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羊座流星雨是什麼
白羊座流星雨是一個白晝流星雨,一般出現在每年的5月22日至7月2日之間,最大期在6月7日。讓我們隨著小編一起去了解更多關於白羊座流星雨的知識吧!
基本資訊/白羊座流星雨
正式名稱:秋季白羊座流星雨 Autumn Arietids
活動時間:9月7日-10月27日
極大時間:10月8日
極大流量***ZHR***:3-5
極大輻射點:赤經32度 赤緯+8度
簡介/白羊座流星雨
白羊座流星雨出現在每年的5月22日至7月2日之間,最大期在6月7日。輻射點在英仙座 zeta 附近,是一年之中最壯觀的白晝流星雨。
它的來源還不清楚,但科學家一般認為是小行星1566伊卡洛斯。 最早注意到這個流星雨的是在英國的焦德雷爾班克天文臺於1947年的夏天,當地球穿越星辰間密集的二條流星體流時,引發了平均每小時60顆流星的流星雨,而它的來源只像天空中的白羊座和英仙座的方向上。
但是,在流星雨發生的最高潮時,這兩個星座都是位在鄰近太陽的方向上,所以很難用肉眼來觀察這個流星雨,而在流星雨初期出現的流星也只能在日出前一小時,也就是黎明時才能觀測到。
觀測歷史/白羊座流星雨
1947年人們才觀測到白羊座流星雨,發現者是建立在英國約德爾貝克的雷達。活動從5月30日開始,一直延續到6月17日。輻射點沒有得到仔細確定,僅僅被確定在赤經45-55度,赤緯25-35度之間。
1947年之後所有的大型雷達觀測都觀測到了白羊座流星雨,瑪麗·阿蒙***Mary Almond***在1951年確定了軌道,雖然軌道傾角已經被確定為18度,但阿蒙卻仔細的研究了開始和結束的時候的軌道傾角,並指出開始的時候軌道傾角為3度,而活動結束的時候軌道傾角達到34度,這就是說軌道中心逐日遠離黃道。
2012年,流星雨將出現在11月6日至月底。
研究/白羊座流星雨
軌道傾角的疑問
軌道傾角的疑問自1951年後不斷被證實,澳大利亞、美國和蘇聯的觀測者都得到了19-38度的結果。1975年澳大利亞的觀測結果發表,為解決這個問題開啟了一扇門。
加特爾***G.Gartrell***和厄福***W.G.Elford***在1969年中旬觀測到6個可能與白羊座流星雨有關的活動,這些群的軌道傾角從2.4度到65.3度不等。他指出“這些群中的軌道傾角增加現象並沒有得到發現。”也就是說,這些不同群之間不同的變化看來就是白羊座流星群軌道問題的解決點。
流星群的日漂移的確定
同樣疑惑的還有這個群的日漂移的確定。1951年,阿斯皮那***A.Aspinall***和霍金斯***Gerald S.Hawkins***根據約德爾貝克的結果進行了分析,給出的日漂移為赤經+0.74度,赤緯+0.92度。巴羅斯***K.Bulough***利用1950-1953年約德爾貝克的資料得出的結果是赤經+0.48度,赤緯+0.30度。還有別的分析結果。戴維森***T.W.Davidson***在1956年利用約德爾貝克1950-1955年的資料得出的結果是赤經+0.47度,赤緯+0.39度。卡什切耶夫***B.L.Kashcheyev***和勒別迪內次***V.N.Lebedinets***在1960年的結果是赤經+0.7度,赤緯+0.1度。對於這些亂七八糟的結果沒有統一的解釋,有可能是因為這一個群的複雜性——這種說法在加特爾和厄福的分析中得到了一定的支援,他們認為白羊座流星雨由多個碎片帶組成,不同的碎片帶產生不同的日漂移量。
關於這個群的其他內容也不好研究。根據約德爾貝克的結果,輻射點直徑為3度,每小時流量在54-76之間。而1971年美國和澳大利亞的目視觀測結果,每小時的流量***不是天頂流量***達到1-4。
許多研究者把這個群的起源歸結於太陽系中一些複雜的小天體。第一個確定這個群軌道的阿蒙認為,這個群的另外一部分將在7月28日與地球軌道相交,預計的輻射點位於赤經336度,赤緯-11度,位置在南寶瓶座δ流星雨周圍15度的範圍內。不過在檢查兩個群的軌道之後,阿蒙說“雖然兩個群的軌道已經不同,但是它們以前可能有一個相同的起源”。
1973-1976年,澤內·瑟卡尼納***Zdenek Sekanina***提出了幾個可能的母體,他認為1566號小行星伊卡魯斯有類似的軌道特徵,誤差在0.245-0.286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