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名篇讀後感受

  人生難免有低谷,需要一些勵志類的小說或書本來激勵自己,讀完這些文字你肯定會有勵志的想法。那麼接下來由小編為你帶來,歡迎閱讀。

  篇一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主人公是保爾·柯察金。保爾既是一名革命鬥士,又是一個普普通通、、有血有肉的青年人。保爾是蘇聯第一代共青團員的縮影。他的個人命運與十月革命與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命運緊密聯絡在一起,保爾精神的主要之點在於他對革命理想的無限忠誠、百折不撓的戰鬥精神和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他也做過傻事`錯事,犯過軍紀,在生活中、愛情上也有過失望和悔恨,在陷入絕境的時候,他也曾一度動搖絕望。但正如保爾自己所說,“這都是由於缺乏經驗,由於年輕,然而多半是由於無知造成的。”

  保爾·柯察金這一形象可敬而尤可親。他既是一個特定歷史條件下的革命英雄,又是一個超越時空侷限的人性英雄,人類精神世界中的永恆強者。保爾·柯察金關於人生意義的許多哲理性思想已成為我的人生箴言,特別是他那段關於“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每個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回憶往事的時候,他不會以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愧;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全部經歷,都已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鬥爭。’”的名句將成為我的座右銘和樹立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座標。

  篇二

  《給孩子幸福一生的勵志書》是一部以全面提升中國家庭教育水平和培養孩子綜合素質為目標,從賞識,呵護孩子的夢想,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引導孩子求知好學,幫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給孩子一個健康心理等方面著手,以經典的教育故事為主體,探討了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並凝聚出閃光的教育智慧。細細的讀了這本書,我受益非淺。下面我就談談一點感受:

  孩子需要體驗失望:醫療專家強調說,七十年代的心理學堅持要滿足孩子的願望,避免讓他們的美夢落空。於是城市中的富裕家庭往往培養出一批“小霸王”,這種孩子什麼都敢說,什麼都敢要。倘若父母拒絕他們的要求,孩子馬上就變成一副無賴樣。他們相信擁有是他們的權利,覺得自己是公主王子,理應得到這一切而無需說個“謝”字。這種培養方式不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

  把要東西的權利交給孩子,這遲早會讓父母后悔的。因為一個充滿慾望、撒潑任性的孩子是不幸福的。童年的幸福不僅僅是有玩具、愉快和無憂慮的生活,同時也包括要懂得失望的感覺。

  失望是生活的一部分,是某個時刻你必須面對的東西。一個從來沒聽過“不”字的孩子,是不可能承受失望的感覺的,這種情況將會使他變得脆弱、不成熟、有暴力傾向和染上壞毛病。

  父母親的一個“不”字破滅了一些東西,但同時也建立了一些東西:劃出了界限,重要的是這些界限是有道理的,而不是專制主義的。

  父母如果不能夠正確評價孩子的要求,判斷他們要求的合理性,而只是一味滿足他們的話,可以想像,孩子當然從此生活在盼望之中,哭著喊著,等待能夠滿足他的要求。然而遲早會有一天,父母會厭倦的。

  孩子是一個正在成長的個體,他們會試著去找到界限。家庭是孩子成長的地方,應該向他們灌輸適應社會環境的積極向上的生活方式。

  篇三

  我讀過一本名人勵志書,裡面有一篇《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讓我心情很激動。

  這篇故事寫的是周恩來在12歲時立下的遠大志向。當校長問學生為什麼而讀書時,有人說“為明理”,有人說“為做官”,也有人“為掙錢”“為吃飯”,只有周恩來的這句“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回答擲地有聲,時至今日,仍令我熱血沸騰。

  正因為周恩來心裡裝著整個國家,整個民族,併為之而奮鬥終生,所以他才成就了偉大的事業。他的鏗鏘的話語時刻縈繞在我的身邊,強烈地震撼著我的心靈。

  在這個充滿競爭的時代,我們更要努力學習發憤圖強,為建設一個全新的,更加富強的中國而努力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