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泊名利的作文

  世界上沒有不為名利的超人,只有善待名利的智者,而那些智者之所以能夠善待名利,是因為他們有著一種常人不及的品質——淡泊。下面一起和小編欣賞一下關於吧!

  淡泊名利範文篇一:

  正如女子之愛美,世人皆愛名與利,人民教師亦不能免俗。由於教師職業具有特殊性,所以正確對待名利就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命題。

  應該說,我們的教育已經在功利化的路上走得比較遠了。許多地區的教育管理者動輒以如此言論引導教師:“同志們好好幹!幹出成績來,政治上得榮譽,經濟上得實惠!”相信這句話是每個高中教師都耳熟能詳的,因為自走進學校的第一天開始就被上級叮囑,而在以後的工作中又反反覆覆被強化。於是大家都奔著一個共同的目標努力奮鬥,前進前進前進進了。

  試想,教育管理者高舉一面大旗走在前列,上書斗大的“名、利”二字而不是“文”與“德”,廣大教師誠惶誠恐跟在後面亦步亦趨,我們的教育能走向何方,能走得多遠?

  泰戈爾說:“榮譽羞著我,因為我暗地裡求著它。”又說:“鳥翼上繫上了黃金,這鳥便永不能再在天上翱翔了。”願大師的話能震動那些扭曲而麻木的心靈,還教育一個比較冰清玉潔的女兒身。

  淡泊名利範文篇二:

  在這個日益物質化的社會裡,人們變得現實起來,有了錢不夠還要有利,有了權還不夠還要有名,有了名還不夠還要超過別人。我們正在被追名逐利的價值所感染。

  我們人生觀、價值觀受到金錢名利的誘惑。雖然有些人得到了金錢名利,但是他們真的快樂嗎?他們不感到累嗎?生活真的美好嗎?為此,我們要淡泊名利,讓生活更美好。

  有一位千萬富翁和一對夫婦,富翁整天悶悶不樂,擔心哪一天自己的錢會變成別人的錢,於是終日奔波勞累,疲備不堪,那叫一個累。而夫婦整天有說有笑,小日過得可舒坦,雖然沒錢,但簡簡單單的生活讓他們覺得很幸福,因為他們擁有彼此,一天富翁給了夫婦一百萬讓他們花,這對夫婦當天整就忙起來,一百萬都不知道要放在哪兒最終他們把錢放在自己的視線中,也不笑了,煩惱來了,他們把錢還給富翁,他們又繼續在一起幸福美好的生活。

  有了“金錢名利”有的人還是不高興,而有的人沒有“金錢名利”反例過得快樂、幸福、美好。

  “淡泊名利,非寧靜而致遠”。有陶淵明“不為五斗米而折腰”才有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閒情逸志,有了陳子規的陶士,才有釣魚臺的清幽高雅。淡泊名利,讓生活更美好。

  生活其實很簡單,我們只要少些爾虞我詐,多一些真誠相待,少一些追名逐利,多一些淡泊名利,不要過以物質的追求,只要夠用就可。

  我們不需要過於物質的享受,要讓自己過得開心,快樂,才是我們一直不變的追求,拋開這些“金錢至上”的庸俗觀,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生活更需要的是一份恬靜,一份舒心、一份滿足、一份真誠。過自己開心的生活方式,請認準淡泊名利,讓生活更美好。

  淡泊名利範文篇三:

  “聽靜夜之鐘聲,喚醒夢中之夢;觀澄潭之月影,窺見身外之身。”這句話所傳達的思想境界為眾人所偏愛,即是淡泊。

  淡泊,是潔身自好,不慕榮利的表現。如今,它已成了一種高尚操節的象徵符號,它所代表的清明廉潔引得古今文人雅士追逐,圖落個美名流芳百世。殊不知淡泊雖為賢德,卻不可刻意追逐,若著意求賢便成偽果,自嘆虛生。

  淡泊不是口號,不是時尚,而是一種超脫的心態。古人云:“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可見淡泊與寧靜、澹定之心是分不開的。東晉五柳先生一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覓得了自己的桃花源,得以流傳千古;漢代陳繼儒“竹窗下,惟有蟬吟鵲噪,方知靜裡乾坤”的吟詠也創設了他的精神家園。兩位隱士不約而同地以安寧的田園生活為淡泊量定了尺碼。

  陶翁感嘆:“誤入塵網中,一去三十年。”陳眉公唏噓:“澹泊之守,須從濃豔場上試來。”這“濃豔場”無非指的是紛紜紅塵。難道這塵世真是一個夢魘?

  若真是如此,諸葛亮為何捨棄清雅茅舍,而隨劉備出山?周敦頤為何能在社會中如一枝白荷,潔身自好、獨立不移?所謂“小隱隱於野,大隱隱於市”,可見奇人異士未必都在山澤草野之間。

  陳眉公語云:“放下仙佛之心,方名為得道。”陶翁在世人眼裡,是名隱士,是位世外高人,是個神仙,但他卻不知淡泊的真諦在這塵網中。

  淡泊名利範文篇四:

  “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每當我讀到離騷的時候。最讓我有所感受的就是這句話。偶爾在感受粽葉清香的時候,就會彷彿看到屈原站在河邊縱身一躍。我想他在那是一定想到了這句話。

  屈原大可像其他世人一樣,竭盡全力的討好君王,以求得終身榮華富貴。可是他沒有,因為它那高尚的價值觀不願向低俗的利益屈服。他亦可兩耳不問天下事,只顧著自己的閒適生活,可是他也沒有那樣做,因為他的價值觀告訴他要心繫天下,心繫百姓。他也的確做到了,不然在他跳入的河畔,怎會有那麼多的善良百姓為了他聚在一起,向河內投入那麼多的粽子。

  也許,他的價值觀害了他,沒有這價值觀,他不會不斷的勸諫君主,引來龍顏大怒,使自己流放到荒蕪之地。也就不會引來奸詐小人,使自己只能無奈高呼“眾女嫉餘之蛾眉兮,謠諑謂餘以善淫。”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

  但是,他的價值觀也幫了他。使他在顛沛流離的同時還能想到“吾獨困乎此時也”那份淡然,被多少後世學子學習。亦使他在窮困之時,不願放棄自己的高尚品質,仍要“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這份高潔,不知在不斷向前發展的歷史潮流中影響了多少人。

  回顧現實,當今的社會正是缺像屈原這樣的人。始終堅持著自己的信仰,不斷向前。社會上的那種追求名利的風氣在不斷盛行,有很多人披著“學者”的假衣,卻早已忘了什麼才是一個學者的本質。從電視上,報紙上,人們不斷的重新認識那些學者,他們出版書籍,不是為了向社會傳遞正能量,或是揭露社會的陰暗面,以警醒大眾,讓社會反思,他們只是為了賺錢,只是為了去享受生活。而這些人和屈原相比,先不論其他,光品質這一點,孰優孰劣,一目瞭然。我相信,如果當今社會多幾個像屈原這樣品質的人,敢於批判現實,中國夢一定會實現。

  當我合上語文書,價值觀與利益的糾結早已消失,因為書中的屈原已經給了我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