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字型的種類

  書法藝術是一門古老的藝術,中國書法在世界書寫藝術之林中具有鮮明的代表性和濃厚的民族特性。書法字型的基本種類有哪幾種呢?下面小編帶給大家的是,希望你們喜歡。

  欣賞

>

  圖片1_隸書

  圖片2_楷書

  圖片3_行書

  圖片4_草書

  圖片5_篆書

  

  人類生活在五彩繽紛的世界裡,自覺不自覺地使用色彩為人類自身服務。我們在原始人的遺址中,發現原始人曾使用紅土、黃土塗抹自己的身體,塗染勞動工具,塗染骨器、陶器等。

  古代先民們對色彩作出許多哲學的、倫理的思考,把金、木、水、火、土五行作為解釋宇宙生存及系統存在,並對應地用紅、白、青、黑、黃與之聯絡起來。並把季節、方位、五味、五色等和色彩聯絡起來,如:春——青,夏——紅,三伏——黃,秋——白,冬——黑;東——青,南——紅,西——白,北——黑,中——黃;等等。

  中國古代各個時代的帝王對色彩都有某種偏愛。相傳,夏代尚黑,殷代尚白,周代尚赤。秦始皇以為自己是水德而得天下,故他崇尚水的對應色——黑色。漢高祖從南方起兵,規定製服尚赤。而且漢代規定以各種顏色的冠服和印綬來區分官階的等級:即皇帝赤綬,相國綠綬,公、侯、將紫綬,九卿中二千石青綬,千石、六百石黑綬,二至四百石黃綬,百石紺綬。南朝以白帽子為尊。隋文帝時百官穿黃袍。唐代除了皇帝可以穿黃色衣袍之外,“士庶不得以赤黃為衣”。宋代以紫為貴。清代以黃色為至高無上,一紙黃綾聖旨,將使百官跪倒。

  歷史舞臺的色彩演繹如此,而藝術世界中的色彩又是如何呢?

  我國長期的封建社會強調儒學,以“中庸”、“中和”為標準,強調一統、整齊劃一的美,發展個性則是離經叛道的,不足取的,人的思想與行為都要循規蹈矩,不偏激。這樣,在色彩的選擇上勢必選擇黑、白、灰。黑、白、灰是複色,是中性色,與其它顏色相結合都不會發生衝突。“洗盡鉛華,卓爾名貴”,是我國傳統的崇尚釋躁平矜、平淡自然的美學思想的寫照,因此,代代相傳,起主導作用的黑、白、灰的“中和”色彩在人們的心裡和環境中不自覺地沿襲下來。中國大地上的民間建築,黑瓦白牆極為普及,小者連中國的圍棋,棋子也只有黑、白二色。被認為是我國正宗藝術的中國畫,一段時期曾排斥繽紛色彩的運用。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中國書法藝術,則更是黑與白的王國。除了皇帝御批點朱之外,任何人使用顏色書寫則將被認為是離經叛道,或是不正經的野狐禪。

  中國人偏愛黑白藝術,更喜愛黑墨白紙的書法藝術。書法家們將自己的熾熱情感,通過高超的書寫技法,以黑色的筆畫線條傾注在一張張潔白的紙上,使觀賞者如痴如醉。這種黑白藝術,外國人則很難理解,真是“心中妙悟,難與外人道”也。所以,王羲之一篇《蘭亭序》被視為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也被尊為書聖。張旭、懷素的草書,則被認為是“飛鳥出林,驚蛇入草”。顏真卿、柳公權的楷書,則被稱為“顏筋柳骨”。張芝則被稱為“草聖”。趙孟頫則被稱為“上下五百年,縱橫一萬里舉無其匹”的一代書法大家……

  “計白當黑”、“知其黑,守其白”。如何營構每個字的結體,如何營構整幅作品的佈局。你如果真正懂得了書法中黑色的奧妙和白色的運用,你的書法就有大長進了。

  墨是黑色的,但古人講究“墨分五色”,講的是墨色的濃淡深淺,是對墨色的深層理解。墨與色是相通的,古人講墨色“高墨猶綠,下墨猶赭”,既是墨,又有色的聯想感受。國畫中重視用墨,提倡以“水墨為上”,以墨代色,其實都是“無色似有色”,通過理解和聯想的藝術昇華,把墨色提高到了高度的絕妙的境界。書法用墨講究宜濃不宜淡。濃墨有神,淡墨無彩,蘇東坡用濃墨如黍米珠光,如點小兒黑睛。顏真卿用濃墨輕吐如蠶,精氣內斂,形質動盪。米芾用濃墨,墨酣意足,沉著痛快。但也有人卻專寫淡墨,明朝董文敏開創淡墨一派,清朝則出了個“淡墨太守”王文治。用墨講究“潤含春雨,乾裂秋風”,“神寓約略濃淡之際,韻生紙墨相發之間”。若你能巧妙地運用墨色,就能自然而恰到好處;若你運用墨色能得天地自然之意而到達極致的地步,你的書藝又將臻新的境界。

  被稱為黑白藝術的中國書法,並非只有黑***墨的顏色***白***紙的顏色***二種顏色,其實,它還有其它各種顏色相輔相襯地配合在一起,只是不明顯罷了。其中最主要的是紅色的印章,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還有,當書法作品完成之後,“三分作品,七分裝裱”,經由裝裱師裝裱後的書法作品又將是另一番情景:白底黑字紅印章的作品外面搭配上了有色彩的綾或紙,你能說完整的一件書法作品只有一種黑的顏色?

  古人使用白色的紙帛書寫時,有時也配用有顏色的界格。宋朝陸游有詩云:“烏絲闌展新詩就,油壁車迎小獵歸。”古時於縑帛上下以烏絲織成欄,其間用朱墨界行,稱為“烏絲欄”。後來也稱有墨線格子的卷冊之類為“烏絲欄”。古人平常寫詩、作文、寫信,都使用畫有“烏絲欄”的箋紙。相傳唐朝名妓薛濤喜歡畫有“烏絲欄”的松花箋,並改其尺幅,染成各色小彩箋,深得文人學士喜愛,被稱為“薛濤箋”,後來廣為流傳。詩人歐陽炯詞:“彩箋書、紅粉淚、兩心知。”可見當時彩色箋是頗為流行的。

  說到“烏絲欄”的顏色,古人用烏絲***墨色的絲***織欄,硃紅界行,是雙色配合的,後來單用紅色或黑色線界格。唐朝薛濤自制十色小彩箋是對“烏絲欄”的紙地加以染色,變白箋為彩色箋,深受時賢歡迎。可見古人對“烏絲欄”的顏色是非常講究的。

  現在除寫信用的“八行箋”之外,毛筆書法已很少使用“烏絲欄”。而鋼筆書法用的界格,卻是沿襲古代“烏絲欄”的遺風,但色彩變化比較多。因時代的不同,科學的進步,色彩印刷比較方便,最常用的界格顏色有紅、黑、青,也有綠色、紫色、粉紅、赭石、灰色,甚至也有金色、銀色的。有的作品也用雙色來搭配、顯得比較雅緻。雙色不易配好,要懂得一點色彩方面的知識,才能運用自如而不顯凡俗。

  繽紛繁複的顏色,都有各自的屬性和特徵。例如:紅色、橙色、黃色都屬於暖色,而青、蘭、綠都屬於冷色。

  顏色有千千萬萬種,你喜歡什麼顏色呢?

  民族有民族的不同,個人有個人的不同。

  在我國,黑色自古以來因用以表現樸素幽雅的意境而受青睞,紅色則作為喜慶和幸福的象徵,黃色則作為富貴的象徵。德國人則喜歡淡粉紅。法國人喜歡紅、蘭、白三色,連國旗也是這三種顏色。日本人愛白色和淺蘭。美國人喜愛鮮蘭、紅色和褐色。綠色是信奉伊斯蘭教國家以及沙漠中的國家最受歡迎的色彩,被譽為生命之色。民族的文化習慣是和其民族的傳統、風俗、倫理道德、宗教、經濟觀念等相互影響的結果。

  對於個人來說,愛好因素也和本人的性別、年齡、性格、教養等有關。一個人年紀小的時候愛好原色或純色,年齡增大由愛好暖色逐漸趨向冷色。性格和色彩愛好也有密切聯絡:感情豐富,容易激動,直率豪爽的人大都愛好暖色;相反,比較理智,善於剋制自己感情的人往往喜歡冷色、灰色。在性別上,男性喜歡青色一類的冷色,女性則比較喜歡紅色一類的暖色。

  金、銀、黑、白、灰色,在色彩學中是被稱為中性色的,它們不管和任何顏色相配都是調和的,因此,在選用二種以上顏色配合時,為了避免不恰當的調配或太強烈、太刺激的對比,其中一色可考慮選用中性色,特別是灰色,最柔和得體。灰色也有色彩傾向性,可以略偏紅,或偏青、偏黃、偏紫等。為了減少某一色彩的純度,可以在此顏色中加黑色或白色。

  近幾年的書法界,逐漸興起一股“好色”之風。一個書法展覽會,其中一大部分作品是用彩色宣紙來書寫的。固然,繽紛的色彩,更奪人眼球,本來稍嫌平淡而沉靜的黑白世界中,添加了色彩元素,使整個展覽頓時活潑起來。

  用色宣書寫,古而有之。六朝時出現的“硬黃”紙是黃色的,用黃櫱染成,以防蛀蠹。至唐時,風行一種十色小箋,為深紅、粉紅、杏紅、明黃、深青、淺青、深綠、淺綠、銅綠、淺蘭等十色。宋元以下,製紙工藝進一步提高,紙的名稱和顏色也更繁多了。明代出現了灑金紙和泥金紙,吳寬、祝允明書法扇面中,有很多就是用這種灑金紙。清康熙至嘉慶年間,出現了大量的粉箋紙和蠟箋紙。粉箋紙面上沒有亮光,有素白的,也有各種顏色粉花,或畫上了金花的。蠟箋紙面上有亮光,各種顏色的都有,有單色無花的,也有畫上了各種金花的。劉墉、黃易、樑同書等人經常用這種粉箋和蠟箋來寫字。古人如此喜愛,今人“好色”,則又如何?

  鍾繇雲:“筆跡者,界也;流美者,人也。”我喜愛多彩的世界,崇尚色彩,但更崇尚黑與白構築成的藝術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