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實習老師心得體會範文

  經過這次的小學數學實習,作為老師能夠充分發展作為教學改革的基本指導思想,把數學教學看成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在此分享心得體會範文。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歡迎大家閱讀。

  篇1

  一、數學教學不能只憑經驗

  從經驗中學習是每一個人天天都在做而且應當做的事情,然而經驗本身的侷限性也是很明顯的,就數學教學活動而言,單純依賴經驗教學實際上只是將教學實際當作一個操作性活動,即依賴已有經驗或套用學習理論而缺乏教學分析的簡單重複活動;將教學作為一種技術,按照既定的程式和一定的練習使之自動化。它使教師的教學決策是反應的而非反思的、直覺的而非理性的,例行的而非自覺的。這樣從事教學活動,我們可稱之為經驗型的,認為自己的教學行為傳遞的資訊與學生領會的含義相同,而事實上這樣往往是不準確的,因為師生之間在數學知識、數學活動經驗、社會生活閱歷等方面的差異使得這樣的感覺通常是不可靠的,甚至是錯誤的。例如:多年來我們在上覆習課的時候總有一個將知識做為小結的環節,而且都是由教師給出答案,例如用語言或圖表羅列出所學知識。潛意識裡認為學生是無法給出令人滿意的知識網的,事實並非如此,在教學實驗中學生能給出的總結形式包括:

  表格式——條理性很強。思路清晰,概括能力強,有較強的周詳思維能力,內容包括章節的內容說明,主要運演算法則,各種問題的解題方法、注意事項及例題。趣味式——具體、形象而且生動、有趣表現出製作者有著成人思索不及的豐富的想象力、形象思維能力。

  彙報式——內容豐富、過程詳盡。表現出製作者情感豐富、能夠客觀的剖析自我。包括章節的主要內容,自我收穫學習過程中的感想、困惑和對教師的感激之情。

  體會式——感受真切、資訊豐富。表現出製作者能夠坦誠道出對學習物件的真實感受。如數學很有趣它與生活是緊密聯絡的,既能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又能使人變得聰明。

  可見,單純憑多年積累起來的教學經驗也不能夠準確的把握我們正面臨的家學物件。學生髮生了很大的變化,知識背景、學習數學的意義、不同的文化氛圍都帶來了影響。

  二、理智型的教學需要反思

  理智型教學的一個根本特點是職業化。它是一種理性的以職業道德、職業知識作為教學活動的基本出發點,努力追求教學實踐的合理性。從經驗型教學走向理智型教學的關鍵步驟就是教學反思。對一名數學教師而言教學反思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對數學概念的反思、對學數學的反思、對教數學的反思。

  1. 對數學概念的反思——學會數學的思考

  對於學生來說,學習數學的一個重要目的是要學會數學的思考,用數學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對於教師來說,他還要從教的角度去看數學,他不僅要能做,還應當能夠教會別人去做,因此教師對教學概念的反思應當從邏輯的、歷史的、關係的等方面去展開。

  2.對學數學的反思

  當學生走進數學課堂時,他們的頭腦並不是一張白紙——對數學有著自己的認識和感受。教師不能把他們看著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這些空的容器裡灌輸數學這樣常常會進入誤區,因為師生之間在數學知識、數學活動經驗、興趣愛好、社會生活閱歷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這些差異使得他們對同一個教學活動的感覺通常是不一樣的。

  要想多製造一些供課後反思的數學學習素材,一個比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儘可能多的把學生頭腦中問題擠出來,使他們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暴露出來。

  3.對教數學的反思

  教得好本質上是為了促進學得好。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是否能夠合乎我們的意願呢?

  我們在上課、評卷、答疑解難時,我們自以為講清楚明白了,學生受到了一定的啟發,但反思後發現,自己的講解並沒有很好的針對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存在的問題,只是一味的想要他們按照某個固定的程式去解決某一類問題,學生當時也許明白了,但並沒有理解問題的本質性的東西。

  三、教師對教學反思要注意的四個視角

  1.自我經歷:在教學中,我們常常把自己學習數學的經歷作為選擇教學方法的一個重要參照,我們每一個人都做過學生,我們每一個人都學過數學,在學習過程中所品嚐過的喜怒哀樂,緊張、痛苦和歡樂的經歷對我們今天的學生仍有一定的啟迪。

  當然,我們已有的數學學習經歷還不夠給自己提供更多、更有價值、可用作反思的素材,那麼我們可以重新做一次學生以學習者的身份從事一些探索性的活動,並有意識的對活動過程的有關行為做出反思。

  2.學生角度:教學行為的本質在於使學生受益,教得好是為了促進學得好。

  在新課程實驗中,學習分段函式時,讓學生去了解出租汽車的出租費用、或家長工資中的扣稅標準,並寫出調查報告。

  在講習題時,當我們向學生介紹一些精巧奇妙的解法時,特別是一些奇思妙解時,學生表面上聽懂了,但當他自己解題時卻茫然失措。

  我們教師在備課時把要講的問題設計的十分精巧,連板書都設計好了,表面上看天衣無縫,其實,任何人都會遭遇失敗,教師把自己思維過程中失敗的部分隱瞞了,最有意義,最有啟發的東西抽掉了,學生除了讚歎我們教師的高超的解題能力以外,又有什麼收穫呢?所以貝爾納說構成我們學習上最大障礙的是已知的東西,而不是未知的東西

  大數學家希爾伯特的老師富士在講課時就常把自己置於困境中,並再現自己從中走出來的過程,讓學生看到老師的真實思維過程是怎樣的。人的能力只有在逆境中才能得到最好的鍛鍊。經常去問問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感受,藉助學生的眼睛看一看自己的教學行為,是促進教學的必要手段。

  3.與同事交流

  同事之間長期相處,彼此之間形成了可以討論教學問題的共同語言、溝通方式和寬鬆氛圍,便於展開有意義的討論。

  篇2

  小學數學課程改革實施過程中,一邊實踐,一邊成長,不斷地吸收了新的教學理念。體驗了一個學期的數學教學,我頗有感觸。在新課程的標準下,學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體驗“再創造”,在實踐操作中體驗“做數學”,在合作交流中體驗“說數學”,在聯絡生活中體驗“用數學”。學生體驗學習,是用心去感悟的過程,在體驗中思考、創造,有利於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而傳統的數學教學是學生被動吸收、機械記憶、反覆練習、強化儲存的過程,沒有主體的體驗。然而在新課程中,教師只不過是學生自我發展的引導者和促進者。而學生學習數學是以積極的心態調動原有的認知和經驗,嘗試解決新問題、理解新知識的有意義的過程。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要讓學生在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在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物件的特徵,獲得一些體驗。”所謂體驗,就是個體主動親歷或虛擬地親歷某件事並獲得相應的認知和情感的直接經驗的活動。讓學生親歷經驗,不但有助於通過多種活動探究和獲取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在體驗中能夠逐步掌握數學學習的一般規律和方法。教師要以“課標”精神為指導,用活用好教材,進行創造性地教,讓學生經歷學習過程,充分體驗數學學習,感受成功的喜悅,增強信心,從而達到學會學習的目的。

  一、教學方式、學習方式的轉變

  新課程教材內容已經改變了知識的呈現形式,這是一大亮點,教師作為教學內容的加工者,應站在發展學生思維的高度,相信學生的認知潛能,對於難度不大的例題,大膽捨棄過多、過細的鋪墊,儘量對學生少一些暗示、干預,正如“教學不需要精雕細刻,學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讓學生像科學家一樣去自己研究、發現,在自主探究中體驗,在體驗中主動建構知識。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本次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徵,積極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分析和解決問題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改變學生從前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

  二、從新課標看“學生”

  在學習和嘗試使用新教材的過程中,我越發感受到了學生學習數學的潛能是很大的,不可低估的,把數學放在了生活中,學生的潛能則像空氣一樣,充斥著生活的舞臺,學生在學習時發揮著自身巨大的能量。如在學習“時分秒的認識”之前,讓學生先自制一個鐘面模型供上課用,遠比帶上現成的鐘好,因為學生在製作鐘面的過程中,通過自己思考或詢問家長,已經認真地自學了一次,課堂效果能不好嗎?如:一張長30釐米,寬20釐米的長方形紙,在它的四個角上各剪去一個邊長5釐米的小正方形後,圍成的長方體的體積、表面積各是多少?學生直接解答有困難,若讓學生親自動手做一做,在實踐操作的過程中體驗長方形紙是怎樣圍成長方體紙盒的,相信大部分學生都能輕鬆解決問題,而且掌握牢固。

  總之,體驗學習需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在體驗中思考,鍛鍊思維,在思考中創造,培養、發展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當然,創設一個愉悅的學習氛圍相當重要,可以減少學生對數學的畏懼感和枯燥感。讓學生親身體驗,課堂上思路暢通,熱情高漲,充滿生機和活力;讓學生體驗成功,會激起強烈的求知慾望。同時,教師應該深入到學生的心裡去,和他們一起歷經知識獲取的過程,歷經企盼、等待、焦慮、興奮等心理體驗,與學生共同分享獲得知識的快樂,與孩子們共同“體驗學習”。

  篇3

  我認真執行學校教育教學工作計劃,轉變思想,積極探索,改革教學,在繼續推進我校“自主——創新”課堂教學模式的同時,把新課程標準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數學課堂教學的新思路、新設想結合起來,轉變思想,積極探索,改革教學,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課程標準走進我的心,進入課堂

  我們怎樣教數學,《國家數學課程標準》對數學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評估教育價值觀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無疑我們每位數學教師身置其中去迎接這種挑戰,是我們每位教師必須重新思考的問題,開學初學校組織的新課程標準及新教材培訓學習,鮮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標,有效的學習對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設計思路,課程目標,內容標準及課程實施建議有更深的瞭解,本學年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教育教學改革躍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二、課堂教學,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共同發展

  我們每位數學教師都是課堂教學的實踐者,為保證新課程標準的落實,我把課堂教學作為有利於學生主動探索的數學學習環境,把學生在獲得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都能夠充分發展作為教學改革的基本指導思想,把數學教學看成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

  我在教學《相遇應用題》以研究兩個物體的運動情況,老師導演,學生表演,設計了從“相距—縮短—交叉—相背”兩物體之間的距離變化情況,感受相向運動中,隨著時間和路程之間的數量關係。一段小小的表演,猶如吃了一盆八寶菜,各種營養成分都有了。使學生的智慧、能力、情感、信念水乳交融,心靈受到震撼,心理得到滿足,學生成了學習的主人,學習成了他們的需求,學中有發現,學中有樂趣,學中有收穫,這說明:設計學生主動探究的過程是探究性學習的新的空間、載體和途徑。

  常思考,常研究,常總結,以創新求發展,進一步轉變教育觀念,堅持“以人為本,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打好基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以“自主——創新”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與運用為重點,努力實現教學高質量,課堂高效率。

  三、創新評價,激勵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我把評價作為全面考察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手段,也作為教師反思和改進教學的有力手段。對學生的學習評價,既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關注他們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既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結果,更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抓基礎知識的掌握,抓課堂作業的堂堂清,採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定量採用等級制,定性採用評語的形式,更多地關注學生已經掌握了什麼,獲得了那些進步,具備了什麼能力。使評價結果有利於樹立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促進學生的發展。我是這樣下評語的:“這幾天我們學習了《資料的收集和整理》,權攀通過努力,能收集、記錄、整理各種資料,在這方面是班裡最好的。但在語言表達方面有一定的困難,希繼續努力。等級評定,優。”這個以定性為主的評語,是學生與老師的一次情感交流,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了學好數學的自信心,也知道了哪些方面應該繼續努力。

  教學工作苦樂相伴。我本著“勤學、善思、實幹”的準則,一如既往,再接再厲,把工作搞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