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優秀書法作品

  高山先生是我國當代著名的書法家。他的書法作品非常的精美優秀。是我國很多書法收藏家都喜歡的書法作品。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你有用!

  欣賞

  圖片1

  圖片2

  圖片3

  圖片4

  高山人物簡介

  本名高炳山,1957年生於河北省滄州。幼年隨父移居黑龍江,畢業於牡丹江師範學校。現居 北京,專攻書法創作研究。高山先生少年時代就酷愛書法,刻苦臨摹名家書畫藝術品,於翰墨結緣。求 學、從教閒暇之時,常常走訪求教江南塞北書畫名家,博覽揣摩古今百家書畫碑帖佳作,筆不離手,目不轉帖,進而研究發揮創作一種卓而不群的運筆藝術和奇特的章法,行草隸篆融為一體,老辣神奇,獨具 匠心的藝術手法,給人以美的藝術享受。在2001年全國獲獎藝術家博覽會榮獲最高銷售獎,在全國書法 藝術大賽中多次獲獎,作品曾在多家報刊雜誌發表。高山先生的書法藝術作品頗得國內外賓客的青睞和 好評。應中央電視臺邀請,揮毫潑墨為第二套節目題寫“文化北京”四個大字。高山先生的書法藝術作 品國內外知名度很高,他正在不遺餘力的為中國書法藝術潛心研究,再接再厲,再創輝煌。高山先生現為黑龍江省書法家協會會員、北京老年書畫聯誼會會員、北京御苑書畫院理事、中國藝術研究員會員、 中國國際名人書畫院會員、中國國際書畫藝術研究會九州書畫院理事、中國書法協會會員、清華同方藝術顧問。

  書法中的中側鋒兼用運筆法

  中側鋒兼用運筆法形成於漢隸,通用於真、行、草的各種書體,成為運筆用鋒的主要技法。歷代書論關於中側鋒用筆的記載,法帖真跡對於中側鋒運筆的體現,都已經充分表明了中側鋒兼用運筆法的重大意義和作用。《書訣》更明確地指出:“分書以下,正鋒居八,側鋒居二。”《藝苑危言》也明白地說:“蓋正以立骨,偏以取姿,自不容己也。"***“偏”實指側。***中側鋒兼用運筆的方法是,以中鋒為主,兼用側鋒,結合其他***除偏鋒外***一切用鋒方法進行。執筆基本上是“管直鋒正”,即“直筆圓,側筆方,用法有異,而執筆初無異也,其所以異者,不過遣毫用鋒之差變耳。”***劉有定《衍極注》***運筆的方法是:勒筆緊9澀進,努挺牽曳戰行,中側鋒兼舉,並不斷轉換筆鋒潛鋒挫,鋪裹交替,藏露兼蓄,中規合矩,把筆畫寫得方中有圓,圓中寓方,方圓互成,亦方亦圓,四面生姿,遒勁流美。這種中側鋒兼用運筆法,正如古人闡釋的那樣:“先須用筆有堰、有仰、有敬、有側、有斜”,“能將此筆正用、側用、順用、逆用、重用、輕用、虛用、實用”,“方筆圓寫,圓筆方寫”,“方者參之以圓,圓者參之以方”,“方圓互用,猶陰陽互藏”。這也可見中側鋒兼用運筆,如陰陽相生互藏那樣奇妙,無論怎樣闡釋,也只能是“大體相涉”了。不過,如果能在這樣認識的基礎上,覃思精研,領悟中側鋒兼用運筆揮毫的妙訣,做到心手無間,規矩人化,當能成為得法的書家。例如,自稱集古字得法、人稱“八面生姿”的米帶,自稱觀泥路曳車悟得筆法、被趙孟煩稱為“書佛”的鮮于樞,從他們用筆的特點看,也主要是善於中側鋒結合運筆。但是,筆法隨著書體發展,形成以圓筆中鋒為主的運筆用鋒情況以後,人們長期使用這種馭鋒遣毫的方法,逐漸忽視了“亦未嘗無兼用側鋒處”的實際情況,錯誤地把中鋒用筆當成是惟一的方法了。這種積非成是的偏見逐代相傳,造成了運筆的簡單化,以致成了書法長期徘徊下滑的又一重要原因。有鑑於此,朱和羹在《臨池心解》中指出:“正鋒取勁,側鋒取妍,王羲之蘭亭取妍處時帶側鋒。”蔣驥在《續書法論》中,也委婉而中肯地指出:“晉魏唐宋大家,皆一脈相承,自成一體者,不免有偏鋒之別。學者知中鋒可不趨向此途,然亦偶有峭拔俊逸偏正同功者。既事臨池,亦宜深省。”他既說明了“偏正同功”的情況,又指出了“自成一體”的訣竅,實在是值得學習書法的人深思猛省的。不過,他說的“偏鋒”,實際上是指側鋒,因為真、行、草的一切書體都不能用偏鋒書寫。總之,“書法在用筆,用筆貴用鋒。”***周星蓮《臨池管見》***學書只有弄懂用鋒的道理,掌握用鋒的技法,才能走上正路捷徑,便於學書入門,成為真正得法的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