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教育孩子有哪些好的方法

  母親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人,不僅生我們養我們,還要教育我們。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母親教育孩子的方法,希望可以幫到你!

  母親教育孩子的方法

  1、專心致志是一種智慧

  真正有智慧的人能綜觀全域性,以巨集觀的眼光考慮大事,也能通曉利害的關鍵所在,胸懷寬廣,不囿於蠅頭小事。讓孩子專心致志地埋頭於手中的事,而不為無所緊要的事情所困擾、打斷,這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豁達。

  2、 教會孩子用事實說話

  成見是阻礙人們形成正確認識的大敵。準確的判斷來源於對客觀事實的調查,而不是主觀的猜想。作為家長,應該引導孩子學會以證據和事實說話,客觀地、中肯地對待周圍的人和事,絕對不能心有成見。

  3、瞭解孩子需求,不盲目追求虛名

  只有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家長教育孩子時要真正瞭解孩子的心理需要,知道他到底需要什麼,然後再給予。千萬不要盲目追求虛名,看到別人給孩子什麼就給自己的孩子什麼,很可能那並不是他所需要的。

  4、挖掘孩子的天分

  當孩子產生自卑心理時,要讓孩子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在某一方面很出色。而事實上,每一個人,至少有七種基本的智力方面的技能,如:數學邏輯、語言、音樂、空間、身體動覺以及兩種型別的個人理解力。

  即我們理解別人以及處理自己的夢想、恐懼和煩惱的能力。或許孩子不喜歡寫作,卻可能在設計上很有天賦或者有能言善辯的口才。

  5、善待孩子的自尊

  父母不應該把孩子看得過於弱小,因為沒有哪一個孩子願意承認自己是弱小的。在成人的心中他們或許只是孩子,力量微不足道,但在他們自己看來,自己和成人無所區別。這就是孩子的自尊和自強。

  母親教育孩子的建議

  一、教育孩子辯證看待事物  如果孩子的眼睛是太陽,那麼他看到的也是太陽,如果孩子的眼睛是黑暗,那麼他看到的也是黑暗。教育孩子看待人生和社會,一定要有辯證的思維、科學的態度,不能追求完美無缺,不能求全責備。

  二、培養自信心更重要  自信心就是相信自己的力量,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的作用。自信心是孩子學習成功的精神支柱,是孩子生活成功的精神支柱。

  在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培養他們的自信心甚至比智力教育更為重要,許多時候,孩子學習不好,往往不是智力問題,而是自信心不足的表現。孩子的自信心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後天的生活實踐和學習中逐漸培養起來的。

  三、將自卑的孩子引向自信  孩子的自卑心理不是天生的,而是由於錯誤的教育方式及孩子抗挫折能力比較低造成的。當一個孩子被自卑心理所籠罩,其身心發展及交往能力將受到嚴重的束縛,聰明才智也得不到正常的發揮時,他們往往就會開始墮落,甚至感到絕望。  因此,家長對孩子要多鼓勵少指責,讓孩子在實踐中品嚐到成功的快樂,並從成功中體會到自己是有能力的,有本領的,自己並不比別人差。

  09尊重孩子  孩子的健康成長不只體現在身體上和智力上,也體現在心理上。一棵小樹苗,只澆水施肥而不見陽光就難以長成參天的大樹。尊重對於孩子,就好比陽光對於小樹苗一樣。得不到尊重的孩子是無法長成父母期望中的參天大樹的。

  四、幫助孩子超越自我

  心的高度影響跳的高度,教育孩子時要培養他超越自己的能力,突破自我設限的高度。只要他的意念不屈服,他就有可能突破障礙、恐懼,達到自己心的高度。

  母親教育孩子的故事

  寧靜的夏日午後,一座宅院內的長椅上,並肩坐著一對母子,風華正茂的兒子正在看報,垂暮之年的母親靜靜地坐在旁邊。

  忽然,一隻麻雀飛落到近旁的草叢裡,母親喃喃地問了一句“那是什麼?”聞聲抬頭,望了望草叢,隨口答道:“一隻麻雀。”說完繼續低頭看報。

  母親點點頭,若有所思,看著麻雀在草叢中顫動著枝葉,又問了聲:“那是什麼?”兒子不情願地再次抬起頭,皺起眉頭:“我剛才告訴過您了,媽媽,是隻麻雀。”說完一抖手中的報紙,又自顧看下去。

  麻雀飛起,落在不遠的草地上,母親的視線也隨之起落,望著地上的麻雀,母親好奇地略一欠身,又問:“那是什麼?”兒子不耐煩了,合上報紙,對母親說道:“一隻麻雀,媽媽,一隻麻雀!”接著用手指著麻雀,一字一句大聲拼讀:“摸—啊—麻!七—躍—雀!”。然後轉過身,負氣地盯著母親。

  老人並不看兒子,仍舊不緊不慢地轉向麻雀,像是試探著又問了句:“那是什麼?”這下可把兒子惹惱了,他揮動手臂比劃著,憤怒地衝母親大嚷:“您到底要幹什麼?我已經說了這麼多遍了!那是一隻麻雀!您難道聽不懂嗎?”

  母親一言不發地起身,兒子不解地問:“您要去哪?”母親抬手示意他不用跟來,徑自走回屋內。

  麻雀飛走了,兒子沮喪地扔掉報紙,獨自嘆氣。

  過了一會兒,母親回來了,手中多了一個小本子。他坐下來翻到某頁,遞給兒子,點指著其中一段,說道:“念!”

  兒子照著念起來:“今天,我和剛滿三歲的小兒子坐在公園裡,一隻麻雀落到我們面前,兒子問了我21遍“那是什麼?”,我就回答了他21遍,“那是一隻麻雀。”他每問一次,我都擁抱他一下,一遍又一遍,一點也不覺得煩,只是深感他的天真可愛„„”

  老人的眼角漸漸露出了笑紋,彷彿又看到往昔的一幕。兒子讀完,羞愧地合上本子,強忍淚水張開手臂摟緊母親,深吻著她的面頰„„

  原來,母親不是患有老年痴呆症,只是看到麻雀,回憶起往昔母子間的親密,故意反覆的提問。日記本中那位可愛的孩子,如今已長大成人,不再追著媽媽問“那是什麼”,卻只是低頭自顧看報,對於身邊的母親,不再關懷。往日的溫馨已成追憶,眼前的他,僅僅被母親問了四遍就火冒三丈,不能耐煩。

  這是一個令人反思的故事,不足五分鐘,卻濃縮了一個沉重的話題:假如愛有長度,兒女對父母的愛,比起父母對兒女來說,相差幾許?

  21與4之間的差距,不是數字,而是難以言說的愛;

  是兒女窮盡一生也無法償還的虧欠,那裡面蘊含著太多牽掛;

  從小到大,從生到死,伴隨我們人生的每一步,始終如一;

  父母深摯的愛,無時無刻不在沐浴著兒女們,毫無保留,毫無怨言,因為不求回報,才更加難以還清。

1.家長正確教育孩子的策略有哪些

2.老師教育孩子的正確方法是什麼

3.家長教育孩子的成功方法是什麼

4.家庭教育方法有哪些

5.家長正確教育孩子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