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課文預習內容

  桂林山水主要描述了怎樣的桂林?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有多美呢?同學們可以提前預習。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希望對您有幫助。

  第一部分

  一、多樣手法繪美景

  1.引用開篇,巧設懸念。開篇引用了清代詩人金武洋的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這既點明瞭課題,總起了全文內容,又交代了盪舟灕江、觀賞桂林山水的原因──桂林是聞名世界、令人神往的遊覽勝地,使讀者頓生懸念:桂林山水獨特在哪裡?人們為什麼冠以“天下第一”的美名呢?

  2.比較引入,側面烘托。在描述桂林山水的綺麗風光時,作者並沒有一開始就直接描寫山水,而是採用了比較引入的表現手法,從側面烘托山水的獨特之處。你看,拿波瀾壯闊的大海來襯托灕江水之平靜,而比起水平如鏡的西湖來,灕江水又平添了清、綠之特色。這灕江的水真是迷人啊!同樣,桂林的山既不像泰山那樣高大雄偉,而是奇峰羅列、怪石嶙峋,盡顯奇、險之特色;也不像香山火紅一片,而是色彩明麗,倒映水中,五光十色。

  3.比喻排比,正面描繪。在主體部分,作者把自己的見聞與聯想巧妙地結合起來,將形象貼切的比喻跟嚴密流暢的排比融為一體,對桂林山水進行正面描繪。瞧,灕江水的“綠”──“彷彿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桂林山的“奇”──“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桂林山的“秀”──“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等等。作者巧用比喻手法,生動逼真地再現了桂林山的千姿百態和色彩明麗,展現了山的靜態美,給人如見其形、如臨其境之感。你看,“灕江的水真靜啊……灕江的水真清啊……灕江的水真綠啊……”;“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險啊……”在主體部分採用了這兩組排比,它把灕江水靜、清、綠和桂林山奇、秀、險的特點描繪得惟妙惟肖、活靈活現,繪就了一幅景色奇異、色彩絢麗的美妙畫卷,寫成了一首琅琅上口的動人詩篇。一個“真”字表達了對美景的讚歎,而嚴謹的句式強化了表達感情的力度。

  4.首尾照應,渾然一體。課文的末段描繪了山和水的交相輝映,加上空中雲霧迷濛,山間綠樹紅花,江上竹筏小舟點綴其間,猶如一幅絕妙的山水畫,最後以詩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收尾,既畫龍點睛地概括了全文,又與首段遙相呼應,使文章渾然一體,給人以美的享受。

  二、一腔真情頌桂林

  1.描寫景物,流露讚美之情。瞧,“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連,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奇峰羅列,形態萬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色彩明麗,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險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象一不小心就會栽倒下來。”作者巧用了比喻、誇張、排比幾種修辭手法,生動逼真地描繪出桂林的山奇、秀、險的特點,給人如見其形、如臨其境之感,字裡行間無不流露出真摯的讚美之情。

  2.穿插議論,洋溢讚美之情。在描寫灕江的水之前,作者說:“我看見過波瀾壯闊的大海,玩賞過水平如鏡的西湖,卻從沒看見過灕江這樣的水。”這一議論,拿波瀾壯闊的大海和水平如鏡的西湖娓娓道來,一個“卻”字烘托出這些美景雖美,可無法與灕江的水媲美,襯托出灕江之水是多麼的迷人,這包含著深深的讚美之情。

  3.首尾引用,表達讚美之情。引用“桂林山水甲天下”來讚美,一個“甲”字,寫出了桂林美景在世人心中的地位,桂林山水的奇麗之景堪稱天下第一,一年級下冊子就抓住了讀者的心,使人油然而生嚮往之情、觀賞之意,真是“一字妥貼,頓然生輝”呀!結尾又引用詩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來概括觀賞桂林山水之後的感受,具有畫龍點睛地之妙,洋溢著作者對祖國錦繡河山的無比熱愛與讚美真情。

  第二部分

  桂林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是個具有2000年曆史的文化名城,也是著名的風景旅遊勝地。桂林的旅遊風景區範圍較廣,北起興安,南到陽朔,綿延100公里之間,大體以桂林為中心,包括灕江兩岸、興安、陽朔一帶。由於桂林地區的岩溶地形***即石灰岩地形***發育,在長期的風化侵蝕和雨水溶蝕作用下,地面形態發生奇妙變化,慢慢形成了奇山、秀水、美石、異洞等形態,構成了桂林山水的獨特風貌,“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風景甲桂林”,正是典型的岩溶地形獨特景觀的寫照。

  桂林的山奇,就是山地大多平地崛起,孤峰矗立,奇峰羅列,氣勢雄偉,形態各異。看上去就如玉筍、翠屏、巨象、奔馬、駝峰等等,形態萬千,景色秀麗。在灕江兩岸,山峰奇特,接連不斷,比如西岸的象鼻山,好像一隻低頭飲水的大象,形態逼真;城西北的老人山,就像一位頭戴風帽的老人,慢慢行走;人稱“南天一柱”的獨秀峰,好像一隻巨大的玉筍,又像一座聳立的燈塔;陽朔東北灕江邊的畫山,在一塊巨大平直的峭壁上,石紋色彩斑讕,濃淡相間,好似一幅巨型壁畫,懸掛山間;市區偏北的疊彩山,因岩層斷裂擠壓,重重相疊,猶如一匹匹堆放整齊的綵緞,疊彩山因此而得名。疊彩山是由越山、四望山、明月峰和仙鶴峰組成,它同南邊的獨秀峰相望,與東西伏波山相鄰,三山鼎足而立於城市中心區,這是世界上城市中少有的奇觀。桂林的奇山隨處可見,如駱駝山、鬥雞山、七星山、書童山、望天山等等,都形肖神似,維妙維肖,活靈活現,自然成趣。如登上一座高峰,遠遠眺望,只見青山連續,重重疊疊,蒼翠秀美,多彩多姿,真有“天外奇峰排玉筍”之勢。這些山峰往往隨睛雨、季節的不同,不斷變換色彩;近看山鬱蒼翠,遠一點青紫、灰褐,再遠些灰白透亮,若有若無,變幻無窮,難怪有人曾說:“桂林山水之奇,當為天下第一。”

  桂林的水秀,在大多數的江河中,要數灕江之水最為清秀,真可謂山青水秀。灕江之水清得一眼就能望到深達七八米的江底;桃花江、相思江,也都清澈明淨,鑑映奇山;而且水隨山轉,水過山穿,山水抱洞,洞中有水,柔波碧浪,漫流無際。灕江是桂江中最為美麗的一段河流,乘船慢遊灕江,江水清澈,山峰秀美,沿江兩岸,風光綺麗。只見藍天白雲,樓閣村舍,綠色稻身,搖曳竹林,都倒映在碧綠的江面上;“幾程灕江曲,萬點桂山關”,好似一幅幅美妙的圖畫。船來水動,倒影搖晃,船過水靜,倒影聚會、復原;隨著兩岸景色的變化,江水中的倒影、圖畫層出不窮,就好像向你展示一幅幅連綿不斷的畫面。灕江水美山也美,沿途景點很多,如象山水月、穿山洞、塔山紅葉、仙人推磨、畫山放馬、碧蓮疊翠等,每到一處必有人攝影留念。到了豬皮灘,江面開闊,只見右岸七座大小不同山峰,聳立岸邊,姿態非常優美,好像7個少女在起舞,其中兩座山峰逼近江邊,峰影倒映在水中,隨水浮動,奇妙無比。真是“一江流水,千幅畫圖”,美不勝收。

  桂林的石美,主要是指桂林至陽朔間山石奇景,特別沿江兩岸近百里的石形奇特,變幻多姿。例如,著名的月牙山,山腰處的岩石酷似一彎新月,所以叫月牙山;山北腰處立一石,端直挺拔,形似劍柄,叫劍柄石;另一山石形似蓮蓬為蓮房石。還有七星巖的飛來石、雲呼石、翠屏石;象鼻山的垂釣石;南溪山的懸雲石;疊彩山木龍洞前的龜石、龍石、蛤蟆石等。這裡比較有特色還有普陀山的普陀石林,奇石崢嶸,石骨嶙峋;西山龍頭石林,好像龍頭的龍角、龍叉、龍鬚、龍鱗。這些形狀奇特的岩石,在光線明暗照映、雲遮霧繞襯托反射下,更顯得變幻無窮,形成一座座天然、抽象的雕塑畫像。

  桂林的洞異,可以說是“無山不洞,無洞不奇”,隨處可見。目前,桂林地區發現的溶洞約有2000多處,千百個溶洞,相互套疊,形狀各異,色彩不同。有人說,“桂林山水之奇,多半是洞奇”,許多巖洞確實各有千秋,別有天地;洞內有倒垂的石屏和石幔、石床、石鼓,有寬敞的溶洞地下大廳”,有迂迴曲折的“長廊”,有波狀起伏的“石橋”,有石筍眾生的“竹林”等等。在眾多的巖洞中,最為著名的要數蘆笛巖,巖洞雄奇瑰麗,迂迴曲折,遊程長達500多米。蘆笛巖位於桂林西北部光明山下,因深洞附近生長許多蘆荻草,據說這種草可以做小笛子,因此把這裡叫做蘆笛巖。巖洞內有大量的、色彩繽紛的鐘乳石、石筍、石柱、石幔、石床、石花等,構成了一幅幅精美的天然雕塑畫屏。這裡景物多樣,有巨集偉寬闊的地下“宮殿”,有高峻的座座“山峰”,有擎天的高大石柱,有無邊的“林海”……在這裡還可以觀賞到由石鐘乳組成的景物:“獅嶺朝霞”“石乳羅幔”“雲臺攬勝”“高峽飛瀑”“盤龍寶塔”“雪山倒影”“豐收小景”“獅子送客”等等。被稱為“大自然藝術之宮”的蘆笛巖,真是“天生蘆笛千般巧,欲寫奇景筆下難”,為中外馳名的、令人神往的旅遊勝地。七星巖也是比較著名的、別具特色的巖洞,它洞上有洞,洞下有洞,洞中有洞,洞奇數裡,多彩多姿。比如,洞中有寬達43米、高達27米的地下大廳,可容納萬人;主要景物有石索懸鯉魚、大象卷鼻子、獅子戲繡球、銀河喜鵲橋、花果堆滿山等,它們都是大自然千萬年來的傑作,它是我國開發最早的、最為古老的巖洞。因而洞中傳說也很多,比如,劉三姐與白馬郎在此相會,日華、月華二仙出遊,石仲運道士頌經等,這些都給這裡增添了不少的奇妙色彩。

  灕江

  灕江是世界上風光最秀麗的河流之一。發源於“華南第一峰”桂北越城嶺貓兒山,那是個林豐木秀,空氣清新,生態環境極佳的地方。

  灕江兩岸的山峰偉岸挺拔,形態萬千,石峰上多長有茸茸的灌木和小花,遠遠看去,若美女身上的衣衫。江岸的堤壩上,終年碧綠的鳳尾竹,似少女的裙裾,隨風搖曳,婀娜多姿。最可愛是山峰倒影,幾分朦朧,幾分清晰。江面漁舟幾點,紅帆數頁,從山峰倒影的畫面上流過,有“船在青山頂上行”的意境。百里灕江的每一處景緻,都是一幅典型的中國水墨畫。

  灕江自桂林至陽朔83公里水程,是廣西東北部喀斯特地形發育最典型的地段。桂林市附近,河谷開闊、平緩,伏波山、疊彩山、象山、穿山、塔山等皆平地拔起,四壁如削,奇峰羅列,氣勢萬千。岩溶槽谷平原中,秀山麗水相輝,景色清幽。桂林至陽朔之間,是岩溶峰林峰叢地貌,河流依山而轉,形成峽谷,景緻也最迷人,尤以草坪、楊堤、興坪為勝,有浪石奇景、九馬畫山、黃布灘等美景。倒影是灕江一大奇觀。江水賦予凝重的山以動態、靈性、生命,同時把人帶進神話的世界。

  灕江沿岸有古老而著名的大圩、興坪古鎮,還有民居頗具中國特色的漁村。而灕江邊的冠巖裡,人們可乘車和乘船遊覽地下河;灕江邊,還有田疇櫛比及山色空濛的草坪田園風光。

  走進灕江,一醉方休!

  象山

  象山又叫象鼻山。它位於桃花江與灕江匯流處,山形酷似一頭臨江吸水的巨象。

  從濱江路步行下江岸,能一覽象山全景,“象汲長波,洞生明月”,象山公園的第一景便是“象山水月”。距今1.2萬年左右,地殼抬升,灕江水面由2千米寬度不斷縮小,江水在山體東麓沖刷溶蝕出一個長17米,寬9.5米,高12米,位於象鼻與象之間通透圓洞,即“水月洞”,又名朝陽洞。江水穿洞而過,山洞如明月浮水。有詩讚曰:“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還流。”與象山隔河相望的訾洲翠竹簇簇,果樹蔥蔥,竹籬茅舍掩映其間。若是雨季,雲蒸霧騰,村舍與綠樹皆似披上一襲輕紗,古人稱之為“訾洲煙雨”。將其列為桂林八大勝景之一。此時的巨象彷彿被賦予了生命,在煙雨中惟妙惟肖。象山水月被視為桂林的象徵,是中外遊客最為神往的風景點。

  水月洞內沿石級登山,山腰有個20多米長,左右對穿的巖洞,好似大象的眼睛,故名象眼巖,象山南北兩洞景色各不相同,是眺望桂林風景的絕妙視窗。出象眼巖曲折而上,至象山之巔。山勢孤拔陡峭,山岩嶙峋,山頂樹木成蔭,小道迂迴;綠樹叢中,一座喇嘛式實心磚塔聳立於岩石之上,即為普賢塔,遠看像插在象背上的劍柄,又象一隻古雅的寶瓶,因此稱“劍柄塔”,或“寶瓶塔”。該塔建於明代,塔高13.6米,塔基為雙層八角須彌座,在第二層基座正北面,嵌有青石淺刻的南天普賢菩薩像。普賢塔位於象山之巔,不僅與桂林山水的傳說相吻合,又印證了普賢菩薩乘大象之雨,而大象馱寶瓶,在亞洲各國的許多傳說,也象徵著和平、美好和幸福。

  雲峰寺坐落在象山西南麓,相傳此處原為唐代溫靈廟舊址。如今的寺宇為1979年改建的鋼筋水泥結構的仿古建築,兩層、三進、五開間,弧形山牆,硃紅色柱樑和窗櫺,碧綠色琉璃瓦。

  “象鼻分明飲玉河,西風一汲水應波。青山自是饒奇景,白日相看不厭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