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有公積金嗎

  ?最近,武漢、成都、長沙、合肥、南昌這5個省會城市聯合召開會議,宣佈將鼓勵在校大學生在讀時就存繳住房公積金。由於大學生群體沒有收入,沒有工作單位,讓他們存繳公積金引起很大的爭議。這算是一項好政策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大學生公積金優惠政策相關資料,供大家參考!

  為什麼提倡大學生公積金

  在5大省會城市,首次針對大學生這一群體,研究、制定住房公積金政策時,收到的反饋幾乎無一例外都是批評。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類是“建議改成出生之前就繳存,這樣下一代比較踏實。”

  這一類批評,更像是對現實的不滿和絕望。“我想有個家,一個不需要多大的地方”這一句訴諸情感、訴諸抽象的“家”的歌詞,在當今中國,具有非比尋常的現實意義。

  房子成了不少當代中國青年焦慮的源頭

  自去年9月,某大城市房價又一輪瘋漲後,年輕人長吁短嘆就沒消停過。尤其是剛畢業的年輕人和正在就讀的大學生,他們看不到留在某個城市的希望,不相信憑藉個人努力能  改變“晚出生幾年”的現實。北京大學新聞學碩士盧南峰發明了一個概念,叫做“預備中產階層”。其特徵是,受過良好的高等教育***985、211畢業生***,在大眾媒體時代掌握知識和話語權,卻沒有相應的經濟支撐***焦點在房產***的青年群體,他們對中產階層生活方式進行模仿,對大資本控制展現批判精神,對底層表達儀式性同情。

  而現在,這些“預備中產”,因為房價的問題,認為自己失去了“轉正”的機會。他們認為,即使從大學就開始繳存公積金,我就能買得起房了?這項政策和我有什麼關係?我父母拿得出這筆錢嗎?

  大學生繳納公積金的好處

  如果拋去心理層面的焦慮,仔細分析這項政策,發現它並非如大家想象中的那麼不靠譜。

  其一,這是一個完全自願的行為。所謂大學生繳存住房公積金,其實就是大學生父母幫他們繳存,在每個月的生活費負擔之外,再提供一筆資金。有錢的交,沒錢的不交。武漢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特別強調,“主要鼓勵有收入來源的在漢高校大學生繳存住房公積金,如碩士生、博士生和有創業收入的大學生等。”當然,這可能只是一個說辭,在校大學生就算有收入,大多數也是微不足道的,還是要靠父母。

  其二,每個城市有不同的情況,有的在趕人,有的在留人。這5個省會城市,屬於留人之列。以武漢為例,有一個“百萬大學生留漢就業創業計劃”,幫助留漢就業創業大學生解決“住有所居” 問題。在校大學生在讀期間繳存住房公積金,畢業後可以直接接續,即使就業後暫時沒有能力購房,在租住基本住房***人均住房面積不超過35平方米***時,也可用公積金賬戶內的餘額支付房租。待其購買剛性自住房時,租房所提取的住房公積金不影響可貸額度計算,這確實算是不錯的優惠條件。

  各個城市的策略不同,有些是想留住年輕人

  注意,鼓勵在校大學生繳存住房公積金,和瀋陽曾提出的“大學生零首付買房”不同,後者是慌不擇路,以去庫存為第一目的。零首付對於房企和第三方來講,風險非常大,因為沒有任何來自購房者的承諾。

  其三,“要是我剛上大學時,就在這個城市買一套房,現在....”這種幻想,很多年輕人都有過。大學在讀時就繳納住房公積金,無疑會加快買房程序。對於已經想清楚今後落腳點,明確有購房意願的人來說,早出手已經被證明是不錯的選擇。不必總說“國外年輕人都很遲買房”,即使這是一個事實陳述,也無法證明“是早買好,還是遲買好?”可以看見的是,國內早買房的人,都暗暗慶幸自己已經“上車”。

  毋庸諱言,能用公積金貸款非常重要。2016年,北京公積金髮放個人貸款1073億元,涉及11.4萬套住房,佔北京市住宅成交套數的32%。以這次5個省會城市之一的成都為例,5年以上公積金貸款利率為3.25%,而5年以上商業貸款利率為4.9%。以貸款50萬元***等額本息***,20年還清為例:選擇公積金貸款,月均還款2836元;選擇商業貸款,月均還款3272元,公積金貸款相比商業貸款每月可少還400多元。

  其四,現在,或許可以用另一些維度來思考“啃老”這件事。一直以來,我們都是批評啃老的,尤其是4個老人把畢生積蓄湊出來,給年輕夫妻付首付。這事兒聽起來有點殘酷。但結合更殘酷的現實,被“啃老”的資金,如果用於購房,在過去這些年,對整個家庭而言,是不是資產增值的最快途徑?這到底是不孝,還是孝?

  現在年輕人買首套房,很難找到不靠父母支援的案例。能幫的都在幫,幫不了的也沒辦法。大學生在讀期間繳存住房公積金,沒有加重父母的負擔,只是把負擔前移。另外,也不要總說國外年輕人買房不啃老。據英國一家抵押貸款機構訪問20至45歲人士的一項調查顯示,63%的購房者從父母那裡尋求了資金幫助。

  2017大學生公積金優惠政策

  在校大學生繳存公積金,則值得進一步商榷。

  應該說,考慮將在校大學生納入住房公積金的“盤子”,初衷確實是好的。一方面,它可以解決大學生畢業後租房、買房困難的難題,另一方面,也有助於一些城市留住人才,從源頭上解決人才的後顧之憂。不過,如果實施這樣的政策,恐怕就要突破《住房公積金管理條例》為公積金劃出的界限,還需要考慮得更周全,否則,“福利”就有可能出現分配不合理的狀況。

  最為令人擔憂的一點,就是大學生的主要工作是學習,並沒有固定的收入。一旦可以繳存住房公積金,那麼很大一部分人的資金來源,就會變成“大學生的父母”。最終的本質,就是一個大學生家庭,可以多繳存一份公積金,多獲得一份“福利”。國家設立住房公積金制度,是為付出勞動、為社會做出貢獻的人提供便利。如果尚未工作、沒做出貢獻就可通過“啃老”得到公積金“福利”,對其他人就未必公平。

  另外一個問題,則在於學生的家庭境況千差萬別。有的學生家境寬裕,承擔得起繳存額度,也有學生是貧困生,甚至還需要靠助學金完成學業。一旦大學生可以繳存公積金,則勢必會在學生群體中產生“富家更富,窮家更窮”的狀況。經濟實力好的家庭,會得到更多,而經濟實力差的家庭,就會背上新的包袱。這不僅會對學生的成長造成困擾,也有悖於住房公積金幫助低收入者解決住房困難的原則。

  所以,在校大學生繳存公積金這件事,還需要從長計議,一定要避免產生副作用,避免公積金的公益性受損。

  其實,要解決剛剛畢業的大學生的住房困難,有很多文章可做。例如政府可以聯合企業,推出面向大學畢業生的廉租公寓,租期以一到三年為宜;例如銀行可以向學習優秀、已經獲得穩定工作合同、徵信良好的大學畢業生推出租房的短期低息貸款,可由其家庭或者單位進行擔保或抵押,諸如此類,都可以進行探討和摸索。只要認真想辦法,問題就是可以解決的,人才也是可以留住的。當然,前提還是周全、公平,讓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得到幫助,這是要點。
 

公積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