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汽車黑科技介紹

  日本作家賀東招二曾經於1998年創作了一部輕小說叫做《全金屬狂潮》,作品以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美蘇冷戰的現實世界為背景,但描述的故事卻是凌駕於現實之上科幻又神奇的半架空世界,黑科技一詞也是最早出現在這部作品中。

  通常情況下,我們會把現階段無法實現或根本不可能產生的技術或者產品統稱為“黑科技”,其標準是不符合現實世界常理以及現有科技水平。黑科技雖沒有科學依據但很厲害又掛著科技名義,用起來和魔法一樣神奇。

  經過十多年的延展,黑科技逐漸引申為以人類現有世界觀無法理解的獵奇物,尤其在科幻電影中頻頻出現。這其中,汽車由於和我們日常的生活息息相關,順理成章變成了各路科學家天馬行空探索的領域,如《007:擇日而亡》中掛載眾多武器的阿斯頓馬丁、《黑衣人》中K、J兩人駕駛的獨輪車。

  儘管科幻電影中這些對汽車的改造遠超常人知識所能及的範疇,但其實也有很大一部分是有著科學依據的,甚至有不少汽車黑科技已經融入了我們的生活,這些眼花繚亂的黑科技當中到底有哪些是真正靠譜,哪些又是純粹的概念呢?讓我們一起來盤點一下。

  隱形技術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幾個德國工程師曾經對一輛賓士車做過“隱身”改裝,當然這裡的“隱身”並非魔幻故事中肉眼看不見的狀態,而是用隱身塗裝的邏輯試圖營造一種形而不見的視覺效果。

  它在汽車駕駛座一側鋪 LED 顯示屏,然後在另一側裝上一臺單眼相機。當相機處於實時拍攝狀態時,可以隨時將畫面傳回到與其相連的另一側 LED 螢幕上,從而實現隱身的效果。

  由於這種技術難度非常大,目前還沒有投入到商用領域,在精度上也並不算太高,仔細觀察仍舊能夠看出破綻,但卻給未來的隱身技術提供了突破的思路。

  生物識別解鎖技術

  生物識別解鎖技術包含聲紋識別、指紋識別、虹膜識別等在內的所有識別人體資訊的技術。就拿智慧手機為例,市面上包括iPhone在內的一系列智慧手機,幾乎都配備了語音識別、指紋解鎖。對於虹膜識別這類成本較高的,目前僅有Lumia 950等少量機型才配有此功能。

  以上三種技術均是利用生物識別取代此前繁瑣的密碼,在其安全性上各有特色,將這些技術從智慧手機遷移到汽車產品上,現階段技術難度並不大。

  不過如果想要和電影中所表現的那樣,用安全帶檢測心跳、儀表盤追蹤眼球、方向盤來監控呼吸,以人類現有的技術還無法完成。

  無人駕駛

  無人駕駛的概念並不新鮮,只不過這項技術隨著谷歌等網際網路公司的介入又重新回到了人們的視野。作為此項技術研究的先行者谷歌,其無人駕駛汽車的測試車輛已經行駛在加州的路上,特斯拉的創始人馬斯克也在前不久親臨中國發布了無人駕駛系統7.0。

  與網際網路公司和新興廠商在無人駕駛領域頻繁的動作相比,賓士等一些傳統車廠雖然沒有收穫到足夠的關注度,但其長期以來對於輔助駕駛、自動駕駛功能的研究要遠比前兩者紮實,例如定速巡航、自動剎車、360度全景攝像頭等功能早已配備在了新一代賓士S級車型當中。

  智慧公路

  相比車輛本身的黑科技,智慧公路才是對未來交通的終極構想。荷蘭Roosegarde工作室就有一項設計,可以將公路表面變成一塊可傳達資訊的超長“螢幕”。簡單來說,這種技術基於一種特殊塗料,在吸收太陽能的同時,還能感應到溫度變化,白天吸收太陽能,夜晚代替路燈照明,目前已經被應用在荷蘭多條公路上。

  可以預見,未來的智慧公路當中將整合大量感測器,只有以此為基礎才能實現車與車之間的互聯,車與城市網際網路之間的互聯。但唯一的缺點是這種規劃太過長遠,僅憑一家汽車廠商是遠遠達不到的,需要社會各方的共同努力。

  無線感應式充電樁

  特斯拉的出現讓電動汽車成為一種新時尚,以賓士、大眾和雷諾為代表的多家傳統汽車廠商,都加大了在電動汽車領域的研發。而對於電動車最重要的部分莫過於電池和充電樁,由於技術瓶頸短時間內只能使用鋰電池,所以無線感應充電樁變成了另一個研發重點。

  目前,賓士、高通及美國電信均在研發電動汽車的無線充電站,通過在道路及汽車上安裝電磁充電線圈,來實現無線感應式充電。這種形式不僅更節省空間,充電效率也會顯著提升,不過這個概念還尚未普及。

  手勢控制

  在大多人的印象中,手勢控制從來只有在概念車中才會出現。這項技術可利用內建感測器檢測司機所執行的各種手勢動作,然後將其轉換成控制輸入,新一代的寶馬7系的iDrive駕駛系統上便融入了這項黑科技。

  在駕駛過程中,如果你想開啟某個應用只需要在空中描繪出對應的圖案。拋開成本不談,這種新一代的人機互動方式在高階車型當中的確非常值得嘗試,但讓手脫離方向盤的操作毫無疑問會分散使駕駛員的部分精力,駕駛安全問題是這項黑科技面臨的考驗。

  增強現實擋風玻璃

  “增強現實”技術也稱為AR,是一種把由計算機生成的虛擬資訊融合到使用者所要體驗的真實環境中的一種技術,其目的在於實現對現實世界資訊的補充。近年來,不少汽車廠商開始將擋風玻璃的發展方向轉向AR技術的應用。

  不過要說到這項應用鼻祖,要追溯到1988年,通用汽車在當時推出了一款平視顯示器。在AR技術的幫助下,整塊擋風玻璃轉化成巨大的電腦顯示器,通過與汽車身上的紅外攝像頭、雷達等感測器相連,為駕駛者提供現實世界的各種有效資訊,比如汽車行駛方位,社交媒體資訊、路況提醒等。

  將水變油

  人類對於新能源的探索一直不遺餘力的進行著,奧迪就通過二氧化碳和水為燃料研製出了一種全新的e-diesel燃料,據說這種燃料是利用水和二氧化碳為原料生產出來的,聽上去似乎有些天方夜譚。

  它的原理是利用高溫電解技術把水分成氧和氫,在高溫高壓的環境下氫與二氧化碳進行反應,生成一種叫做“藍色原油***blue crude***”的碳氫化合物,最後會被提煉生成e-diesel。

  據悉,以二氧化碳為主要原料的e-diesel可以使用在長距離交通工具,整體的能源轉換效率高達70%。德國聯邦教育及研究部部長Johanna Wanka為了推廣這項計劃,率先在自己的公務車奧迪A8 TDI上使用。

  人類的思維意識總是有著跳躍性的特點,這從科幻電影當中就可以體現出來,但同時技術的進步也是循序漸進的,那些曾存在於想象之中所謂的“黑科技”,只有在符合科學和時代發展規律的大前提下,才有望一步步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