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魚的養殖方法是什麼有哪些經濟價值

  七星魚頭大而寬扁,吻短而圓鈍,口大,鼻管粗大,向前伸過上脣。七星魚也是食用的佳品,因此不少的人都在養殖它。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七星魚養法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七星魚的飼養方法

  苗種放養

  放養的七星魚魚苗要求無病無傷、體質健壯、規格整齊。體長有5釐米以下的魚苗,先放於面積在10平方米以下,水深20—50釐米的水泥池中培育,每平方米可放體長2釐米的魚苗2000—50O0尾。當魚苗長至體長5釐米以上規格時,可轉人大池養殖,每平方米放養20—50尾,高的可達100尾。

  飼養投喂

  七星魚是典型的肉食性魚類,喜吃動物性飼料,魚苗階段***體長在4釐米以下***以投喂水蚤、豐年蟲、水蚯蚓為主,也可投喂肉糜、蛋黃等。隨著魚的長大食性也發生改變,動植物飼料都能吃,但仍偏愛動物性飼料。動物性飼料包括:蚯蚓、蠅蛆;黃粉蟲、螺蚌肉、蠶蛹、魚蝦、畜離肉及內臟等。在動物性飼料缺乏時,也吃植物性飼料,如玉米粉、花生麥粉、豆渣、米飯、麵條等。在人工飼養條件下,特別是大規模養殖時,利用人工配合飼料飼養七星魚尤為重要。魚苗種階段投喂粉狀配合飼料***最好是經過微粉碎機粉碎,粘性強的飼料***,要求粗蛋白含量在40—45%,待長至10釐米後轉喂成形的顆粒飼料,粗蛋白含量為38—42%。無論投喂何種飼料,都要做到定時、定量、定質、定位餵魚,並在池中設定食臺。日投飼量要根據水溫、天氣變化和魚的攝食情況來確定,一般為魚體重的3一10%,每天喂2次,上午8—9時一次,下午6時左右一次。飼料投喂要適量,以魚吃飽為準,防止剩餘飼料汙染水質。

  水質管理

  在養殖期間要保持水質清潔,定期換注新水,每次換水量最多佔池水的——半,並及時排掉汙物、殘渣。池中要種植水葫蘆,約佔水面的二分之一,同時用竹杆、木條或繩子將水葫蘆固定在一定位置。高溫季節,池水要適當加深。水泥池面最好搭置涼棚或用黑色的遮陰網片遮蔭。

  七星魚的經濟價值

  七星魚經我國廣西、江西、湖北等地科技工作者的深入研究、馴養,已逐步轉變成為人工養殖的一個品種。七星魚具有重要的食用價值、藥用價值和經濟價值。

  營養豐富,味道鮮美

  眾所周知,一般魚肉中含蛋白質比較高,而且容易為人體所消化、吸收,而七星魚肌肉中的營養成分,又比一般家魚更高一籌。據報道,七星魚的肌肉中含粗蛋白為21.8%~22.5%,而草魚、鰱魚、鱅魚、鯪魚、鯉魚的肌肉中含粗蛋白僅分別為18.45、19.4%、17.1%、18.9%和20.0%;七星魚肌肉中含粗脂肪為2.3%~2.7%,而草魚、鱅魚、鯪魚的肌肉中含粗脂肪僅分別為1.4%、1.2%和1.6%。

  七星魚肌肉中谷氨酸、天門冬氨酸、甘氨酸和丙氨酸等四種氨基酸的含量高,為6.97%,而鯰魚、斑點叉尾鮰、埃及鬍子鯰氨基酸含量分別5.35%、6.36%和5.52%,分別高1.62%、0.61%、1.45%。所以七星魚比鯰魚、斑點叉尾鮰、埃及鬍子鯰等味道鮮美。

  藥膳治病

  中醫認為,七星魚味甘、性平,具有慈補、祛風溼、壯筋骨、治溼癢、養陰補血、補腎壯陽、祛瘀生新、收斂和促進傷口癒合之功效。我國的營養專家根據中醫“醫食同源”的理論,推出“山斑淮山黑棗湯”,已成為南方病人喜愛的醫膳之一。具體做法是,取七星魚1尾、淮山30克、黑棗10粒、生薑3片。先將七星魚去鱗,洗淨後油煎片刻,加適量的水,放進淮山、黑棗,煲湯後加鹽調味即可。

  集約養殖,效益良好

  七星魚個體小、耐低氧、喜叢集,這些決定了七星魚可在較小的水體中進行高密度精養,不但在池塘、稻田、小網箱中可以進行高密度飼養,而且還可以在農家庭院內外、房前屋後、建小水池進行飼養,既可獲得一定的經濟收入,又可供觀賞,美化環境,一舉兩得,別有情趣。近幾年來,廣東、廣西地區的七星魚養殖戶中有80%左右獲得較好效果,其中部分農戶在1997年以前開始養殖,由於當時商七星魚產量很少,價格甚高,獲利豐厚;在1999年以後,雖然市場上商品魚價格下跌,但養殖七星魚仍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一般養殖戶投資潤率均在40%以上。

  便於運輸,滿足需求

  七星魚的呼吸系統,有一定的特殊性,它能吸收空氣中的氧氣,只要身體保持潮溼,在一定時間內可以存活。七星魚的這一特點,為長途運輸商品魚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由於裝運用水少,運輸費用相對減少,不僅運輸成活率很高,而且長途營運十分方便,對生產者和流通者均為有利。

  具有重要觀賞價值,美化生活環境

  七星魚屬於小型魚類,魚體的亮綠斑紋給人以秀麗、明快、活潑的感覺,在水族箱中飼養,顯得很有生氣、活力,具有重要的觀賞價值。

  營養分析

  1、七星魚肉鮮美且含有豐富的氨基酸,其中必需氨基酸7種,非必需氨基酸10種,其中必需氨基酸含量28.23%,佔氨基酸總量的37.08%;

  2、七星魚肉中的鈣含量相對較高,導致七星魚肌肉中的鈣磷比例比鯉魚、青魚等幾種魚類都高。鈣磷的比例較利於吸收。

  3、營養成分為:水分79.79%、蛋白質 19.10%、灰分0.97%、脂肪0.35%,氨基酸總量♂808.21 mg/g ,♀745.08mg/g。上述資料及礦物元素的含量表明,七星魚是一營養價值較高的優良魚類品種。

  食療作用

  七星魚有滋補強身、活血生肌、利尿祛風、通氣消脹等功效。

  適宜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七星魚的形態特徵

  頭大而寬扁,吻短而圓鈍,口大,鼻管粗大,向前伸過上脣。鱗較大,頭頂鱗片擴大,但不規則;頭側鱗片也較大。背鰭和臀鰭基部長;胸鰭和尾鰭均為圓形;無腹鰭。體緣黑色乃至灰黑色,腹部灰白。眼後頭側有2條黑色縱帶,伸至鰓蓋,上帶且彎向胸鰭基底;體側有7-9條尖端向前的“人”字形橫帶;尾鰭基底有1黑色眼狀斑,斑周珠色或為1圈珠色亮點;全身佈滿珠色亮點,背鰭與臀鰭各有多行珠色亮點,尤以雄性更顯著。

  七星魚的生活習性

  七星魚為廣溫性魚類,適應性強,生存水溫為1-38℃,攝食水溫為12-32℃,生長水溫為13-30℃,最佳生長水溫為15-28℃。有喜陰暗、愛打洞、穴居、集居、殘食的生活習性。喜棲居於山區溪流,也生活在江河、溝塘等水體。性凶猛,動作迅速,為動物性雜食魚類,以魚、蝦、水生昆蟲等為食,在人工馴養條件下,喜食配合飼料和冰凍鮮魚。初次性成熟年齡為2冬齡,人工養殖的魚類為1冬齡,相對懷卵量為500粒左右。生殖期為4-6月,5-7月份為產卵盛期,繁殖水溫為18-28℃,親魚有配對、築巢、護幼的本能。分佈於長江以南各水系,以上游相對較為多見。

  生長較慢,個體不大,體重一般為250克左右;但營養豐富,肉質細嫩,味鮮美,並有生肌、活血等藥用價值,群眾喜愛勝於斑鱧,暢銷華南、港澳和東南亞地區。

  七星魚日伏夜出 ,白天潛伏在水草叢中,夜間出來活動覓食 ,其還喜跳躍 ,在流水衝擊的環境下會逆流上溯或跳離水面。七星魚對環境適應能力很強 ,當水中缺氧時能將頭露出水面藉助鰓腔內的輔助器官呼吸空氣,不因水中缺氧而浮頭死亡,離水也能活較長時間,有利於高密度集約化飼養和活魚運輸。七星魚個體重一般為 100 一 250克 ,最適生長水溫15一 30℃,水溫降到12℃開始不吃食,冬季寒冷多潛入洞穴或鑽入泥層中避寒越冬。

  仔魚孵出2d後即開口攝食外界食物,仔魚開口餌料為輪蟲。隨著魚體的生長,攝食枝角類、橈足類和搖蚊幼蟲的比例迅速增加。仔魚晝夜攝食強度有一定的節律,夜間18~22時攝食強度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