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親如何教育孩子

  教育沒有想象中的難,不過是“有所為有所不為”。準確地說只要抓好方法,養育孩子很簡單!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父母親教育孩子的方法的資料,希望可以幫到你!

  父母親教育孩子的方法

  1幫助孩子建立好習慣

  有很多家長,一生努力打拼,只為給孩子留下萬貫家財,護其一生無憂。但卻沒想到,錢財這種有量的東西,遲早有一天會被孩子們揮霍殆盡。

  可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習慣了每日大手大腳的孩子,一旦高品質生活被打亂,到時留給他們的只有墮落和無盡的悔恨。

  所以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給孩子們百萬財富不如給他們幾個好習慣。要知道,好習慣能改變孩子的命運,拓寬他們未來的人生格局,對他們的人生成長及其重要。

  閱讀的習慣

  閱讀對於孩子的成長很關鍵,對學習和人生閱歷都作用極大。

  孩子有閱讀的習慣,不僅在寫作上的詞彙會大幅增加,而且對於見識、知識的拓展也能打下堅實的基礎。

  如果孩子小升初,會明顯發現初中的科目數量、難度,都要遠遠超過小學。所以孩子涉獵廣,會讓學習輕鬆很多。

  吃苦的習慣

  不知道家長有沒有這樣的感受:當我們給予孩子優渥的物質生活和學習環境時,孩子們往往不會珍惜,肆意揮霍。

  這樣的孩子除了自私自大、不能體恤父母的辛勞之外,也沒有一顆感恩、孝順的心。所以,家長們請給孩子們吃苦的機會,讓他們知道生活的不易,這樣才能理解生存的艱難。

  計算的習慣

  對於中高考來說,數學一直都是拉開差距的學科。要想數學學得好,首先孩子要愛上計算,學會與數字打交道。

  對此,家長們應該從小就培養孩子的計算能力,可以在買菜的時候邀請孩子算計所花的費用,也可以讓孩子學會記賬,幫助孩子養成愛計算的習慣。

  2培養良好的親子關係

  人們常說,“有錢能使鬼推磨,只要有錢,什麼東西都能買到。”但我卻想說,世界上還真有種東西是用錢買不回來的,那就是親子關係!

  看過《變形計》的人都知道,能上那檔節目的孩子,家庭都是非富即貴。這些事業上發展的再順風順水的父母親,卻有個共通的心病——孩子不聽話,親子關係惡劣。

  這些家庭表面光鮮,可內裡支離破碎,家長和孩子一言不合就開罵,二言不到就動手,要想和孩子談教育,也得看有沒有說話的機會。而爸爸媽媽和孩子交流的唯一方式,早已變成了給錢、給錢、再給錢!

  在教育學裡,與其苦口婆心勸孩子好好學習,不如建立一個良好的親子關係。如果一個家庭的氣氛是和諧有愛的,那對於孩子的教育,就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父母與孩子的關係融洽,對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父母與孩子的關係緊張,對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敗。要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關鍵在於身份定位。

  不當“領導”,學做“教練”

  對於孩子的教育問題,父母總喜歡以“過來人”的身份為孩子鋪路,告訴他們學什麼特長好,看什麼書籍有用……

  雖說這些的出發點是為孩子好,卻絲毫沒有考慮到孩子的想法,沒有徵求他們的意見。長此以往,孩子就會畏懼你,遠離你,不會和你談心,自然對你的話也是左耳進右耳出。

  孩子成長道路上,會出現很多難題。這時他們需要有人給他們建議,幫他們指出問題所在,然後一起攻克難關。比起一個要求聽話和服從命令的上級領導,他們更需要的是一個貼心教練。

  不當“裁判”,學做“拉拉隊”

  運動場上的裁判,眼睛時刻盯著運動員,一旦發現有犯規行為,立馬給予警告和退場,處理起來毫不心軟。而啦啦隊則時刻充滿活力,為隊員們加油鼓氣和吶喊助威,給運動員帶來自信和動力。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有很多第一次,比如第一次學走路、第一次拿筷子、第一次騎車……可能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會摔倒很多次,也會不斷重複錯誤。這時,家長一定要給孩子一點緩衝的機會,不要開口就是“你怎麼這麼笨,都幾遍了還學不會”。

  父母親教育孩子的建議

  01孩子的“狡辯”-----反饋效應

  每當家長指出孩子的錯誤時,孩子總會找出很多個理由來證明自己的清白。這時,家長一般都會氣憤地稱孩子的這種行為為“狡辯”,其實,這並不是狡辯,而是孩子對家長教育的一種反饋。

  教育是雙向的,家長不僅要教,還要接受孩子的反饋,教育才能達到最完美的效果。然而又很多家長卻意識不到這一點,他們只管自己“教”,一點都不在意孩子反饋回來的資訊,這樣的教育往往達不到家長想要的目的。

  02分析並尊重孩子的反饋

  當孩子對我們的教育作出反饋時,我們首先要對孩子的這種反饋作出分析,當然,這種分析不僅僅是針對孩子的語言進行分析,還要連同孩子的動作及神情進行分析。

  但是值得家長們注意的是,不管是孩子的反饋是不是“狡辯”,都務必要尊重孩子的反饋。在上面的教育案例中,當孩子說出“我們班小朋友搜這樣說”的理由時,那位媽媽沒有對孩子的反饋進行分析,就對孩子大吼,這是不是不尊重孩子反饋的一種表現。所以,這位媽媽也並知道孩子反饋的真正還以----並不認為“你真蠢”是髒話。

  可以想象,家長誤解孩子的反饋,並對孩子的反饋進行壓制,長久如此,孩子就再也不會對媽媽的教育進行積極反饋了。沒有孩子的配合,家長勢必將更沒有辦法對孩子進行教育。

  03針對孩子反饋出的問題,對其進行有目的的教育

  當家長分析出孩子反饋出的問題時,就可以針對孩子的反饋進行有目的的教育。例如,如果孩子反饋出的問題時他不知道將禮貌的重要性,家長就再也不會,就可以通過例項,道理來講述講禮貌的重要性,引導孩子做一個講禮貌的好孩子;如果孩子反饋出的問題是他不想知道承擔最近錯誤言行所造成的責任,家長就要孤立孩子做一個知錯就改,敢作敢為的人……

  總之,不管孩子對家長的教育作出任何反饋,尊重和認真分析孩子的反饋,都是達到教育目的的首要前提。

  04家庭教育不能前後矛盾-----手錶定理

  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給一個人一塊手錶,當別人問這個人時間時,這個人能夠快速而且自信地說出時間;然而,當給這個人兩塊不同的手錶時,這個看錶的人反而不能很快地說出時間了。因為兩隻手表並不能告訴一個人更準確的時間,反而會讓看錶的人失去對準確時間的信心。心理學家把這種現象稱為“手錶現象”,並由此而引伸出了一個結論:在做事情時,只能有一個指導原則或價值取向。後來,人們把這個結論稱為“手錶定理”。

  父母教育孩子的誤區

  一、對孩子期望過高,管教過嚴。

  被逼迫出來的“優秀”孩子,有很大一部分有心理疾病,容易對父母,對社會產生怨恨。

  二、不尊重孩子,為孩子做所有決定與選擇。

  這一點,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了。

  三、不相信孩子,不給孩子學會“自律”的機會。

  當孩子關上房門,就總覺得他肯定在裡面幹壞事。

  四、不表揚孩子,以免孩子驕傲。

  當一個孩子興高采烈地衝回家告訴媽媽得到老師表揚了,而媽媽卻說,受表揚就會翹尾巴,你看看你的衣服多髒!

  五、喜歡橫向比較,說得最多的就是“你看某某……”

  可以說這是所有家長的通病。

1.父母要怎樣教育孩子

2.家長如何教育孩子作文

3.歷史上家長教育孩子的經典例子

4.中國父母教育孩子方式

5.爸爸應該如何正確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