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像攝影的布光方法_人像攝影如何布光

  在人像攝影燈光照明中,不同的布光方法可以營造出各種氣氛的效果。但是要如何才能成功的布光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相關資料,供大家參考!

  人像攝影的布光方法

  分割布光 ***Split Lighting***

  顧名思議,就是把面孔一分為二,一面光,一面暗,會製造出較強烈的戲劇感,適合個性或氣質較強的人物例如藝術家、音樂家等,當然陽剛味也會較重。

  要製造這個效果,就是把光源以90度置於物件的左邊或右邊,可稍稍移前或後,以遷就不同面形。留意布光須跟隨物件的面孔而改變,頭部轉向的時候,燈光也應跟隨。

  環形布光 ***Loop Lighting***

  這種方法能夠讓鼻子在面頰上投下一些陰影,要到到這樣的效果,光源要稍稍高於眼睛和相機的平面30-40度。***視具體臉型而定***

  林布蘭光***Rembrandt lighting***

  這名字來由,正是畫家林布蘭所常用於繪畫的布光手法,臉上那三角形的光位正是標記。與環形布光不同,鼻子與面頰的影子是相連的,不過更重要是陰影那邊的眼睛,依然有眼神光,以保持炯炯有神的面貌,並且照片也具戲劇感。

  拍攝時物件要稍稍轉離光源,當然光源位置要高過頭部,讓鼻子的投影與面頰的投影相連。不過並非所有人都適合這布光,顴骨較大的人會比較理想,而鼻樑不夠高的人則較難布光。因此,好的布光應該根據具體拍攝物件而做出改變,不能一概而論。

  派拉蒙光***Paramount Lighting***

  派拉蒙光***Paramount Lighting***又稱蝴蝶光***Butterfly Lighting***,這個布光的命名,來自於鼻下所製造的蝴蝶形對稱影子。

  光源設定在相機後的正上光,這樣會製造出面頰與下巴的陰影,因此會更突出兩頰顴骨,並且讓面孔看起來更瘦、下巴更尖,能提升物件的魅力。不過有時會使用反光板作補光之用。

  顯寬光***Broad Lighting***

  這不是一種特定布光設定,而是一種風格,不論分割、環形布光都可以使用。

  方法其實很簡單,就是讓受光的那一邊面轉向鏡頭,於是受光的面會看起來較寬闊,然後面部整體看來都較大較闊,適合面形瘦削的人。

  顯瘦光 ***Short Lighting***

  與顯寬光正好相反,較暗的那一面朝向鏡頭,這樣面部看起來好像被尖削了,而且更有立體感與氣氛。

  布光方法與顯寬光相同,不過是方向相反。

  光源的種類介紹

  順光

  順光是指光線的投射方向和拍攝方向一致的光線。在這樣的光線環境下,被攝主體面向鏡頭的一面被照亮,受光面不會產生陰影,主體色彩以及形態等細節特徵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表現。

  需要注意的是,順光拍攝會使主體沒有明顯的明暗變化,從而缺乏層次感和立體感,使畫面表現略顯平淡。如果想要避免這份平淡,我們可以選擇色彩豔麗的事物作為畫面主體,利用順光將主體的色彩充分地展現在畫面中,以提高畫面的吸引力;也可以選擇色彩對比較大的畫面,利用色彩間的對比關係使畫面更加精彩;還可以為畫面安排一些前景,來增加畫面的空間感。

  逆光

  逆光是指從被攝主體的後面正對鏡頭照射來的光線。在逆光環境下,由於被攝主體面向我們的那一面幾乎背光,因此很容易使光源區域與背光區域形成明暗反差。不過一般情況下,逆光下的主體很容易出現曝光不足,如果想要表現主體表面的顏色等細節特徵,我們應避免逆光拍攝。

  想要在逆光環境下拍攝出精彩的照片,我們可以利用相機對畫面亮部區域測光,以此來壓暗被攝主體亮度,得到被攝主體剪影的效果。雖然剪影效果不能使被攝主體的色彩等特徵得到體現,但是也很具有藝術魅力。在逆光下形成的剪影效果恰恰更能將被攝主體的形態輪廓特徵在畫面中充分體現。另外,在拍攝美女人像時,利用反光板或者燈具對人物面部進行補光,可以獲得溫暖清新的逆光效果。

  側光

  側光是指來自被攝主體左側或是右側的光線,並且光線的照射方向與相機的拍攝方向成90°左右的角度。

  利用側光拍攝,可以使被攝主體產生鮮明的明暗對比效果,而被攝主體的受光面會展現得非常清晰,背光面則會以影子的形態出現在畫面中,使畫面表現得非常有質感。所以,側光常會用於表現層次分明、具有較強立體感的畫面。

  前側光

  前側光也被稱為45°側光,是指來自主體左側或右側的光線,並且光線的照射方向與相機的拍攝方向形成 45°的水平角度。

  利用前側光拍攝,可以使景物朝向鏡頭的一面大面積受光,而區域性的背光面會產生陰影效果,這種效果比較符合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視覺習慣,景物的受光面可以展現出色彩、形態等細節特徵,背光面可以與受光面產生明暗反差,從而增加畫面的空間立體效果,使畫面不顯平淡。在拍攝建築、人像、花卉題材時,我們經常會用到這種 45°側光。

  側逆光

  側逆光和逆光類似,都是從被攝主體的背面向我們鏡頭射過來的光線,不過,側逆光是與我們相機的拍攝方向形成120°~150°的角度,而逆光是正對鏡頭,這種拍攝角度上的細微調整,會使得到的畫面效果有所不同。

  在使用側逆光拍攝時,被攝主體的受光面只會佔一小部分,背光面佔大部分,這樣可以使被攝主體的輪廓在畫面中得到很好的呈現,同時,由於主體有一小部分受光面,因此畫面中的明暗對比差異不會像逆光剪影那樣強烈,亮部區域還是可以展現出被攝主體的一些色彩等特徵。

  頂光

  頂光是指從被攝主體的頂部向被攝主體照射的光線,與我們的相機維持在90°左右的垂直角度。

  在我們平時拍攝時,頂光的運用與側光、順光等光位的運用相比會比較少,因為這種光線在拍攝人物或者是一些建築題材時,僅會表現被攝主體的頂部特徵,而其他區域則出現在陰影中,所以我們比較少用這種光線。通常,頂光在拍攝靜物題材等需要表現被攝主體頂部細節的時候使用。

  在自然界中,最常見的頂光就是正午的太陽光線。此時太陽光線也是最強烈的時候,如果在這個時候拍攝人像,為了避免人物的臉部受不到光,我們可以讓人物做出仰起頭來的姿勢,以保證人物臉部細節的體現。

  腳光

  腳光也可以稱為底光,是指從被攝主體下方向被攝主體照射的光線。其實在一般情況下我們很少有機會看到腳光的效果,因為腳光並不像順光、側光、逆光等光線那樣常見。腳光更多地出現在舞臺劇、戲劇照明中,或是在晚會、演唱會的布光中,而廣場上的地燈、低角度的反光板等也帶有腳光的性質。

  腳光並不是我們常見的光線環境,腳光的視覺效果會下意識給人一種神祕、陰森、詭異的感覺。

  區域性光

  區域性光是指被攝主體只有某一區域性區域被光線照亮,而其他區域則處在陰影環境下。

  利用區域性光表現的畫面非常有意境,但與其他光線環境相比區域性光並不常見。通常,在自然界中出現的區域性光都是稍縱即逝的,如果遇到了你所期待的區域性光畫面,就要抓緊時間去拍攝。比如,在太陽光線穿過薄厚不均的雲層時,可能會產生區域性光;在雷陣雨前後也能遇到區域性光;在太陽快要下山時,偶爾也會出現區域性光的環境。

  區域性光也被我們稱為“舞臺光”,它就像舞臺上的追光燈一樣,只照亮拍攝主體。而我們在觀看一幅作品時,最亮的區域總是最吸引人視線的,這是人們的一種視覺習慣。我們利用區域性光拍攝,區域性光可以把畫面中想要表現的景物照亮,使人們的視線全都集中在畫面的區域性光區域,這些非常有利於作品主題思想的表達。

  直射光

  我們都知道,凡是點狀光源發出的光都是沿直線傳播的,光沿直線照射在拍攝主體上就是直射光,被直射光照射的主體可以在畫面中產生明顯的投影和對比強烈的明暗畫面,主體的色彩和形態等細節特徵可以得到很好的體現,畫面也可以表現出空間層次感。

  在大自然中,晴朗無雲的天氣下,當太陽光直接照射在拍攝主體上時,我們就把這種光線稱為直射光。景物受到太陽光照射的一面會出現明亮的影調,而沒有受到太陽照射的一面則會出現陰影,我們可以利用改變拍攝位置的方式控制這種明暗區域的比例。

  散射光

  我們在前面已經學習了什麼叫直射光,在大自然中,晴朗無雲時太陽直接照射下的光線就是直射光,而當天空中出現一些雲彩,擋住了太陽光,使太陽光透過雲層時發生了散射,此時照射在物體上的光線就是散射光。典型的散射光除了多雲時的天空光,還有我們家中帶柔光玻璃的燈具發出的光,或是水面、地面、玻璃等反射的光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