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成功的古代人物精選

  在古代,許多成功的人物身上都有它們的獨特之處,我們或許能從他們的成功之道中收穫一下有用的東西。小編精心為大家蒐集整理了關於成功的古代人物,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成功的古代人物篇1:不為五斗米折腰——陶淵明

  東晉詩人陶淵明任彭澤縣令時,有一次,郡裡的督郵到彭澤檢查公務。郡裡派人送信給陶淵明,要求他做好迎接準備,也就是備好禮品,備好美食佳餚,穿戴整齊,恭恭敬敬地來迎接。 陶淵明氣得將信撕得粉碎。他大聲說:“我決不為小小縣令五斗米的薪俸,就低聲下氣地向那些傢伙獻殷勤!”說完,脫下官服,摘下官帽,交出官印,就辭官回家了。

  沒有高尚的品德和氣節就無法做出這樣的舉動。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世代相傳,這正是人們對高尚品德和氣節的追求與嚮往。

  關於成功的古代人物篇2:左思立志 堅韌不拔

  西晉文學家左思少年時讀了張衡的《兩京賦》,受到了很大的啟發,決心將來撰寫《三都賦》。陸機聽了不禁撫掌而笑,說像左思這樣的粗俗之人,居然想作《三都賦》這樣的鴻篇鉅著,簡直是笑話;即使費力寫成,也必定毫無價值,只配用來蓋酒罈子而已。面對這樣的羞辱,左思矢志不渝。他聽說著作郎張載曾遊歷岷、邛***今四川***,就多次登門求教,以便熟悉當地的山川、物產、風俗。他廣泛查訪瞭解,大量蒐集資料,然後專心致志,奮力寫作。在他的房間裡、籬笆旁、廁所裡到處放著紙、筆,只要想起好的詞句他就隨手記錄下來,並反覆修改。左思整整花費了十年的心血,終於完成了《三都賦》。陸機在驚異之餘,佩服得五體投地,只得甘拜下風。

  認準行動目標,不為外人所動,堅持就是勝利,挺住就是一切。

  關於成功的古代人物篇3:敢問路在何方——玄奘

  唐玄奘25歲離開長安西遊。進入沙漠後不幸迷了路,隨身攜帶的一罐水也不慎掉了。四五天中曾多次昏倒在地,可是隻要他一醒過來就繼續前進,終於走出了沙漠。他一路越戈壁、翻峻嶺,經碎葉城,登帕米爾高原,闖鐵門關天險,經歷了近一年多的時間,終於到達天竺國,成為第一個周遊古印度的中國旅行家。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唐玄奘的成功,更印證了東坡居士的這一論斷。

  關於成功的古代人物篇4:黃金百斤 不如季布一諾

  季布,漢朝人,他以真誠守信著稱於世。時人諺雲:“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意思是說,季布的一句話,比金子還要貴重。後來,季布跟隨項羽戰敗,為劉邦通緝,不少人都出來保護他,使他安

  全地渡過了難關。最後,季布憑著誠信,還受到漢王朝的重用。

  只有誠信待人者,才能被別人誠信相待。

  關於成功的古代人物篇5:李苦禪燒畫

  李苦禪是我國當代著名畫家,他為人爽直,凡答應給人作畫,從不食言。有一次,有位老朋友請他作一幅畫,李苦禪因有事在身,未能及時完成。不久,當他接到老友病故的訃告後,面有愧色,即趨作畫,畫了幅“百蓮圖”,並鄭重其事題上老友的名字,蓋上印章,隨即攜至後院,將畫燒燬。事後,對兒子說:“今後再有老友要畫,及時催我,不可失信啊!”

  真正的畫家、藝術家都是些感情真摯而豐富的人。他的不虛偽造作,講誠信,從不食言,真可謂畫品如人品。

  關於成功的古代人物篇6:剛直不阿的海瑞

  海瑞一生剛直,為了維護農民的利益,海瑞懲罰惡霸,歸還被強奪的土地。徐階在當地佔有的土地最多,同時,徐階曾經對海瑞有恩,但海瑞仍然秉公執法。徐階發現不退不行了,就象徵性地退了一些。海瑞則寫信勸他應該作出表率,多退一些田。許多京官紛紛為已經告老還鄉的徐階說情,但海瑞還是聯合一些官員,迫使徐階退了二分之一的田地。海瑞還依照法律將徐階兩個違法的兒子充了軍。其他地主見此情景,趕忙將多佔的田地依數退還。

  如果中國都是海瑞型秉公執法的官員,那麼社會則要清明多了。

  關於成功的古代人物篇7:“強項令”董宣

  東漢光武帝時,董宣為洛陽令。光武帝的姐姐湖陽公主的僕人在大白天殺了人,躲在公主府中,官吏逮他不得。一日,公主外出,那僕人陪乘在側,董宣候在路旁,等公主車駕一到,就用力攔住,面斥公主的過失,並將她僕人就地處決。公主回去就哭告光武帝,光武帝為了讓姐姐消氣,召來董宣讓他磕頭謝罪。誰知,面對掌握著生死大權的天子和怒氣衝衝的公主,董宣堅決不從。光武帝下令將他按倒,可他兩手撐著地,死也不磕頭,光武帝無奈,也被其耿直所感,只得作罷。此後,董宣獲得了一個“強項令”的雅號。強項,硬脖子也。

  世上軟膝蓋者多,硬脖子者少。以法理、人格來感染封建國君,董宣是一個硬漢。

  關於成功的古代人物篇8:羊祜惱恨議而不決

  西晉咸寧元年***275***,羊祜任徵南大將軍,準備平定東吳。羊祜派人私下修整船隻,訓練水軍。正好這時,西北的秦涼屢遭敗績,朝中有人急功近利,主張先取秦涼。羊祜上奏章說:“東吳平定了,胡人自然就***了,現在應當努力,迅速拿下東吳,這是頭等大事。”晉武帝司馬炎將羊祜的意見交朝中大臣討論,然大多數人卻不同意羊祜的主張。羊祜感嘆道:“天下不如意的事情,常常佔十之八九,所以會發生„當斷不斷‟的情況,上天賜予,偏偏不去拾取,這不是存心要讓管事的人日後來懊惱嗎?”

  “少數服從多數”是決策時一個普遍的原則,但“民主集中制”有時會成為某些人獨裁的幌子,豈不知有時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