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養生要點

  大暑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人為心,主要的養生的方法就是,防暑護心。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希望對你有用!

  大暑節氣的來歷

  大暑節氣,太陽到達黃經120度。“鬥指丙為大暑,斯時天氣甚烈於小暑,故名曰大暑。”大暑正值“三伏天”裡的“中伏”前後,是一年中最熱的季節,也是冬病夏治的黃金時節。

  大暑養生8大要點

  一、芳香植物消暑化溼

  比如新鮮的藿香葉、薄荷葉、佩蘭等,用來煮湯或熬粥。但要注意不能過度,也不能將其作為治療疾病的方法。

  二、藥食同粥補氣清暑

  在大暑節氣,典型的“度暑粥”可以選擇綠豆百合粥、西瓜翠衣粥、薏米小豆粥,這些食材都具有補氣清暑、健脾養胃的功效,可以幫助市民安度盛夏。

  三、保持充足睡眠

  大署時節炎熱高溫,在日常起居上,要保持充足的睡眠,不可在過於睏乏時才睡,應當在微感乏累時便開始入睡,睡眠前不可做劇烈的運動,睡時要先睡眼,再睡心,漸漸進入深層睡眠。不可露宿,室溫要適宜,不可過涼或過熱,房中也不可有對流的空氣,即所謂的穿堂風。

  四、清晨保健功

  早晨醒來要先做一些保健功,在下床。同時可以到室外進行一些體育活動,但運動量不宜過大,以身體微汗為度,當然最好選擇散步和氣功為宜。中午外面溫度高不要外出,而居室溫度亦不可太低。

  四、食用熱性食物

  大暑正值中伏前後,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在這酷熱難當的季節,除了一些瓜果冷飲,可起到防暑降溫的作用外,還最好適當吃些狗肉、羊肉等屬於熱性的食物。這時天氣雖熱,但是署主陰,人體容易為暑、溼邪氣侵擾,甚至發病,因此除了適當吃菜餚類進補,防署降溫也應重視。

  五、散步

  大暑養生首先要避開“桑拿天”,悶熱天氣盡量少出門、少活動,即使出門也不能長時間暴露在露天環境中。為了讓體內的溼氣散發出來,應儘量在早晚溫度稍低時進行散步等強度不大的活動。

  六、趁暑化溼解冬病

  不過也不是所有慢性病都能利用暑天來治療,還得依個人體質。比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腹瀉、風溼等陽虛症疾病,有上述慢性病的人可以利用好大暑這個時節治病,若是一些體質熱的慢性病人就不適合用這種方式來治療了。

  七、不動肝火

  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一定要避免生氣、著急等極端情緒,應儘量做到“心靜自然涼”。

  八、多飲暖水益消暑

  需要提醒的是,為了解渴有人一次性飲水過多,殊不知這樣會增加心臟負擔,使血液濃度快速下降,甚至出現心慌、氣短、出虛汗等現象。所以,炎熱季節,渴極了應先喝少量的水,停一會兒再喝。

  大暑節氣的養生方法

  1、大暑坐功

  坐功意為靜坐,或以養生,或以進行宗教修持。

  具體方法:盤坐,雙手握拳拄在腿前,兩臂伸直與肩同寬,兩拳眼相對,身體重心前移,上體前俯,扭項轉頭向左右上方虎視。重心後移,頭轉向前;重心再前移,頭轉向右,動作相同,方向相反,左右各做十五次。然後,叩齒、咽津、吐納而收功。

  可治:頭項胸背風毒,咳嗽,氣喘,心煩,胸滿,手臂痛,掌中熱,臍上或肩背痛,汗出中風,尿多,面板痛麻,悲愁欲哭,畏寒發熱。

  2、大暑起居

  俗話說:“大暑大暑,有米不願回家煮。”

  大暑時人經常會感到酷熱難耐,潮溼悶熱的天氣極易引起人中暑。因此,此節氣防暑降溫是養生重點。中醫理論認為,夏天暑氣大,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人主心,暑氣傷人先傷於心,並有“中暑者,中氣虛而受於暑也”的說法。

  暑溼之氣乘虛侵襲人體,使人心氣虧耗,導致中暑的發生。大暑時應注意室內降溫,避免在烈日下曝晒,注意勞逸結合以防中暑的發生。

  3、大暑節氣灸

  大暑是溫度最高,陽氣最盛時節,也是養生保健“冬病夏治”好時機。

  按陰陽四時消長規律,人體陽氣在春夏季多旺,秋冬季多斂。久病易傷陽,冬季之時,本不旺之陽受自然界影響更加虛衰,在此季節陰陽明顯失衡,故疾病紛紛在冬季加重或誘發。

  此時節氣灸,則機體可順應夏季自然界陽氣隆盛的影響與激勵,並最大限度利用夏季自然界與機體相對陽氣充盛之時順勢而治,達到 溫元陽、化宿疾、平衡陰陽消除病根的目的。