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於家的演講稿
我家可有趣了!經常會發生一些趣事,比如昨晚,可有趣了!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寂靜的夜晚,我們為抓一隻老鼠而全家出動而眾志成城。
一陣“吱吱”聲把我給吵醒了,我懾手懾腳地拿著掃帚想過去看是什麼,突然,那隻狡猾的老鼠像離鉉的箭似的鑽進了老鼠洞,我只好灰溜溜地回到床上。
不知過了多久,那隻煩人的老鼠又出來了,“吱吱”的聲音再次把我給吵醒了,我又拿著掃帚過去,可惡的老鼠又一次逃進了老鼠洞。
四點半,快天亮了,我又一次聽到了老鼠“吱吱”的示威聲,心中頓時躥出一股無名怒火,我迅速的把爸爸、媽媽和姐姐叫起來,我們同心協力抓老鼠,我就不信老鼠不會敗倒在我們的磅礴氣勢之下。
姐姐拿著掃帚,媽媽抓著繩子,爸爸拿著瓜瓢,萬事具備,只欠東風,我們只等老鼠再次現身。終於狡猾機靈的老鼠探頭探腦地出來了。於是我奮不顧身的向老鼠撲去,在我撲去的剎那,爸爸也拿瓜瓢去蓋老鼠。就這樣,爸爸的計劃被我攪混了,“砰”的一聲,爸爸的瓜瓢竟然就蓋在了我的頭上。姐姐和媽媽繼續堅持不懈的追著喊著。只見姐姐拿著掃帚,瘋狂的拍打著老鼠,但一下也沒打到。
“你們全都靠不住,還是看我的吧!”媽媽很快就把“繩子陷阱”給佈置好了。再次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老鼠太小了,不用低頭就輕輕鬆鬆地從“陷阱”裡溜了過去,然後悠閒地鑽進了老鼠洞。但我們還以為老鼠在地上的某個角落。於是我們瘋狂的翻尋,卻怎麼也找不到。
我們翻東西的聲音越來越大,把鄰居給吵醒了,鄰居以為我家有盜賊,他迅速把村長和農民都給喊了過來。眾人走進我家一看,原來是我們一家人在抓老鼠!村長就吩咐:“都散了吧,大夥。”
從此,村民們就叫我們“瘋狂之家”。
這就是我們這個有趣的家。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我伏在桌面上,聽著門外的爭吵聲卻仍能淡定地寫著作業。這兩人一個蹙著眉,一個瞪著眼,各執其詞。
我停下筆,望著那個字發呆。家,何為“家”?古文中說:“居其地曰家。”遊子說:“四海為家。”老人說:“家是人生的驛站。”
門外漸漸沒了聲息。從前,父母吵架我會哭,躲在房間裡哭。現在,因為長大的緣故,突然變得有些漠然。我雲淡風輕地推開門,母親像是什麼也沒發生地要帶我出去逛街。路上,她吐槽著他,說他的不足,又講起了小時候。於是,我回憶起了從前。
悉數過往,小時候的記憶仍舊清晰。上幼兒園時,奶奶在鄉下,父親每週回來一次,家裡總是我和母親兩個人。那時,母親上班忙,常讓隔壁鄰居接我,待她精疲力竭回來,來不及買菜燒飯,常是一碗雞蛋麵。在燈下,我笑談班級趣事,她耐心聽著,附和我、鼓勵我。那時的我很懵懂,不會抱怨,不懂辛苦,對她很依戀,認為她就是我的家。我對家的概念,簡單而純真。
後來上小學了,奶奶來城裡了,條件也有所改善。父親常會帶一些小禮物給我,母親也輕鬆了一些,每天回來做做家務即可。春暖花開時,蒐羅山水,吃遍小街;盛夏亭午時,倚靠樹蔭,細聽蟬鳴;秋涼果熟時,出去採摘,滿嘴果汁;大雪紛飛時,伸手捉雪,感受沁涼。和父母在一起,彼此依偎、依靠,便是家的味道。我對家的概念,簡單而美好。
我默默地聽她講,她的心情也似乎好了許多,回到家就睡了。父親從陽臺出來,坐在凳子上,吐著煙霧,像是滿不在乎。“啪嗒”一聲,一個東西掉了下去,父親彎腰撿起——是母親上午的檢查單。
他看了看,扭頭問我:“你媽檢查還好嘛?”語氣簡直判若兩人。
“我沒去”我實話回答道。
“哦。”簡單地應答後又去翻單子。
我不禁覺得有些好笑,說好的不在乎呢,到頭來不還是關心。
忽然,我有些明白,家從來不是波瀾不驚,也不是波濤洶湧,大概就像冬末初春一樣,天氣微寒,陽光很暖。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家,不是一幢房子,不是一間房間,不需要血脈相連,不需要骨肉至親,有愛便是家。地球是人類的大家,兒孫滿堂是自己的小家,家為愛和相伴而鑄成,無需一磚一瓦。
看過這樣的故事,一個母親她的親生兒女早夭,無福享受子女承歡膝下。渴望得到孩子的她從一個富裕家庭偷了一個一歲男孩,撫養了他26年,視如己出。而陰差陽錯,那個富裕家庭,三年後,在一群被拐賣兒童中找到了他們認為的兒子,也撫育他長大。自知他不是親生的一位母親,沒有另眼相看,而是視如己出,提供他上學;不知是否是親生的一對的夫妻,也不多問不追究,把他培養成才。在那位母親慚愧懺悔的心裡下了,一歲男孩在26年後找回了親生父母,但當警察要對養母處以刑事懲罰時,他跪求原諒,不願養母受罰,只認她為母親。那對夫婦在得知親子下落,說了這麼句話,我的親生兒子我會帶回,但請不要報道,不然我的那個兒子會知道他是不是親生的。兩對毫無血親的母子,組成了兩個家,兩個超乎平常,卻格外有愛有情的家。
家,不是指一聲爸媽,不是一對兒女,不只是在三人之間,也可以是在三代人之間。
外婆告訴我,她的一個老朋友他的兒子在一場車禍中去世了,兒媳婦在家照顧他們二老,但他們過意不去,就讓兒媳再嫁。再嫁後,她與現任丈夫一起照顧他們。因為沒有一兒半女,便領養了一個。就這樣,他們像親祖孫一樣,那個孩子依然喊他們爺爺奶奶,他們接孫子放學,買孫子愛吃的零食,一家子其樂融融。沒有任何血緣,沒有任何關係的三代人生活在一起,宛如一家人,不,就是一家人。
人是這樣,動物界也不乏此類。貓育狗崽,羊哺小獅,在沈石溪的動物小說中,一個母狼哺育了一個小羊,養大了一個他天生的死敵。為了小羊不受傷害,她與她的狼群為敵,他們亦是一家。
家,不受血脈,不受種類的限制,是每個人心中的寄託,是一個溫暖的港灣。它在我們受傷,被欺負時,給予我們慰藉;在風雨來臨時,為我們遮風擋雨;在天黑之際,讓我們望見光亮。它是清晨的第一抹陽光,是傍晚最後一縷晚霞,它照亮了我們,是我們最溫暖的港灣。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人人都行色匆匆,一天為自己的生計奔波勞碌著,人們互不搭言,人人心有所想,為自己的工作和事業焦慮。即使自己行走在燈紅酒綠的大街上,也不會太在意身邊的事物,可能前腳剛邁出去,後腳就會豎起一座華光璀璨的摩天大樓。人在這個世界上實在太渺小,不可能把這個世界熟悉透徹。
當你被一身工務所纏,在晚上十一二點依然伏案工作時,你是否想過應該停下手中的事情去聽聽這個世界所發出的聲音,可能是嬰兒的啼哭聲,也可能是大人的喃喃囈語,這時你會有一種想家的感覺。
是的,世上再沒有什麼比家更溫暖,更使人值得去留戀,只有在那裡你才能停下來,拋棄功名利祿,去追求情感上的滿足。
說“家是一種財富”那簡直是侮辱家,在這個經濟發達的社會中,我們不能再用什麼去衡量它,它開始顯得彌足珍貴,在我眼裡家是一塊聖地,它比什麼都純潔,比什麼都神聖,自然它更是不可侵犯的,即使它是小茅屋。
我愛家,更愛去呵護它,愛它就要對它付出,爸爸媽媽從地裡回來,我會給他們倒杯熱水,陪他們說笑,我喜歡幫媽媽去做一些家務事,比如燒水,掃地、洗碗,雖然累但更快樂些。
比許你走在黑燈熄火的路上,你的家正在為你開著燈,比許你晚上睡覺忘了蓋緊被子,有人為你掖緊,家就這樣永不改變。
有家就有了所有,我的家永不改變,因為不論我走到哪裡,父母那雙眼睛總是注視著我,他們總是等待著我,他們在哪裡,我的家就在哪裡。
我今天演講的主題的是,和諧的家庭。
在美國的一個家庭曾發生過這樣一個故事,父親因整日忙於工作而無暇顧及孩子,以至於孩子長期得不到父親的關愛。有一天,父親剛回家就又要出門,孩子問父親:“爸爸,您一小時能賺多少錢”“10美元,孩子。”父親得意地回答。孩子想了想,用懇求的語氣問:“爸爸,我想用10美元買您一個小時的時間,可以嗎?”可見,孩子多麼渴望與父母在一起學習,一起遊戲玩樂,共同體驗成長的快樂。這個比較典型的故事,反應著當代社會一個很現實和很真實的現象,當今社會,競爭加劇,生活節奏加快。那些只顧忙著掙錢,忙著官場追逐,忙著應酬的為人父母者,捨不得將時間花在孩子身上,情感支援越來越少,家庭和諧愈趨愈遠。
情感支援是家庭穩固的基礎,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陽光,是家庭生活幸福美滿的源泉,是家庭和諧的基礎。有一個瘸腿的小男孩,他常常自認為是世界上最不幸的孩子。有一次,父親要幾個孩子每人栽一棵樹,並且說,誰的樹苗長得最好,就給誰買一件禮物。由於自卑,小男孩決定放棄。於是,在給樹苗澆了一兩次水後,他就再也沒有管過那棵樹。出乎意料的是,小男孩的樹苗卻比其他孩子的長得更好。父親給他買了一件最喜歡的禮物,並且稱讚他以後一定能成為一個出色的植物家。從此,小男孩變得自信樂觀了。終於有一天,他發現父親一直在偷偷地護育著自己的那棵小樹……幾十年過去了,那個小男孩沒有成為一個植物學家,但他卻成了美國總統。
他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富蘭克林·羅斯福。愛是生命中最好的養料,哪怕只是一勺清水。多給孩子一點自信和勇氣,多給孩子一點支援和鼓勵,這是孩子的精神力量所在,是父母的責任和義務所在,也是父母健康心態的具體表現。而在很多家庭中,這種情感支援是極其缺乏的。
因此,我想在這裡強調,情感支援,是家庭和諧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和諧的家庭,離不開每一個家庭成員的關愛和責任;
和諧的家庭,需要每個家庭成員的情感支援。
謝謝大家,我的演講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