去老師家請教。時值隆冬,天寒地凍,來到程家時,適逢先生坐在路旁打坐養神,楊時二人不敢驚動老師,就恭恭敬敬立在門外,等候先生醒來,過來良久,程一覺醒來,從視窗發現侍立在風雪中的楊時,只見她遍身披雪。腳下雪已有一尺多後了。此後,“程門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

  禮儀是律己,進人是一種規範,是表現了對他人的尊重。古人云“不學禮,無以立”文明禮儀不僅是個人素質、教養的體現,也是個人道德和社會公德的體現。

  東漢黃香僅僅九歲,就懂得尊老愛幼,孝順父母。在冬天嚴寒之時,就用自己的身體將父母的被子溫暖後,再請父母安寢;在夏日炎熱之際,則用扇子給父母扇涼驅蚊,以侍奉父母安寢。黃香溫席是在中國傳統孝之禮儀,孝順父母,從小事做起。

  近百年來,由於種種原因,一些優秀的倫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如今的人們已經有了較之過去更為雄厚的經濟基礎來孝敬老人,心已經沒了,孝敬父母不是有心無力,而是有力無心。

  唐朝貞觀年間,西城回綸國是大唐的藩國,一次,回綸國為了表示對大唐的友好,派使者帶一批珍寶見唐王,其中最珍貴的是白天鵝。途中,白天鵝不謹飛走,使者只拔下幾根鵝毛,卻沒能抓住白天鵝,使者在擔心害怕之餘吧鵝毛獻給了唐太宗,唐代宗並沒有怪罪他,反而覺得他忠誠老實,不辱使命,從此,“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的故事幹為流傳開來。

  中國傳統禮儀,應是體現精神價值的生活方式,傳錄它可以使我們的禮儀化發揚光大。

  傳統禮儀畢竟是中國傳續了幾千年的血脈,若血脈堵塞,中國只能被稱為是一個現代國,而不能稱其為中國了。中國傳統禮儀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國人和海外人引來容耀和自豪,它是中華民族重要的凝聚力,沒有它,國人將迷失自我;沒有它,中國便只剩下一個空殼。

  縱觀古今中外各國發展,世上沒有一個民族失否定自身傳統禮儀的,沒有任何一個民族會認為自己的優秀的傳統禮儀是過時的,有害的。而傳來中國傳統禮儀文化。是每個華夏兒女的責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無愧地大聲說:“我是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