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如意雕刻圖片
雕刻除了學習手藝之外,還需要會畫雕刻圖紙。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希望大家喜歡!
>
雕刻中核雕技法
核雕是民間藝術中的一絕。它是在植物果核上,利用其外形特點或起伏的變化,雕摟出各種人物、走獸、山水、樓、臺、亭、閣等。核雕的原材料有核桃、桃核、橄欖核、象牙果核、杏核、櫻桃核等等,最佳的是油橄欖核,體積僅有一節指頭那麼大。在這麼小的橄欖核上進行雕刻,其難度是可想而知的。正是由於其操作上的高難度,核雕技藝鮮有傳人。
果核雕刻的起源尚待考證。明清時期,我國大型雕塑藝術無大發展,然而小件雕塑品和工藝品的裝飾製作卻搞得生氣勃勃,富於創造性。其中的桃核、杏核雕刻和橄欖核雕刻是一個頗有特色的品種,其作品的構思和雕刻都達到了極高的工藝水平和藝術境界,被人稱作是“微雕神技,藝術奇葩”。明、清兩代這種核雕的微雕藝術堪稱一絕,當時京城和江浙一帶官宦商賈中流行玩賞竹木牙雕等古玩奇珍,精湛而玲瓏的核雕藝術品就是當時人們蒐羅的熱門之一。 據史籍記載和文物考證,果核雕 刻在明代已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明宣德年間,夏白眼在橄欖核上雕刻16個小孩,每個小孩僅有半粒米大小,眉目清晰 。明代最有名的果核雕刻家是天啟年間江蘇虞山***今常熟***的王毅***字叔遠,號初平山人***。他在天啟二年***1622***創作的“赤壁之舟”是果核雕刻史上的珍品。舟長約3釐米***cm***,高約0.5cm,中間為艙,上以篷覆之,旁開小窗 ,左右各4扇 ,且能開合 。窗旁雕欄上 ,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船首刻蘇東坡及其好友黃魯直、佛印和尚3人 ,其中蘇東坡、黃魯直兩人共執一書閱讀,而佛印和尚如同彌勒,袒胸露乳,左臂掛念珠,念珠歷歷可數。船尾橫豎一楫,楫的左右各雕刻船伕一人。船背題款:“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刻 ”。字跡細如蚊足,又刻篆章“初平山人”。這件核舟成為後世果核雕刻名匠仿效的典範。《東坡赤壁泛舟圖》,把核雕藝術推上了歷史的高峰。
明代文人魏學伊著有《核舟記》一文詳記其事。新中國建立之後,《核舟記》被載入中學課本,核舟也因此名傳華夏。宜興雕刻家丘山精於胡桃核雕刻,題材大多為蘇東坡遊赤壁、漁家樂、百花籃、山水等。清代,果核雕刻的藝術水平進一步提高,以江蘇為傳統產區。康熙年間,蘇州金老***名不詳***、嘉定封錫祿以及乾隆年間的蘇州杜士元、沈君玉等都是果核雕刻名手。封錫祿的橄欖核雕刻“草橋驚夢”,屋宇、人物等在構圖上安排得當,並配合疏柳藏鴉,柴門臥犬,充分表現了鄉村夜景。沈君玉的橄欖核雕刻“駝背老人”,頭戴棕帽,蓄鬍須,衣服肩部有補綴,手持一扇,扇上刻有詩文;他用楊梅核雕刻的“獼猴”,眉目畢具,據《金玉瑣碎》記載,有的藝人以桃核雕刻串連成108枚念珠,每枚念珠刻有3~6名羅漢
,姿態各異 ,面目無一雷同。此外,嘉慶、道光年間,福建霞浦的果核雕刻名匠方建劭創作的“東坡遊赤壁”,“篷窗撐闢,江柳掩映 ”,舟中人物、舷櫓刻畫細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