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的運動常識有哪些

  在日常的生活中很多的人都會選擇運動來鍛鍊自己。運動對我們來說是比較好的一種養生方式。相信大家對於一些運動的常識還是瞭解一些的。但是,在運動方面,我們有哪些錯誤的常識並不瞭解。那麼下面就和小編來了解一下吧。

  

  身邊的體育運動愛好者

  對運動裝備帶來的保護和能力提升,普遍過於高估,甚至當作心理慰藉。

  而對自身身體的完美構造和肌肉能力、有氧能力,又普遍不太瞭解,缺乏自信,也經常把傷病或者做不到歸結先天條件差。

  舉三個例子

  某君跑步時經常覺得膝蓋吃不消,於是就買了很多護具,護膝、髕骨帶全副武裝膝蓋,並覺得好像跑起來確實不那麼疼了,心理上甚至覺得帶了護膝的腿更強大有力。

  膝蓋是人體精密的關節,受傷後想徹底治好比肌肉傷病要麻煩的多。但關愛膝蓋好的方式並非給它額外多加一層防護。

  護膝之類的護具,包裹在膝蓋四周確實可以提供一定的支撐性,也讓人在心理上感覺更“安心”。事實上這並不利於膝蓋的健康使用--

  科學的運動對膝蓋是有好處的。不要被什麼“爬山導致半月板磨損殆盡”、“跑步百利唯傷膝”之類的標題黨欺騙,運動造成的膝蓋損傷主要有三類:運動過量強度過大或者運動時間過長、錯誤的動作姿勢不正確的落地,膝蓋承載過度壓力、潛在損傷此前就存在的膝蓋問題,或者舊傷,無論遇到哪一種,都需要休息靜養待傷痛好了再開始鍛鍊。

  而正常人的膝蓋並不需要過多的額外保護。用正確的姿勢運動,並鍛鍊加強膝蓋周圍肌肉群如股內外側肌的力量,膝蓋自身是會越來越強大的。

  護膝的存在,會讓腿部肌肉產生有外力支撐的錯覺,容易造成腿部肌肉鍛鍊的不全面。這就好比說,比左右腿都戴護膝更糟糕的,只有一條腿戴護膝--時間久了兩條腿的力量就不一樣了,更容易導致受傷。

  非嚴重的膝傷已經影響到日常生活走動了,都未必需要護膝。護膝更多的應用場景,是在休息時保養膝蓋比如運動後的睡眠,比如老年人的風溼關節,或者高強度的競技體育舉重、NBA球員、排球等,但那與普通人運動的強度完全不是一個概念。

  健康無傷痛的膝蓋在科學的鍛鍊中會變得更好,通過鍛鍊加強膝蓋周圍的肌肉群如股內外側肌,也會幫助掌控每個動作,減少膝蓋受到的直接衝擊,再提高關節的靈活性,做做對膝蓋有益的特訓如靠牆蹲,這樣你的雙腿才會更有強大。

  迷信運動品牌的廣告和代言人效應,認為穿了某種科技的鞋子、某個明星的簽名鞋款,就會跑的更快跳的更高。

  所有運動裝備重要的兩點效能,是幫助你更舒適的運動比如排汗透氣、比如跑鞋中底的緩震、和在運動中提供保護比如籃球鞋/跑鞋鞋底的防止過度扭轉設計,其次才是提升你的運動能力--而這種提升是微乎其微的。

  穿了科比勒布朗的球鞋你也很難扣籃,穿了喬丹的也不行;

  菲爾普斯同款泳衣未必就能讓你快一個身位;

  博爾特的跑鞋別說能讓你百米提升1秒,可能連穿上它跑步都是個痛苦的事;

  同樣的,運動品牌在廣告裡召集各種運動明星,把各種運動科技表現的上天入地無所不能,這只是商業噱頭而已。

  運動裝備可以讓你更舒服的運動,可以給你必要的保護和支援,但未必真的像廣告裡那樣能讓你更快更高更強。運動能力的突破,主要還是你自身力量、經驗、體能…的提升,而顯現的。

  那些緩震再強大的運動鞋中底,只能提供更舒服更軟彈的效果,並不能對抗重力,相比你自身身體的減震構造,這麼薄薄一層的中底簡直弱爆了,也不能避免傷病的發生,只能說稍微減緩一些--所以與其仰仗各種運動裝備期望通過穿著它們突破成績,或者篤定不再有運動損傷,不如練好科學的動作。

  比如跑步,每一步奔跑都儘可能用經濟合理的方式落地,讓身體結構發揮作用,才可能跑的更快,對身體尤其是膝蓋損耗更小;比如籃球,多加強腿部小肌肉群的訓練,鍛鍊腳踝的靈活性和力量,才能降低在高對抗下崴腳的可能性--這比穿保護性再好的球鞋更有實實在在的好處。

  相信自己的身體和體能,經過一定的鍛鍊,每個人都能完成很多意想不到的體育挑戰。

  人類相比其它動物,有氧和散熱能力是非常出色的。有種說法叫人類“天生就會跑”,即說的人體構造其實非常適合耐力運動--我們幾萬年前的祖先,幾乎都是通過奔跑逃避猛獸的襲擊,以及狩獵。

  所以以跑步能力來說,儘管如今很多人運動量很少,且有大大小小的都市病、富貴病、懶癌…只要經過一定時間的訓練,每個人都是可以跑起來,不停歇的跑完很長一段距離的。

  一個無傷病的正常中青年,經過訓練都可以跑完十公里,且經過半年左右的訓練,60分鐘左右完成都問題不大;

  養成長跑習慣的人,按照合理的訓練計劃訓練,一般6-12個月都可以完成馬拉松挑戰6小時以內跑完42公里。

  聽起來有些不可思議,然而這其實是我們天生就具備的能力,只不過需要通過大量的鍛鍊喚醒這種內在能力。

  有氧能力的另一個特點,它不會隨著年齡增長就大幅下降,相比力量、敏捷、反應等,堅持跑步,上了年紀的人依然能保持很好的有氧能力。

  但與耐力有氧能力相反,很多力量和反應能力就很難通過鍛鍊去獲得。好比全世界能輕鬆扣籃的,只會占人類總數很小的一部分。放動物界,人類的彈跳、爆發力、力量等就沒有什麼優勢。

  所以有些時候用不著過於懼怕一些目標,很多身邊的運動達人,恰恰可能是學生時期的“體育差生”,只是之後對運動抱有熱情且投入時間,逐漸完成很多意想不到的挑戰,比如馬拉松。而如果甘願一直做個沙發土豆,漸漸的就爬幾層樓梯都會喘息不止。

  運動的常識

  1、劇烈運動時和運動後不可大量飲水

  劇烈運動時,體內鹽分隨大量的汗液排出體外,飲水過多會使血液的滲透壓降低,破壞體內水鹽代謝平衡,影響人體正常生理功能,甚至還會發生肌肉痙攣現象。由於運動時,需要增加心跳、呼吸的頻率來增加血液和氧氣,以滿足運動需要。而大量飲水會使胃部膨脹充盈,妨礙膈肌活動,影響呼吸;血液的迴圈流量增加,加重了心臟負擔,不僅不利於運動,還會傷害心臟。

  此外,大量飲水會使胃酸濃度降低,影響食物消化。長期大量運動後飲水容易得胃病。

  2、進餐後不宜運動

  進餐後需要較多的血液流到胃腸道,幫助食物消化與養分吸收,如果這時參加運動就會造成血液流向四肢,妨礙胃腸的消化,時間一長就會導致疾病。體弱者進餐後血壓還會降低,稱為餐後低血壓,外出活動容易跌倒。長期餐後運動容易得盲腸炎。飲酒後不可進行遊泳等運動專案。

  3、在不適當的地點運動會帶來傷害

  在運動是時候很多的人都會選擇室外運動。由於運動的基本功能是通過呼吸從外界攝入大量新鮮氧氣,以滿足健康的需求,故運動前一定要選擇好地點,以平坦開闊,空氣新鮮的公園、河灘、體育場等處佳。

  4、不要在情緒不好的時候運動

  運動不僅是身體的鍛鍊,也是心理的鍛鍊。當你生氣、悲傷時,不要到運動場上去發洩。運動醫學專家的解釋是:人的情緒直接影響著身體的生理機能,而情緒的變化又產生於大腦深部,並擴散到全身,在心臟及其他器官上留下痕跡,這種痕跡將影響人體機能的健康。

  結語:相信大家通過文章的閱讀對於一些錯誤的運動常識已經瞭解了。我們平時在運動的時候體內鹽分隨大量的汗液排出體外,飲水過多會使血液的滲透壓降低,破壞體內水鹽代謝平衡,影響人體正常生理功能,甚至還會發生肌肉痙攣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