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山水風景作文

  萬物皆有性格,水有水的性格——靈動;山有山的性格——沉穩。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關於,歡迎借鑑參考。

  一

  對於這些自然的山水風景,我抱著一種崇敬的心情來對待它們。這些雄峻山川、瀑布,都是大自然的傑作,是最自然的形態。這些大自然鬼斧神工的作品,其中體現、流露出一種勃勃生機,煥發著無限活力,將自然生態萬物聯絡在一起。山是靜的水是動的,山靜自有肅穆之美,水動亦有柔清之美,這一動一靜的結合,陶冶著你的心靈,這最自然、最純真的景象,將你的心靈昇華,在這返璞歸真的寧靜之中,拋開塵世間的一切煩惱,這才是對這山、水、水、山的真正體會。

  古人在文學作品中對山水的描繪有不少,有杜甫的《春望》寫的是泰山的雄偉壯麗,蘇軾的《題西林壁》,寫了廬山山石風光因角度的不同而呈現出各種不同的景象。這些古詩詞文,篇幅雖然短小,當時沒有照相機將這些美景記錄下來,但細細品位這些古代文學作品並加以想象,還是可以想象得到這些風景的絕妙之處。

  我覺得現在實在是太遺憾了,現在沒有多少人去關注這些山水風景,只是沉溺語現實的物質生活中。這些人的思想太低俗了,不能夠去細細體會、好好珍惜這些絕世的風景。不過還是有一些有良知的人,能夠把這些絕畫記錄下來,供大家回憶、珍賞。我真要謝謝這些人,給了我們看這些山水最後一眼的機會。雖不指導他們怎麼把這些風景取到的,但我知道這些風景現在很難尋了。這可能是我們在被汙染之後的地球上對它們最後的回憶了,尋找這些我們曾經擁有卻不珍惜的大自然給我們的禮物……最近我在學校剛剛學習了一篇古文《答謝中書書》,我讀完之後感慨萬千:原來也有古人把風景寫得這麼好啊!看來,能夠不止我一個。他們也許不會想到,未來的世界會是這個樣子,而我也更不會想到,只有已故的古人能和我成為知己,和我一起鑑賞這絕世的風景……

  ——僅此紀念即將絕世的風景

  二

  山之仁,在於涵納了蒼天古木,也收容了遍野小草;孕育了豺狼的凶吼,也滋護了弱小的悲嘯;或者環抱雙手,讓流水變成湖泊,或者裂開身軀,讓瀑布倒掛前川,山謙卑地靜立著,緘默地忍受著時間的風沙輾轉的痛苦和人類的姿意給他的挫折。

  水的流動,卻更像是智慧的追求,個性並且張揚,流動便是它惟一地宿命。它並不會思索著怎樣直面擋路的頑石,而是輕柔的繞開,只讓幾縷青苔去教會頑石流水的意義。它也從不化解,任由飄零的樹葉,人類的汙穢隨著水流逝,卻從不允許它們在水面上發芽,只叫無盡的孤獨告訴他們水流的意義。在水的心中,無彼無此,遇曲遇直,一顆痛苦的小石子,就會換來水的澎湃。

  山和水並行著,讓靈魂在歲月的風沙中磨練、輪迴、遭遇。“你為何要一直流動呢?”山問,“難道萬頃良田不值得你孕育?難道萬千挫折不值得你面對?難道萬種痛苦不值得你化解?”水沒有回答,只是依然把痛苦放大,捲起千層浪,淹沒村莊,猙獰得張揚。

  “我何嘗不想面對挫折,我何嘗不想化解痛苦!”水說,“只是我必須匯入海洋,必須放大這痛苦,在無盡的流動消逝中教會人們,用幻滅的海洋告戒人們,必須謙卑地做人。”

  山沒有回答,只是打開了懷抱,讓人們躲進懷中,讓水在山腳下盤旋,讓果實在樹上生長,讓人們得以生存。

  “有多少幻滅的海洋,便有多少山的希望。”山說,“我要面對挫折化解痛苦,給人們家園,忍受一切的風霜。”

  山靜立著,水流動著。

  水,卻史無前例地凌亂,兩岸的風景,只是浪花翻起時的告別,水裡的魚兒,只是轉身的一個再見。在水裡,一切都走向終結,一切痛苦,都顯得巨大。

  三

  萬物皆有性格,水有水的性格——靈動;山有山的性格——沉穩。文化亦應有其性格,但文化的性格是什麼呢?是水的靈動還是山的沉穩?

  一直嚮往隻身前往大西北,在朔風呼嘯中追逐那消失千載的駝鈴聲;一直嚮往著能獨自下江南,在月光盈盈風拂芭蕉的夜晚,漫步在退思園中的小徑上,貪婪地呼吸著晚風送來的檀木清香。旅遊勝地、名山大川不可勝數,我之所以選擇朔風呼嘯的大西北和草長鶯飛的江南,是因為我認為只有蒼涼悲壯的西北文化與輕盈靈動的江南文化才能代表中國文化,才能代表中國文化的性格。

  我謂江南文化以靈動,水的靈動;我謂西北文化以沉穩,山的沉穩。求之於詩,若江南文化是輕盈明快的七絕,西北文化則是古樸厚拙的五古;若江南文化是李白的清新俊逸,西北文化則是杜甫的沉鬱頓挫。求之於詞,若江南文化是柳永的纏綿悱惻,西北文化則是東坡的超曠豪放;若江南文化是“楊柳岸,曉風殘月”,西北文化則是“大江東去,浪淘盡的千古風流人物”。求之於樂器,若江南文化是幽咽欲泣的二胡,西北文化則是悠揚嘹亮的嗩吶。求之於人物,若江南文化是溪邊濯足的浣紗女,西北文化則是鬢髮染霜的牧羊人;若江南文化是活潑伶俐的黃蓉,西北文化則是端凝厚重的郭靖。求之於時序,若江南文化是朵花生樹群鶯亂飛的陽春三月,西北文化則是秋風蕭蕭雨雪霏霏的深秋嚴冬。江南文化若是溫飛卿的鮮豔濃麗,西北文化則是王安石的朗肅內斂;江南文化如古箏獨奏般的淡雅清麗,西北文化則如烽煙滾滾的戰場殺伐;江南文化若……西北文化則……上天以水的靈動和山的沉穩分別滋潤著江南文化和西北文化,使得中國文化不致於太單調,太寂寞。

  我終於明白了。

  文化的性格既有水的靈動又有山的沉穩。二者如魚戲水,恰合無間,形成了輝煌燦爛的中國文化,中華文明!

  水的靈動……

  山的沉穩……

  輝煌燦爛的中國文化……

  四

  山的呼喚,喊開我寂寥的心窗;水的撥弄,擾亂我平靜的心灣。蝶兒在花中起舞,鳥兒在林間歌唱;樹木搖擺著伴奏,昆蟲拉開了響亮的合唱。靜靜地傾聽,家鄉的山水共鳴;入眼之景,無不是渾然天成的詩章。

  泗溪的水是母親柔軟的發,輕輕一撩,髮絲便順滑地從手中掙脫。泱泱地恣肆著熱情,綿綿地矜持著雍容。斗折蛇行,雖比不上黃河九曲連環的壯闊,卻也有絲帶一樣清逸、樹藤一樣多情的身影,安靜地蜷縮在自然屏障的庇護下生長。靈巧的小魚兒機敏地穿躍在著溫柔的髮絲中,一擺尾,漾起一個個圓潤的暈,盪開在波光粼粼的溪面上,湮滅在潺潺流水的沖刷下。那水呵,又如江南的綢般順意,聯想至那傳說中的忘川,儘管是朝露曇花咫尺天涯,但也同樣能夠用水,讓人忘懷一切,沉浸在這份柔情中,抒出自己心中的夢想。面對這柔情,忍不住褪下鞋襪來踏入溪水裡,攬一片蒼碧,掬一捧清冽,拾一枚潤石,讓那水底光滑的凹凸摩擦著自己的腳心,魚蝦也來輕啄著小腿。慢慢走動,劃開一層層的水波,化在水面破碎的陽光下。

  覓水尋蹤,那與水相映生輝的,便是做為屏障的群山吧。清朝詩人袁枚的“江到興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分明看見青山頂,船在青山頂上行”不正說明了這一美景麼?

  家鄉的山猶如一個龐大的酒罈,將一切的景色釀入,又用歲月將壇蓋封存。當人們偶然掀開壇蓋時,萬物生靈頃刻便醉了醉在安詳裡,醉在沉寂中,醉在連綿不斷的畫廊裡。仰首眺望,山的這一邊是濃密的大樹叢林,偶爾可以看見露出的星點屋簷;山的那一邊是風情獨特的開墾出來的梯田,立上幾棵小孤樹,樹上幾個稻草人。春秋的曼季,漫山遍野都是明晃晃的繽紛的花兒,採些來晒晒,可以泡一杯香濃的花茶。蜜蜂也是不閒地四處奔波,用它那熱情,親吻著每一片花朵。風和山總是最親密的,一個風的旋,山上的草樹便如海浪似的,一波一波地向上湧,許久不曾停下,驚開了深居在老林中的鳥,排隊直叫著衝上藍天。遠處,那山延綿不絕,連成一片濃郁的青綠色,訴說了大自然獨到的創意,恍如幻境。

  這峻山雅水是一幅清秀的天然山水水墨畫兒。幾點淡濃的墨,勾勒出偉壯的山形;清水沾筆,描繪出幾流交錯的清溪;再細點幾個墨痕,那是驚山的鳥。就這麼地欣賞,旅人歸去魂已失,匠師歸來滿錦囊。那是大自然躍動的清麗的音符,是萬物生靈哼唱的樂章。

  五

  山是高大的,看著高大的山、高大的樹,你會知道天空有多高;聽著樹葉巨集亮的聲音、鳥兒清脆的聲音,你會知道雲朵有多高;感受著樹縫中的陽光,你會知道太陽有多高--全都在山頂,在樹梢。因為高大,所以山明。

  水是柔美的。那小鎮中幾曲幾折的溪流,緩緩地欣賞著同樣柔美的地方;那春雨一絲絲,柔柔地染溼臉龐;露珠一顆顆,依偎在草尖,久久不願落下--是水的柔,水的美。因為柔美,所以水秀。

  水是活潑的。那小河中的激流,那大江中的旋渦,是多麼性急的孩子呀;顯微鏡下的分子們,又是多麼淘氣的互相追逐打鬧的小寶貝。那嘩嘩的聲音,是樂隊的演奏還是嬉笑的響動?可是精靈藏在其中?水秀,因為精靈,因為活潑。

  山是穩重的,那長滿了青苔的石頭,那挺拔高大的樹木,甚至就是這山,多少年來也沒走過半步;顯微鏡前也不能見到你的身影。穩重的你可是在思考該怎麼做才好?山明,因為思考,因為穩重。

  山是孤寂的。所以他時不時更換炫目的服裝;那朝夕變化、季節更替,也只是為了吸引愛美的你去與他做伴。有孤寂,所以山明。

  水是悲傷的,因為想家而悲傷。這遠遊的旅人,一刻兒也不停下匆匆的腳步,不換去風塵僕僕的藍衣。因為這一停下,可就想要飛奔回故鄉。有悲傷,所以水秀。

  當孤寂的山融入活潑的水,就創造出了河底那些圓圓的小精靈。他們為了留住活潑的水,將所有豔麗的服裝都展示了出來,反倒成了小丑一般,什麼顏色都有了,卻一件也沒穿全。他們被叫做"雨花石"。有水有山,所以水秀山明。

  當悲傷的水流入穩重的山,水這可憐兒的悲傷也勾起了山的悲傷,於是他們的心一齊碎了;水把頭埋入地下,山卻把心的碎片一塊塊收好。於是就有了迷亂複雜的溶洞,就有了千姿百態的石筍,就有了洞口突突的泉水。有山有水,所以山明水秀。

  當高大的山與柔美的水交織在一起,高大的山庇護起柔美的水,所以有了清潭,有了池塘;柔美的水滋潤著高大的山,所以有了花草,有了綠樹;所以山水之間有了伊甸,有了桃園。有伊甸,有桃園,所以山明水秀。

  有山,山明;有水,水秀;有山有水,所以山明水秀,所以水秀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