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速度記憶能力***2***

4***學習負擔要適當,注意文理交替

  一次學習的材料數量越大,學習後記住的百分率也就越小。或者說,學的內容越多,遺忘的百分率也就越高。為什麼呢?因為一次學習的內容過多,容易引起大腦的過度疲勞,產生抑制,造成學習成績下降。一次學習的內容太多,要記的東西就多,不僅容易造成記憶困難,還會動搖記憶的信心。因此,在每次給自己安排學習任務時,不要使負擔過重。

  有的學生學習外語,不靠及時複習,只在考試之前搞突擊,集中背單詞、片語、句型和課文,因為要記憶的知識量太多了,因此效果極差。有的學生學習起來,一坐就是一天,弄得頭昏腦漲,記憶的效果很差。

  要想提高記憶的效率,在學習內容的安排上還要注意文理交替。

  什麼叫文理交替呢?就是不把內容相近的科目集中在一起學,而是將文科和理科相互交錯安排。

  為什麼要這樣做呢?一是學習內容相近,大腦皮層工作的部位也比較相近,長時間使用同一部位,造成區域性腦細胞內物質的消耗和廢物的積累,因而提前產生疲勞。長時間學習內容相近的學科,造成學習上的單調刺激,就如同聽單調的下雨滴水聲或鐘錶的“嘀嗒”聲一樣,容易引人發睏,產生睡意,或者叫產生抑制,再堅持學習下去就困難了。二是由於將相近的科目和同類的材料放在一起學習,使大腦中的神經聯絡也比較接近,產生重疊、交錯,因而引起回憶時的混淆和差錯。意義與寫法相近的名詞、意義相近的概念,都容易產生混淆就是這個道理。善於學習的學生,在安排學習內容時,很注意文理交替,以減少相互干擾。例如,學完語文看物理,做完數學看歷史等等。當然,在學習過程中,若穿插上文體活動,進行積極的休息,對記憶也是十分有利的。

  5***分散學習法

  在基本理解的基礎上,要想把所學的內容記住,在學習的時間安排上,可採用不同的方法。

  一種是集中學習法,就是在集中的時間內,不斷地反覆地學習,直到記住為止。

  另一種是分散學習法,就是把學習時間分隔成幾個階段,階段之間又有一定的間隔,然後,在這幾段時間內反覆學習。

  例如,背一篇古文,開始用點時間把古文翻譯一下,排除字詞障礙,然後開始背誦。根據經驗,計劃拿出1小時用來背誦,對這 1小時的安排又可以有兩種方法:

  一是採用集中學習法,就是在 1小時之內,不斷地反覆地背;二是採用分散學習法,就是把背誦的時間分在幾次進行,如每天背20分鐘,在三天背完,總的背書時間還是1個小時。可是,隔一段時間檢查記憶的效果時,發現分散學習法的效果明顯優於集中學習法。

  為什麼分散學習法的效果好呢?現在有這樣的解釋:一個學習過程,如果相對地分為前、中、後三個階段,那麼,前面的學習活動會影響後面的學習活動,心理學上叫前攝抑制。例如,剛看完電影,立刻做功課,注意力常常難以集中,就是因為前面的活動雖然表面上結束了,但這個神經活動並沒有停止,還要持續一段時間,從而使後面的學習活動受到干擾。前面活動引起的興奮越強烈,對後面學習活動的干擾也越大。同樣,後面的學習活動也會影響到前面的活動,心理學稱之為倒攝抑制。例如,記外語單詞,本來已經記住了,如果接著又學了幾個意義相近的單詞,結果前面的單詞反倒忘了或記不清了。生活中也有這樣的情況,本來想說一件事,還沒說完就被別人講的另一件事打斷了,等別人講完後再想說自己剛才想說的事時,卻一時想不起來。這是由於後面的活動產生的興奮,抑制了前面進行的活動所引起的。

  這樣看來,在學習過程中,處於中間階段的學習活動,有可能受到前後兩個方面的干擾。而學習過程剛開始的階段,不受前面的干擾,學習最後階段不受後面的干擾。實踐證明,在學習過程中,總是開頭和結尾階段的學習效果好。不少學生一早起來,記外語單詞、背誦課文取得較好的效果,其原因,除了早晨頭腦清醒、精力充沛外,更重要的在於早晨是一天的開始,學習活動不受前面的干擾。也有的學生晚自習或睡覺前記憶外語單詞和背課文的效果好,這是因為背完後就休息或睡覺,不再受其他活動的干擾。

  分散學習法效果好的原因是增加了學習過程中干擾少的首尾階段,同時,由於每次學習時間較短,也不容易引起大腦細胞的疲勞。集中學習法效果差的原因,除了首尾少、干擾多以外,還在於連續集中學習相近的材料,容易使大腦細胞疲勞,神經聯絡產生差錯。

  在採用分散學習法學習時,要掌握好間隔時間。間隔的時間太長容易造成遺忘,間隔的時間過短,又容易受到干擾。有的研究認為記憶同樣的材料,各次間隔為半小時,需要反覆習學習11次,才能熟記;當各次間隔為2小時時,需要反覆學習7.5次,才能熟記;當各次間隔為10小時時,只需反覆學習5次就能熟記。

  在學習過程中,要根據學科特點和本人特點,通過學習實踐,掌握好學習的間隔時間,根據遺忘先快後慢的特點,開始各次間隔的時間可以短一些,以後則可以逐步加大,如果材料太難,則可以有較多的間隔次數,學習材料如果比較容易,內容又比較少,則間隔次數可以減少。

  6***嘗試回憶法

  中學生都想將所學的內容記住,但用什麼方法記憶效果好呢?常見方法一般有兩種。

  一種是單純地反覆地念、寫、看,這種方法叫單純重複性識記方法。

  另一種是在重複識記的過程中,回憶再現。換句話說,就是在背記的過程中,不斷地自己“考”自己。考的方式很多,主要是採用自己複述、自己默寫等方式。例如,在熟記外語單詞的過程中,可以看著英文默寫中文,也可以看著中文默寫英文,然後加以對照,把不對的更正過來,接著再背。背誦課文時,也可以不斷嘗試著自己背,或者請別人幫助核對,背得不對時,再看,再記。記憶一個問題的答案時,可以在理解的基礎上將內容概括成幾個要點,然後去識記,並不斷地嘗試著獨立地複述,直到背熟為止。實踐證明,在學習過程中,採用嘗試回憶法能大大提高記憶效果。

  不少學生在學習時,一遍遍地看書,很少合起書來回憶一下書中的要點、思路或公式等等。結果書一看就懂,一放下就忘。由於書一看就懂,不費腦筋,所以大腦興奮不起來,常看到有的學生看著書就睡著了。如果在學習時不斷嘗試回憶,把想出來的內容先寫在紙上,然後再看書,使頭腦處於一種積極活動的狀態,那麼記憶效果一定會很好。

  當然,有的學生擔心嘗試回憶太費時間,實際上嘗試回憶所用的時間是越來越少。表面上看嘗試回憶是一種“資訊的輸出”,實際上資訊在“輸出”的過程中,又被進一步加工和強化了。嘗試回憶次數越多,記憶越牢。如果急於趕進度,每天不去回憶舊內容,看來天天學了不少新內容,但實際上忘記的內容也一天天多了起來。如果算總賬的話,還是嘗試回憶法的收穫大,花費時間少,記得多。

  7***綜合學習法

  如果面對一份內容多,範圍大的複雜學習材料,採用什麼方法才能獲得較好的記憶效果呢?

  一般採用三種方法:

  ***1***分段學習法

  把內容平均分成幾部分,然後安排在幾個單元時間去識記。這個方法對記憶很有好處,缺點是一開始就人為地把有內在聯絡的知識分割開了,從而影響了對知識的理解,從這個角度講,這樣做又降低了記憶的效果。

  ***2***整體學習法

  整體學習是一次識記需要記憶的內容,這對於理解和掌握知識的系統性和內在聯絡大有好處。但由於一次要記憶的內容太多,記憶最佳的首尾階段減少了,所以效果也不太好。

  ***3***綜合學習法

  這指的是開始就對整個學習內容加以理解並找出內在聯絡,然後將材料分成幾部分,分次識記,對難點著重識記,最後再綜合起來加以複習。由於開始對整個內容進行了識記,所以在識記每部分內容時,就可以掌握部分內容與全域性的關係,這對理解和記憶每部分內容很有好處。由於分成幾部分識記,可以與分散學習法和嘗試回憶法結合起來進行,從而取得最佳記憶效果。

  當然,具體採用哪種方法來記憶學習內容,還要根據具體情況來決定。如果學習內容很多,而內在聯絡並不強時,可採用分段學習法;如果學習內容不多,而內部聯絡緊密,可以採用整體學習法;而對於內容多,難度大,內部聯絡又緊密的學習材料,則最好採用綜合記憶法。

  8***要使用多種感官

  在整個識記過程中,要儘量使用各種感官。我們知道,看書用的是視覺器官,聽錄音機用的是聽覺器官,上課用的主要是視覺器官和聽覺器官,看電影、電視、錄影用的也是視覺器官和聽覺器官。

  由於使用感覺器官的差別,記憶的效果就不一樣。有人通過實驗提供了以下的資料:在單位時間內,依靠聽覺獲得的知識,可似記憶其中的 15%,依靠視覺獲得的知識,可以記憶同一內容的25%,而將視覺聽覺器官結合起來可以記憶同一內容的 65 %。

  老師講課時,通過聲音、動作、表情作用於學生的感官;如果再加上實物、照片、教具、實驗和幻燈等直觀手段,讓學生邊聽邊看,再加上開動腦筋,著重於理解,勤于思考,往往可以收到較好的記憶效果。

  學習外語時,為什麼特別強調聽、說、讀、寫呢?其中一條理由是要充分運用各種感官來提高記憶的效果。看書、朗讀、聽錄音、書寫的綜合活動,可使注意力集中,將內容多渠道輸入大腦,能很快地記住外語的單詞和課文。而有的學生學習外語,只是看書,既不出聲,也不動手,結果記憶效果很差,也有的學生拿起書,拼命地念,就是不動腦筋去想、去理解,不嘗試回憶,不採用分散學習法,結果仍然記不住,使得外語成了許多學生的老大難科目。

  有一份研究材料表明,識別一種事物使用不同的方法,識記需要的時間往往不一樣。直接看實物識記需要0.4秒,用彩色照片識記需要0.9秒,用黑白照片識記需要1.2秒,用線條圖識記需要1.5秒,用語言描述識記需要2.8秒。可見,要想提高記憶效果,應儘量去感知那些具體、形象、生動的實物,因為看實物印象深刻,往往記得比較牢固。可見在教學活動中安排參觀、訪問、看圖、看模型、看實物、看電視、看錄影、做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等,都是十分必要的。這種感知事物的方法,學得快、興趣濃、記得牢。

  不少學生有這樣的體會,通過語言和文字去了解一個實驗過程,不如親自動手做一做,看一看。親自動手做了,親自看了,就不容易忘記了。

  9***多用多練記憶法

  自覺地在用或練中去記憶,在活動中去記憶,這是最好的記憶方法,是一種積極的方法。在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僅鞏固了對所學知識的記憶,而且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這種理解的加深,又能鞏固對知識的記憶。

  留學生為什麼學習外語的進度很快呢?道理很簡單,就是因為留學生生活在異國的環境之中,生活和學習中處處要使用外語,在用中不斷強化鞏固,這對外語的單詞、片語、句型和語法的記憶和掌握極有好處。因此,想學好外語,應當創造更多地使用外語的條件,例如多讀外文書,多翻譯,多聽錄音,多用外語會話,積極參加外事活動等等,從而達到加強記憶的目的。

  在數理化的學習中,如果選的題目好,也就是在習題中包含著所學的知識內容,那麼習題做多了,有關的概念、定理、定律、公式就可以牢牢地記住了。多用、多練的方法有益記憶,這是指在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中記憶,不是靜止地去記。優秀生在考數理化之前,很少背定理、公式,因為通過平時做題,早就達到了熟練的水平,無需再突擊了。

  可以這麼說,大腦“貯存庫”內的知識,不僅不會因為經常取用而減少,反而會因為經常取用而越來越牢固地貯存在更加科學的地方,以備需要時迅速地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