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書法家柳公權楷書代表作品介紹

  柳公權的書法在我國有著重要的歷史地位,他的字型被受到人們的臨摹與讚賞。那麼,關於柳公權的楷書,你知道多少呢?以下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柳公權的書法介紹,希望能幫到你。

  柳公權的楷書書法介紹

  唐代是一個楷書名家輩出的時代。我們這本書裡先後介紹過歐陽詢、顏真卿,當然,這兩人都是唐代楷書名家,也是唐代楷書書法不能迴避的名家。柳公權也是唐代楷書名家,與前兩者相比,這三人正好同處三個不同歷史時期——歐陽詢生於北朝,歷隋而入唐,是書法史上的“初唐四傑”之一,屬於初唐時期的書家;顏真卿主要活動於開元、天寶之後,屬於盛唐時期的書法家;柳公權則屬於中唐時期的書法家。至於晚唐書法,吳老師在介紹杜牧《張好好詩》的那篇關於大叔愛蘿莉的那篇文章裡曾經提到過,晚唐書法屬於荒漠期。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再加上元代的趙孟頫,今天中國人嘴巴里所強調的楷書四家就到齊了。這四位楷書大師中,唐代佔了三位。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三人無不都是楷書結體構建的大師,這與唐代書法注重法度有很大關係。

  柳公權是一位家喻戶曉的書法家,唐代時候,他就很有名氣,請他書寫碑版的人就很多;至於今天,知道他的人依舊不少。我相信,本文很有可能是讀者們翻看本書的第一篇文章。這或許源自大家對柳公權和柳體楷書的熟悉,大家在剛學習楷書技法的時候,又有誰能繞得開柳公權呢?吳老師從五歲開始學習毛筆字,初一開始,家父就以柳字作為我的楷書入門。至於家父教我“永字八法”,那一招一式也是以柳體為範本。從那時候開始,我就與柳字結下了不解之緣,此後雖然也學過一段時間顏真卿、趙孟頫、王羲之和蘇軾,但總得說來,我還是對柳字的用筆和結構瞭解得更多,即便是今天給學生上課時候的板書,也時不時地會用柳書來做範例進行教學。

  柳公權現存的作品不少,最有名的是《玄祕塔碑》和《神策軍碑》,這兩塊石刻都是楷書作品。《玄祕塔碑》全稱《唐故左街僧錄內供奉三教談論引駕大德安國寺上座賜紫大達法師玄祕塔碑銘並序》,由裴休撰文,柳公權抄寫,現藏西安碑林;《神策軍碑》全稱《皇帝巡幸左神策軍紀聖德碑》,唐武宗會昌三年***公元843年***立於皇宮禁地,由崔鉉撰文,柳公權書寫。相比《玄祕塔碑》,《神策軍碑》因為一直在宮廷收藏,因此其儲存的情況也比《玄祕塔碑》好很多。神策軍是唐代北衙禁軍,主要負責宮廷護衛。北衙禁軍是相對唐代南衙禁軍而言的。唐太宗玄武門之變之後,考慮到拱衛宮廷的安全,以及結合長安宮城北高南低的地理特點。唐代帝王設定了北衙禁軍,以精銳士卒組成,有別於南衙禁軍為宰相、朝廷所指揮的情況。因此,北衙禁軍就成為唐代宮廷的一支重要的武裝力量。神策軍就是北衙禁軍的一支。當然,北衙禁軍在唐代後期多為宦官控制,反而成為唐代宮廷不安全的隱患。

  在這兩塊石刻作品中,柳公權柳體字的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

  首先,柳字中宮緊收,中心沉穩,沒有露骨的點畫,力求四平八穩;其次,從點畫上說,柳體楷書多以方筆出現。這種方筆主要是從北朝碑刻風格而來。魏碑書法對唐代書法影響很深,我們在介紹褚遂良的時候曾介紹過,這裡就不專門展開了。點畫技法上,方筆書寫,要求書寫者嚴格控制毛筆的提按,講究欲右先左的回鋒。在轉角處,用筆提按需要有明顯的頓挫,以呈現出方折的模樣。這種用筆有魏碑的沿襲,比如《始平公碑》在起筆和轉角時候“切”的動作。這些動作在柳體楷書中也多有呈現。此外,柳公權年輕時候也曾學過顏真卿楷書。泛泛說來,柳字與顏字點畫上的最大區別就是“顏筋柳骨”。柳體字講究骨力,其線條剛瘦,給人一種錚錚鐵骨的鏗鏘之態。顏體字則講究點畫、線條的豐滿。因此,顏體字側重線條的“筋”,在柳體字在乎用筆的“骨”。正是因為這一技法特點,吳老師才將題目命名為《柳骨鏗鏘》。

  但是,從點畫用筆技法層面來探討柳體字的藝術影響的話,我們就必須要提到學習柳體楷書的一大無趣之處。上文筆者提到“永字八法”。當然,這八法是學習楷書的讀者在實際書寫中必須遭遇到的八種最基本點畫技法。柳體楷書的八法有嚴格的規範,因此更容易為初學楷書的讀者上手。但是,柳體楷書對於某一個點畫的變化太多,從而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點畫集體。比如,就撇這個筆畫來說。柳體楷書就起碼有:長撇***金的第一筆***、短撇***乎第一筆***、直撇***用的第一筆***、回鋒撇***成的第******、回頭撇***雄的第******、蘭葉撇***塵的第三筆***、平撇***斤的第一筆***……這麼多的變化當然讓初學者開頭很難掌握。當然,最要命的是,這些不同的撇的變形點畫,確實是不通用的。當然,長撇與短撇是有明顯的區別。可就蘭葉撇的使用來說,“塵”字的這一撇固然也有人寫成長撇或者直撇,可那麼寫就寫不出柳體那種瘦勁的鋒利感覺。因此,根據不同的場合而使用不同的點畫,這種靈活的使用,確實是學習柳字的一大難處。

  此外,柳字學得好的人,也有自己的痛苦之處。1949年之前,大戶人家的閨閣女子就多學柳字,究其原因是因為要寫好柳字,就必須熟知柳字的書寫規範,掌握用筆的分寸和嚴謹性。我們會發現,柳體字在起筆、收筆和轉角處的處理是千篇一律的,這說明柳體字點畫的書寫時調鋒、提按的方法是固定的。但是,這種書寫習慣一經養成,必然會嚴重束縛住書寫者點畫的流暢性。誠然,學習唐楷,不論是柳體、歐體還是顏體,並爛入骨髓的書法愛好者在改學行書時候都會有這樣的體會,受到同好的指責。但平心而論,柳體字對書寫者點畫的束縛更加厲害。

  我們知道,藝術審美的習慣是植根於人的內心的。如果一個人在書法學習中養成了中規中矩的書寫習慣。那麼,生活中的他,也不太可能逾越規範,成為體制的破壞者。大家閨秀,學習柳體書法似乎也有這麼一層原因在其中。當然,相比顏真卿的楷書,柳公權楷書更加秀麗、端莊。或許,這也是柳體在大家閨秀中大行其道的重要原因。

  實際上,歷朝各代對於柳公權書法的評價也都是褒貶不一的,即便是同一個人對柳體字的評價,甚至也有互相牴觸之處:

  米芾評價柳公權說:“字之八面唯尚真楷見之,大小各自有分。智永有八面,已少了鍾法。丁道護、歐、虞筆始勻,古法亡矣。柳公權師歐不及遠甚,而為醜怪惡札之祖。自柳世始有俗書。”可他自己卻又說柳公權:“柳公權如深山道士,修養已成,神氣清健,無一點塵俗。”

  董其昌也是如此自相矛盾。他先論柳體:“神奇化為臭腐。”可又在另書中評論:“公權正書及行皆妙品之最。”“臭腐”和“妙品之最”相提並論,真讓我們這些業餘的書法票友不知道該置柳公權於何處了。

  米芾、董其昌都是古來名家,對於他們的評價,想必都有一定道理。然而,拋開這些評論自相攻訐之處,我們學習柳字,應該找到更多一些為我所用的地方。我有這麼一個故事,正好借這個機會寫出來:因為學習柳字的習慣,我經常把“國”字中的那一點給省略掉。但是嚴格說來,這就是個錯別字。我的一位同窗好友劉洪坤兄見到之後,就跟我指出錯誤。我呢,強詞奪理嘍,你去看《玄祕塔碑》,看看柳公權是不是這樣寫的。可劉兄反駁我說,我們學習柳字,學習的應該是柳字的結構、用筆和書法審美。這才是學書法的關鍵。學人家的錯誤,亦步亦趨,當然是不可取的。

  我想,用這個故事作為我本文的結尾,或許能夠給正在學習柳字的書法愛好者一個啟發:不論是哪家書家,他們的書法都是“美、醜”並存的。只不過,從不同的角度,我們可以發現不同的美與醜來。歷代那些如米芾、董其昌一類的評論固然是重要的,可找出為我所用的亮點來學習才是最關鍵的。正如我一次在電視節目中看到啟功先生就曾談到自己學柳體字的經驗:當他覺得自己的書法骨力不足時,便刻意找來柳體字帖認真臨摹,以期從柳體臨習中強化自己線條的骨力。我想,啟功先生的書法獨步天下,他的學柳字的經歷,足夠給我們大大的啟發了。

  柳公權身上的故事還有很多,這裡我就不展開介紹了。百度下柳公權,可以找到很多關於柳公權的歷史和故事,若都寫在這裡,太有抄襲史料而浪費版面的意思。相比本書其他文章來說,本文或許是故事最少的一篇,但卻是體會和評論最真實的一篇。畢竟,五歲學書至今,柳字伴隨我走過了***十個年頭,這其中的各種心得體會當然會比從史料上直接抄來的評論要真切的多。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就是這個道理!

  骨鯁氣剛、耿介特立的柳公權書法

  柳公權***公元778-865***,字誠懸,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官至翰林院侍書學士。柳公權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書法家,以楷書最著名,他融匯了魏、晉、初唐諸家的特徵,並且受到盛唐時期顏真卿的影響,吸收了晉人的遒媚和顏書的雄渾,創立了自己的“柳”體書風。後世將他與顏真卿並稱“顏柳”,有“顏筋柳骨”的讚譽。

  提到柳公權,必然要與唐楷聯絡起來。唐楷是許多現當代書法家都曾經有過的學習經歷。隨著人們對書法學習與認識的深入,也包括各類“全國書法展”的影響,因唐楷的森嚴法度,以及嚴格的審美要求,而被“展覽”擠的窄如“茅草”。重新關注唐楷,就好像是在“懷舊”或是“不忘初心”一樣!加之各類中、小學生書法班裡,唐楷的影子依稀可見,導致許多“專業人士”誤以為唐楷只是初級書法入門的課程!

  然而唐楷的燦爛不可能因為書風潮流的影響而顯得暗淡。歷史上被稱為“楷書四大家”,唐朝就有三位,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而且唐朝的楷書大家還有許多,虞世南、褚遂良、陸柬之等。盛唐之象,楷書是敬,故唐楷成就卓著,為後輩敬仰摹習。

  在近年來書法展中,唐楷作品的比重越來越小,尤其是柳體作品,甚至可以說“罕見”!不可否認在書法創作的層面,柳體依“尚法”之嫌而精於點畫,謹於間架,法度森嚴,抑制了個性與創作風格的表現。但這種論調應該限於現當今“書展”、“書風”的影響。

  對於唐楷的深入研究與學習,唐楷在歷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我想任何人不可否認其深邃與光耀。同時唐楷實用性且富有廟堂氣象的特徵,歷代相承,卓然獨立!

  歷史上任何書體的出現,都擺脫不了實用的一面,只是在實用的基礎上體現出時代的風格和個性特徵。楷書就是一種實用性和藝術性相容的字型,千百年來,它從不間斷地被作為通用文字和書法藝術形式來使用。楷書產生於漢代,真正成熟是在唐代。唐楷集前代之大成,以完備的法度,顯示了藝術的高度成熟。其平衡穩定,比例協調,靈活多變,富有生命色彩,“形美以感目”***魯迅先生語***。

  柳公權的楷書在唐代地位卓然,明代大書法家董其昌讚賞其曰:“自學柳誠懸方悟用筆古談處,自今以往,不得舍柳法而趨右軍也!”

  柳公權存世書跡可見,著名且具有代表性者,有《玄祕塔碑》《神策軍碑》,以及新出《金剛經》《回元觀鐘樓銘》四通。

  《金剛經》,為公權壯年***47歲***得意書,多融入魏、晉及初唐楷意,並摻入以北碑的骨力洞達,而富有廟堂氣象。柳公權是三朝侍書,可謂“專業書法家”。我覺得壯年的柳公權,審美意識一定是多元化的,有能力汲取諸家之長,且有自家面目。所以這時他的作品富有儒雅之氣,清癯精勁,骨硬肉豐,剛而不狠的特點。 我關注此碑的原因,是想感知柳公權壯年時的書寫狀態。

  因為一個人中晚年時期是他一生中思維最活躍,思想最穩定時期,成熟的心理能夠把他所學、所想達到極致,並具有開拓精神,趨於完美。雖然《玄祕塔碑》、《神策軍碑》是公認的柳字經典碑帖,對於一個書家風格的界定往往是他晚年時期。但是壯年時期的柳公權,“涉世”能力,汲取能力都是最強階段,這些對於書法的影響是很大的,他壯年時期“涉世”寬度與晚年時期的“涉世”寬度一定是不一樣的,“涉世”經歷即為一個人的情感經歷,抒發情感是書家的最高境界。能夠流傳下來的書家經典,多是情感的表達,“無意為佳乃佳”。

  柳公權的一生中,我覺得他壯年時期的書法不容忽視,這時的他能夠大膽的汲取,大膽的開拓,初成自我規範,雖不言“老辣”,然有隨體賦形的自然,偶有活脫、稚氣才是可愛、可敬之處,這與他晚年定勢的書法風格區別很大。所以我對壯年時期柳公權的書法更加感興趣!

  《回元觀鐘樓銘》,柳公權59歲書,此碑風格嚴峻剛勁,雖時見豐潤雍容,然鋒芒凌歷,筋骨顯露者。且有字帶有初唐虞、褚諸家的影子。此碑是柳公權59歲書,有別於《玄祕塔碑》***柳64歲書***、《神策軍碑》***柳66歲書***,年齡差距雖然不大,但與後二碑風格相差有距,沒有達到後二碑突出的個人風格,然特點亦明顯,結字緊結,偶有錯落之相,但求變化,巧妙地做到了隨體賦形,不拘一格,在不平衡中含韻趣,這是後來的成熟時期作品中所不能見到的。我認為此碑打破了後人對“顏柳”的有關評說:以為顏字帖間“大同小異”,柳字諸碑間是“小同大異”。顯然過度期的《回元觀鐘樓銘》有許多細節資訊,但是依稀能看到前人“影子”,特別是初唐和晉人楷書之風韻。第二屆全國楷書展我投稿作品就是取此碑風格。

  有朋友勸我寫《玄祕塔碑》或是《神策軍碑》風格強烈的作品,評委一看就明白,入展機率大,比賽就得按照比賽的“規矩”弄啊!我也明白***我在首屆全國楷書展中入展的作品就是《玄祕塔碑》風格***,但我始終心存想法,想去做我自己值得做的事情。客觀、立體、公正地對待學習物件,這是對書法負責任,也是最自己負責任,更是對歷史負責任!雖然二屆楷書展落選,但是我能帶著一種探索的精神去學習,我覺得比入展更加有意義!

  《玄祕塔碑》,柳公權64歲書,此碑是柳公權以骨力取勝的代表作,法度最為嚴整者,也是柳公權最矜練之作。此碑結體端正秀麗,內緊外鬆。用筆乾淨利落,方圓兼備,方筆為主,寓圓厚於清剛之內,剛柔並濟。

  田毅銘楷書節選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此碑結構上明顯吸收了顏體的寬博穩重和歐體的緊密遒媚。米芾曾有形象的比喻,他說看柳書就像一個修養已成的謙謙君子,仙風道骨,神氣清健,沒有一點俗塵。

  《神策軍碑》,柳公權時年66歲,碑上書跡蒼勁渾穆,爽爽有神,是柳公權楷書之最精者。結字較《玄祕塔碑》渾厚、氣壯。筆畫更富於變化,尤其是點畫、鉤畫、捺畫,明顯強呼叫筆的彈性,去掉了顏書的蠶頭燕尾誇張的特點。肥瘦適宜,筋骨非虛,清健端莊,骨鯁氣剛。此碑也是我最用心摹習的範本,曾經反覆研究其用筆和結體,嚴謹險峻,方勁挺拔,稍有不整,體貌全無。常感嘆其法度嚴謹幾乎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正如時人云:若柳公權是位現代人,他一定是位出色的建築大師!綜觀此碑,竟還得法於隋《龍藏寺碑》的瘦雅筆調,近顏書厚筋骨實之貌,氣壯博大之勢,朴茂之象,印於紙面。其書講究筆力,他曾說:“圓如錐,捺如鑿,只得入,不得卻。”

  柳公權的書法尤如一剛正君子,錚錚鐵骨,從來不曾為“權貴”低頭,他的卓然獨立,風雅高妙,耐得住時間的錘鍊!對於柳體字的學習,我一直在堅守,我認為,歷史沉澱下來的經典,都是藝術大師思想意識中提煉出來的智慧。平心而論,柳公權的書法雖然有刻意及板滯處,但比起他那獨特的,清新勁健的書風來,畢竟是瑕不掩瑜的,而“顏筋柳骨”的“骨”字,則更是柳書筆力挺朗,人格灌注的精粹所在。堅守不是要一意孤行,而是我在思考他的藝品和人品…

  柳公權的人物簡介

  柳公權***778年-865年***,字誠懸,漢族,京兆華原***今陝西銅川市耀州區***人。唐代著名書法家、詩人,兵部尚書柳公綽之弟。歷仕憲、穆、敬、文、武、宣、懿七朝,官至太子少師,封河東郡公,以太子太保致仕,故世稱"柳少師"。鹹通六年***865年***,柳公權去世,年八十八,贈太子太師。

  柳公權書法以楷書著稱,與顏真卿齊名,人稱"顏柳",又與歐陽詢、顏真卿、趙孟頫並稱"楷書四大家"。他的書法初學王羲之,後來遍觀唐代名家書法,認為顏真卿,歐陽詢的字最好,便吸取了顏,歐之長,在晉人勁媚和顏書雍容雄渾之間,自創"柳體",以骨力勁健見長,後世有 "顏筋柳骨"的美譽。柳公權亦工詩,《全唐詩》存其詩五首,《全唐詩外編》存詩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