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春節的黑板報花邊

  春節是集祈年、慶賀、娛樂為一體的盛典,所以春節就成了中華民族最隆重的佳節。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關於春節的黑板報,希望大家喜歡。

  春節的歷史發展:

  【古代史】

  中國人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春節不同時代有不同名稱。在先秦時叫“上日”、“元日”、“改歲”、“獻歲”等;到了兩漢時期,又被叫為“三朝”、“歲旦”、“正旦”、“正日”;魏晉南北朝時稱為“元辰”、“元日”、“元首”、 “歲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則稱為“元旦”、“元 ”、“歲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關於春節的起源多種說法,但其中為公眾普遍接受的說法是,虞舜時期,舜即天子位,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這就是農曆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春節過去也叫元旦,春節所在的這一月叫元月。中國曆代春節的日期並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為正月,商朝用臘月***十二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規定以十月為正月,漢朝初期沿用秦歷。公元前104年,天文學家落下閎、鄧平等人制訂了《太初曆》,將原來以十月為歲首改為以孟春正月為歲首,後人在此基本上逐漸完善為陰曆***即農曆***,落下閎也被稱為“春節老人”。此後中國一直沿用夏曆***陰曆,又稱農曆***紀年,直到清朝未年,長達2080年。

  【近代史】

  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開始採用公曆***陽曆***計年,遂稱公曆1月1日為“元旦”,稱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歲時節日,亦被稱為“傳統節日”。

  1912年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時,宣佈廢除舊曆改用陽曆***即公曆***,用民國紀年。並決定以公元1912年1月1日為民國元年1月1日。一月一日叫新年,但不稱元旦。

  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時期,袁世凱將元旦定義為西曆1月1日,將春節定義為農曆正月初一。中國國民黨曾試圖廢除春節,但不被中國人接受,後以失敗告終。

  1928年5月7日,中華民國內政部呈國民政府,要求“實行廢除舊曆,普用國曆”。

  1930年,政府重申:“移置廢歷新年休假日期及各種禮儀點綴娛樂等於國曆新年:***一***凡各地人民應將廢歷新年放假日數及廢歷新年前後所沿用之各種禮儀娛樂點綴,如賀年、團拜、祀祖、春宴、觀燈、扎彩、貼春聯等一律移置國曆新年前後舉行;***二***由黨政機關積極施行,並先期佈告人民一體遵照辦理,廢歷新年不許放假,亦不得假藉其他名義放假。”

  1934年,國民政府停止了強制廢除陰曆,要求“對於舊曆年關,除公務機關,民間習俗不宜過於干涉”。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在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採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為了區分陽曆和陰曆兩個“年”,又因一年24節氣的“立春”恰在農曆年的前後,故把陽曆一月一日稱為“元旦”,農曆正月初一正式改稱“春節”。

  1949年12月2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政府規定每年春節放假三天。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過新年的形式各有不同。漢族、滿族和朝鮮族過春節的風俗習慣差不多,全家團圓,人們吃年糕、水餃以及各種豐盛的飯菜、張燈結綵,燃放鞭炮,並互相祝福。

  2015年6月23日,美國紐約市長比爾·德布拉西奧宣佈,紐約市公立學校將從2016年開始春節放假一天。

  春節的飲食習俗:

  臘八粥

  “臘八臘八粥節”。這一天在中國民間有吃臘八粥的習俗。喝臘八粥在中國已有千年歷史。臘,在遠古時代本是一種祭禮的名稱,夏朝稱“清祀”,殷商稱“嘉平”,周朝時改稱“臘”。“臘”是從“獵”字演變而來,故“臘”“獵”相通。因為一歲之終,農作物已收晒完畢,農閒了,人們便到野外獵取禽獸,用來祭祖先、敬百神,以祈福求壽、避災迎祥,稱之為“臘祭”。南北朝時,農曆十二月初八才被正式固定為“臘八節”,在這一天要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據說,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臘八也是佛教徒的節日,稱為“佛成道節”。臘月初八這天,中國各地都有喝臘八粥的習俗。據史料記載,中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富人還是窮人,家家都要喝臘八粥。最早的臘八粥是用紅小豆來煮,後經演變,加之地方特色,逐漸豐富多彩起來。“臘八粥”又叫“七寶粥”“五味粥”,不僅清香甜美,而且能暢胃氣,生津液,因而頗受人們喜食。隨著時代的發展,花樣越來越多的臘八粥已發展成具有地方風味的小吃。臘八,本身是個傳統節日,又是年節的前奏,可以說臘八節拉開了春節的序幕。“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兒就是年”“吃了臘八飯,就把年來辦”。臘八節後,春節將至,人們便開始購置年貨,打掃衛生,佈置居室,以嶄新的面貌迎接“年”的到來。

  年糕

  春節吃年糕,“義取年勝年,籍以祈歲稔。”寓意萬事如意年年高。年糕的種類有:北方有白糕飥、黃米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有糯粑粑;臺灣有紅龜糕。漢代楊雄的《方言》一書中就已有“糕”的稱謂,魏晉南北朝時已流行。賈思勰《齊民要術》記載了製做方法。明、清時,是糕已發展成市面上一種常年供應的小食,並有南北風味之別。北方年糕有蒸、炸二種,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湯煮諸法。

  餃子

  夜飯有吃餃子的傳統,但各地吃餃子的習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餃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餃子,北方一些山區還有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餃子的習俗。吃餃子是表達人們辭舊迎新之際祈福求吉願望的特有方式。按照中國古代記時法,晚上11時到第二天凌晨1時為子時。“交子”即新年與舊年相交的時刻。餃子就意味著更歲交子,過春節吃餃子被認為是大吉大利。另外餃子形狀像元寶,包餃子意味著包住福運,吃餃子象徵生活富裕。與北方不同,南方的年夜飯通常有火鍋和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紅紅火火;“魚”和“餘”諧音,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著生活幸福,“年年有餘”。而且在北方吃餃子還寓意這一家人來年團團圓圓。南方還有一些地方過春節講究吃年糕,年年高***糕***,象徵收成一年比一年高,境界一年比一年高。

  餃子的各種說法:

  芹菜餡餃子即勤財之意,故名“勤財餃”;是對源源不斷的物質財富的祈福,更是對勤勞務實的祝福。

  韭菜餡餃子即久財之意,故名“久財餃”;既可以祈求長久的物質財富,更是對天長地久的祈福,願人長久和睦、健康、快樂、幸福。

  白菜餡餃子即百財之意,故名“百財餃”;既可以祈福得到百祥之才,更可以對新婚燕爾白頭偕老的美好祝福。

  香菇餡餃子即鼓財之意,故名“鼓財餃”;既可以表現出對物質財富鼓脹的祈願,也是對晚輩表達出希望其出人頭地的美好祝願。

  酸菜餡餃子即算財之意,故名“算財餃”;表達了人們渴望錢多到要算一晚上的程度,謂之算財;或為對選擇的祝福,願親朋好友都有一個好選擇。

  肉菜餡餃子即有財之意,故名“有財餃”;有既有財,祝福有財,更祝福有才。

  魚肉餡餃子即餘財之意,故名“餘財餃”;祝福年年有餘,謂之餘財。

  牛肉餡餃子即牛財之意,故名“牛財餃”;祝願朋友牛氣十足,身體健康。

  羊肉餡餃子即洋財之意,故名“洋財餃”;有祝髮洋財的意願。

  大棗餡餃子即招財之意,故名“招財餃”;因為包銅錢很不衛生,所以改包大棗,吃到的人一年裡都會紅紅火火,財氣十足。

  野菜餡餃子即野財之意,故名“野財餃”;試問,健康、綠色的意外之財,誰不喜歡?

  菜餡餃子即財到之意,故名“財到餃”;即財神到,招財納福之意。

  甜餡餃子即添財之意,故名“添財餃”;即增加、增添之意,更與天才諧音,謂之添財。

  元宵

  南方叫做“湯圓”,在江蘇,上海等地,大年初一早晨都有吃湯圓的習俗。元元宵

  宵節,道教稱之為“上元節”。據元代伊土珍《***女郎***環環記》引《三餘帖》記:嫦娥奔月後,羿思念成疾。正月十四日夜忽有童子求見,自稱為嫦娥之使,說:“夫人知君懷思,無從得降,明日乃月圓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團團如月,置室西北方,叫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而。”羿如法而行,嫦娥果然降臨。可見元宵節吃元宵,是取“團團如月”的吉祥之意。明代時,元宵在北京已很常見,做法也與無異。清代康熙年間朝野盛行“八寶元宵”、馬思遠元宵。民國初年還有袁世凱因元宵與“袁消”音同,故下令禁喊元宵之事。元宵用面除江米麵外,還有粘高梁面、黃米麵等。餡則有桂花白糖、山渣白糖、什錦、豆沙、棗泥等。形制上,或大若核桃,也有小如黃豆的“百子湯元”,還有實心圓子和薄皮的“碌皮湯園”。

  春餅

  立春吃春餅是中國一種古老風俗。晉代已有“五芋盤”即“春盤”,是將春餅與菜同置一盤之內。唐宋時立春吃春餅之風漸盛,皇帝並以之賜近臣百官,當時的春盤極為講究:“翠縷紅絲,金雞玉燕,備極精巧,每盤直萬錢”。民間也用以互相饋贈。吃春餅的食俗也影響了兄弟民族。如耶律楚律隨成吉思汗徵西域時就曾命廚師作春盤,並作詩日:“昨朝春日偶然忘,試作春盤我一嘗。本案初開銀線亂,砂瓶煮熟藕絲長。勻和豌豆揉蔥白,細剪萎蒿點韭黃。也與何曾同是飽,區區何必待膏樑”。春餅發展,形制隨地而異,食用時間也因地而別。有烙制、也有蒸制;或大如團扇,或小如荷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